良性机制和农旅结合助力海南产业扶贫结硕果

中国金融信息网2020年01月21日09:33分类:中经观察

新华财经海口1月21日电(记者陈碧琪 经济分析师李生东)在脱贫攻坚工作进入“最后一公里”的关键阶段,海南强化扶贫项目与贫困群众之间的利益联结,聚焦贫困地区,以“百企帮百村”行动持续发力,瞄准市场新需求加快推进品牌强农和农旅结合,使产业扶贫真正成为促农增收的重要支撑。

--加强联动 农业供给侧改革提质

针对产业扶贫项目与贫困群众之间的利益联结不紧密,且带贫助贫效益不明显、产业项目辐射能力弱、贫困群众参与度不够等普遍性问题,海南各地加快探索可持续的投入运营机制,以“自强行动计划”、扶贫夜校、以奖代补等方式鼓励贫困户参与劳动。

为强化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贫困户的联动,澄迈制定《关于鼓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贫困户发展特色种养业实施意见》,从安排涉农项目、整合涉农资金、开展示范评定、享受金融扶持、保障项目用地5个“优先”给予政策支持。

就优先享受金融扶持,澄迈县农业局局长欧阳斌介绍,为支持返乡创业人才、本土中小带贫企业,县里拟出资3000万元与银行合作,按1∶8标准撬动贷款。“这笔资金主要用于贷款贴息、购买农业保险、第三方担保。目前才存共享农庄、永发福羊项目等已贷到款,金额50万元到300万元不等。”

临高创新提出“产业扶贫基地+农民技术培训学校+扶贫工场”的“三位一体”模式。以每个镇有一个主导产业为目标,临高认定了一批以现代农业产业为主的扶贫产业基地,依托基地对贫困群众免费开展实用技术和职业技能培训,确保每个贫困劳动力都能掌握一两门实用技术,并以扶贫产业基地为基础,高质量打造就业工场,深入开发各环节就业岗位。截至目前,“三位一体”创建示范点已录用贫困群众固定工280余人,贫困群众临时工2.9万余人次,实现“产业拉动、培训牵动、就业带动”。

产业扶贫正在摆脱“政策养懒汉”的窘境——2019年以来,全省创建了40个特色产业扶贫示范村、60个特色产业扶贫基地、100个庭院经济扶贫示范村;294家不合规合作社受到处理,“一股了之”“一托了之”得以破解;全省有7万户贫困户建立了产业扶贫档案,龙头企业、合作社等2752个经营主体帮扶了90%的建档立卡贫困户,零就业贫困家庭基本消除。

脱贫攻坚的投入保障体系也逐年完善。近3年来,海南省级扶贫资金年均增长35%以上。另外,海南通过“百企帮百村”、爱心扶贫网以购代捐等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帮扶工作。目前,全省参与“百企帮百村”的民营企业有732家,累计投入约5.52亿元,通过订单农业、股份合作、设立扶贫车间等方式帮扶贫困户约4.2万户,涵盖875个村委会。海南省工商联积极帮助扶贫产品树品牌、扩销路,引导涉农企业参加全国消费扶贫及农产品展销会。“扶贫不能光靠政府投入,要动员社会各方力量共同参与。应该说,海南‘大扶贫’的格局已形成。”海南省扶贫办主任孟励说。

--瞄准需求 品牌强农和农旅结合提速

2019年国庆黄金周,海南乡村旅游点接待游客125.65万人次,同比增长9.2%。“农旅融合是农业发展必然趋势,也是省情决定的。”海南大学教授柯佑鹏认为,相对而言,海南农产品规模小、产业化程度低,市场竞争力弱,应借鉴台湾“小而精”“小而美”模式,淘汰低质低效农产品,并紧抓国际旅游消费中心建设机遇,以品牌强农、农旅融合将资源优势化为市场优势。

2017年以来,海南探索发展以农业和民宿共享为主要特色的共享农庄新业态,列入2017年、2018年创建试点的单位共160家,2019年计划创建试点50个。

按照产业布局合理和农业标准化生产,共享农庄积极发展热带水果、反季节瓜菜等特色农产品,效益优于全省同类产品。澄迈洪安蜜柚共享农庄的无籽蜜柚成为海南首个获国家生态原产地保护产品,单个蜜柚售价最高达398元;白沙黎族自治县五里路茶韵共享农庄种植的有机茶获欧盟及美国有机认证,亩产值达4万元以上,消费者每年支付5万元认养费用,即可获得80斤有机绿茶、红茶和白茶的组合产品。

2012年,徐取俊辞掉央企职位,回到家乡澄迈大丰镇才存村创办才存社区大学生返乡创业基地,发展种植养殖产业和乡村旅游业,成为一名“新农人”。在政府大力支持下,徐取俊进一步将产业链向观赏采摘、亲子互动、科普教育等方向延伸。

青年携手共建家乡,农村广阔天地大有可为。如今的才存共享农庄,餐厅、咖啡厅、休闲长廊、四季果园、儿童乐园等配套设施一应俱全,吸引返乡创业大学生15名,其中2名为硕士学历。徐取俊还吸纳36户贫困户到澄迈才存益民畜牧养殖专业合作社中,通过黑山羊养殖技术、防疫培训与合作分红,助力贫困户树立发展信心。当前,才存村返乡干事创业、注册自主品牌的大学生增至40人,涉及蘑菇栽培、沉香种植与加工、柠檬和凤梨种植等产业,带动解决就业4000余人。

目前,澄迈共有8家省级、15家县级共享农庄创建试点单位。“我们坚持高标准建设,提出两大要求。第一是带贫,省级共享农庄每家至少带动30户贫困户就业,县级至少带动20户;第二,共享农庄要成为产业扶贫示范基地。”欧阳斌介绍,澄迈围绕共享农庄建设和澄迈福橙、桥头地瓜等“6+2”品牌农产品,积极指导各镇建设完善14个“一村一品”特色产业扶贫示范基地,扩大特色品牌种植规模,扩充带贫新型经营主体名录库,农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品牌效益越来越大。2019年上半年,‘6+2’特色品牌种植规模扩大了4400亩,水果总收益7.3亿元左右。从8月中旬上市到9月中旬,无籽蜜柚一个月就卖出15万箱。”

--“新农人”呼唤政策落实机制创新

随着海南自贸试验区建设进程加快,传统农业的竞争力逐步削弱,新产业、新业态刚刚起步,促农增收的潜力尚待挖掘。农村土地要素也未完全激活,农村土地增值收益用于“三农”不足,建设用地安排“重城轻乡”,设施农业用地政策不活等制约了产业扶贫的深入推进。

以共享农庄建设为例,当前试点创建总体进度较为缓慢。截至目前,试点单位中仅有20家通过验收,部分共享农庄建设甚至陷入停滞。政策落实不畅、土地利用困难以及农村创业氛围欠佳等导致共享农庄发展受限。

根据政策,首批试点单位可获得80万元扶持资金,用于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但仅有三亚等少数市县出台了资金发放方案,多数市县未能及时拨付资金。琼海市田园梦想共享农庄创始人蒋翔说:“农庄建设涉及多个部门,缺乏协调机制和实施细则。从启动建设到现在,和我们对接的政府工作人员已经换了4拨。”

没有规划建设用地,接待中心、办公场所等项目配套设施就难以推进。首批61家共享农庄中有近一半尚未取得建设用地指标,造成部分共享农庄经营困难。

作为共享农庄建设的重要参与者,部分农民积极性不强,对共享农庄发展缺乏长远眼光,不接受入股分红模式只想“挣快钱”,希望对民宅等农村财产的使用权一次性流转。

部分村民的陈旧观念也一度使徐取俊感到举步维艰:“那时在乡亲们眼中,返乡创业是想骗取政府补贴,都不肯向我出租土地。”“很多人觉得返乡创业大学生会很受欢迎,其实不然。村民反而会质疑我们,是不是在大城市混不下去了才回来‘创业’。”才存共享农庄合伙人冯宝坦言。

业内人士建议,各地应加快组建共享农庄领导协调机构,推动各项扶持政策在基层落地。加快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创新用地政策提升共享农庄用地便利化。提升农业信息化水平、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为共享农庄高质量建设运营提供坚实支撑。

蒋翔认为海南可借鉴浙江、四川等地经验探索“点状供地”试点,保持主体项目周边用地原貌,根据农庄建设实际需求采取分散化块、点状分布的供地方式。保障乡村建设用地计划指标、支持农业配套和旅游服务设施建设、简化房屋项目建设规划报建手续。加快建立市县一级的农村产权交易中心,推动农村集体土地和农房使用权的流转。

“领头雁很重要,产业靠人做,新理念也靠人推。”澄迈组织部人才发展局负责人介绍,日前澄迈启动了第五期扶持返乡大学生自主创业评选活动。通过评选的大学生可获得澄迈支农贷款支持,贷款年贴息率、保费或担保费的财政补贴由50%提高到70%,支持范围不局限于涉农行业。

据了解,2013年,澄迈在全省率先建立大学生创业扶持资金,截至目前累计注入创业资金1600万元,扶持212名返乡大学生创业,拉动投入创业资金近1.5亿元。此外,“乡村振兴指导员”也是人才工作的重要抓手。澄迈县计划比照事业单位待遇给全县186个村社区各招一个大学生,着重培养干部和创业带头人。澄迈还拟从乡村全域规划、实体改造、教育发展等八个方面与清华大学合作共建乡村振兴工作站,柔性引智突破人才瓶颈,首期活动已于2019年8月启动。

孟励表示,海南将就产业扶贫、就业扶贫继续出台连续性、配套性举措,建立脱贫攻坚长效机制。“我们将坚持问题导向,开展‘大冲刺’行动,力争扶贫工作精准识别率达到全国先进水平,返贫率降至全国最低,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服务民族企业,助力中国品牌

新华社品族品牌工程

[责任编辑:金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