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财经|居民储蓄“间接”入市 化解投融资两难困境

中国金融信息网2020年01月21日16:36分类:研究报告

新华财经北京1月21日电(经济分析师 刘竹波 张威)日前,中国银保监会发布《关于推动银行业和保险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意见》坚持强化监管和市场导向并重的原则,继续深化金融供给侧改革。其中,在关于“发挥银行保险机构在优化融资结构的重要作用”一则中,提出大力发展企业年金、职业年金、各类健康和养老保险业务,多渠道促进居民储蓄有效转化为资本市场长期资金。

一石激起千层浪,市场普遍将此理解为“居民储蓄入市”的官方定调,有机构将其与严格执行房地产金融监管要求,防止资金违规流入房地产市场并论,预测“有保有压”调控下,A股市场将迎来长“牛”行情

对此,银保监会首席风险官兼办公厅主任、新闻发言人肖远企1月6日作出回应:“多渠道促进居民储蓄有效转化为资本市场长期资金,核心是培育资本市场,包括债券市场的机构投资者,不是让储蓄资金直接进入股市。”相比让居民“储蓄搬家”,政策本身更关注金融“结构性难题”,剑指破解企业融资与居民投资“两难困境”。

一、社会投融资两难困境

1、企业融资难:金融供给结构失衡,无法有效满足企业融资需求

我国社会融资结构极不均衡,银行贷款占比过高,而股权、债券等直接融资则比例很低。这与我国经济结构转变、产业转型升级所产生的金融需求不匹配,不但无法有效满足不同类型和成长阶段的企业融资需求,庞大的信贷规模也容易积聚金融风险。

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12月,我国社会融资规模达到251万亿元,其中银行贷款占比60%,仍是第一大融资方式;而企业债券存量占比约9%,非金融企业境内股票占比约3%,政府债券占比15%,三者合计27%左右。值得注意的是,2019年12月社融规模统计纳入国债和地方政府一般债券后,直接融资占比整体上升较为显著,但从企业层面看,直接融资占比仍然较少。

360截图20200121162736992

2、居民投资难:金融资产结构单一,投资渠道窄、产品少

与企业融资难对应的另一个结构性难题是居民投资需求得不到满足,居民资产结构和金融资产结构存在较大问题。

一方面,我国居民持有的金融资产比例很低。根据《2018年中国城市家庭财富健康报告》显示,我国城镇居民资产中有71%投向了房地产,而持有的金融资产比例仅有11.8%,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

另一方面,我国居民的金融资产结构也较为单一,存款占比很高。2018年我国城市居民前三大金融资产投向为银行存款、保险、理财,三大金融资产分别占比为43%、17%和13%。存款占我国居民金融资产总额近一半的份额,其他类型金融资产发展不充分。而2018年美国居民金融资产中有45%投向股票和投资基金份额,34%投向保险、养老金和标准化担保计划,存款仅占13%。

可以发现,我国居民的资产结构及金融资产结构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居民有效投资的金融资产严重不足,资产性收入较为匮乏。居民投资难,体现在投资渠道窄、金融产品不够丰富、资产性收益低等方面。近年来,我国非法集资、互联网金融暴雷事件频发,也在一定程度上凸显了居民投资需求和金融产品供给之间的矛盾。

值得注意的是,我国保险、养老金计划等占比严重不足,与我国当前老龄化趋势加剧、资产性收入需求增加的社会现实产生矛盾。当前我国过度依赖基本养老保险,商业保险、年金、养老金计划等占比低,一方面导致我国资本市场长期资金供给不足,另一方面居民资产性收入低,老龄化带来的收支矛盾凸显。

360截图20200121162757968

二、居民储蓄转化为资本市场长期资金面临的障碍

一方面是居民部门较高的储蓄率和较低的资产性收入,另一方面是企业部门居高不下的杠杆率和融资成本。实现金融体系良性循环,化解上述两方面的困境,需要大力促进居民储蓄转化为资本市场长期资金,而其中的关键是培育专业的机构投资者和长期资金的有效保障。我们认为,促进居民储蓄转化为资本市场长期资金,至少面临着三方面的障碍需要破解。

1、传统金融作用发挥不充分

传统银行由于自身定位存在偏差,不能充分发挥作用。融资结构失衡源于长期以来银行存贷机构的角色定位,发展直接融资的定位不突出,且由于银行在金融体系中的主导地位,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直接融资机构的发展空间。而《意见》指出,要健全银行保险机构与直接融资发展相适应的服务体系,运用多种方式为直接融资提供配套支持。这意味着银行要转变自身定位,从存贷机构向融资中介服务机构转变。刚刚过去的2019年被业内称为“理财子公司元年”,银行业有序开展理财子公司的试点,体现了银行业促进企业融资需求和社会资金直接对接、实施专业化服务和单独管理的角色转变。

金融产品供给方面,一是产品种类不够丰富,二是金融产品供给不足。以养老产业为例,相较于日、德等发达国家,目前我国长期护理险、养老险等产品发展不充分,且与医保账户等联动机制不健全。未来金融机构应进一步致力于丰富金融产品种类,满足投资者需求。

2、资本市场制度不健全,长期收益稳定性差

长期以来,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发展不充分、联动机制不健全,部分上市公司质量不佳,退市制度不完善等均导致资本市场市场规律作用不充分,形不成有效的优胜劣汰机制。资本市场制度不健全成为储蓄资金长期入市的阻碍,资本市场规模发展受限,加剧融资结构不平衡问题。

从市场参与主体来看,我国机构投资者作用发挥不充分,资本市场“羊群效应”明显,长期收益稳定性差,阻碍了我国资本市场健康发展。在我国,散户是资本市场的主要参与者,其持股市值明显高于专业机构投资者。根据上交所披露的数据,2017年我国个人投资者交易量占比高达82.01%,而机构投资者的交易占比仅为14.76%。这与发达国家资本市场的投资者结构形成鲜明对比,美国机构投资者(包括投资顾问、政府、银行、保险、私募、养老金、对冲基金、风险基金、捐赠基金)持有市值占比高达93.2%,个人投资者持有的市值占比仅为4.14%。我国市场参与主体的投资特征影响资本市场的长期收益稳定性,进一步加剧长期资本在投资端供给不足。同时,由于制度和法治不健全,我国资本市场内幕交易、操纵市场、信息披露违规等现象较为严重,侵蚀了投资者信心。

3、养老金投资比例低,未形成长期化考核机制

作为长期资金来源的养老金投资比例低,亦是居民储蓄入市缓慢的重要原因。人社部数据显示,到2018年底,全年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总收入约5.5万亿元,按照往年增速估算,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累计结余预计超6万亿。2019年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委托投资总额1.09万亿,占比不超过二成,投资比例较低。同时,我国对基本养老保险依赖程度大,第二支柱职业养老金和个人税延型商业保险占比较少。对比美国数据,一是美国养老金总规模占GDP比重较高,二是第二支柱与第三支柱占养老金总规模90%以上,且养老金在资本市场投资规模大,构成长期稳定的资金来源。虽然两国在法律体系、经济制度等方面存在巨大差异,但是面对我国人口结构老龄化加速和财政收支矛盾日益突出的现状,适当开源,提高养老金投资比例也是现实之举。

与此同时,我国养老金统筹机制与增加资本市场长期资金的要求不协调,对养老金的投资管理长期化的考核机制不完善。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基金长期以来以省级统筹为主,部分省份委托社保基金理事会进行投资管理,但各省需每年定期了解投资收益情况,对养老金的投资管理长期化考核机制有待完善。企业养老金在我国本身作为补充机制,对于长期投资的偏好性不强。

三、对策建议

破解企业融资难与居民投资难“两难困境”,加强结构性调整,多渠道促进居民储蓄有效转化为资本市场长期资金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具体提出以下三条建议:

一是要充分发挥机构投资者作用,丰富投资品种。通过理财、保险、信托等为居民提供更多的资金配置选择。这对于金融机构来说,也是向金融产品供给和融资中介服务转型的机遇窗口。此外,早在2016年,国务院就发布了《关于市场化银行债权转股权的指导意见》,拉开了新一轮市场化债转股的大幕。此次,《意见》出台,鼓励各类合格投资机构参与市场化法治化债转股,体系了政策的延伸性,有助于从负债端降低企业杠杆,提升股权融资比重,优化融资结构。

二是加强资本市场监管,平衡监管与创新的关系。居民长期价值理念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除了从资本市场结构入手,提升公募基金、保险、企业年金等长线机构投资者占比之外,加强资本市场监管也是培养市场信心、引导价值投资的重要保障。同时,需要平衡监管与创新的关系。丰富金融资产供给需要市场不断的创新,比如产品创新、服务模式创新等。但在支持创新的同时仍需筑牢风险“防火墙”,提升交叉性金融风险的识别能力。

三是加强对养老金投资的长期化考核,提升权益类资产比重。养老金作为长期资金,考核周期不宜过短。养老金为资本市场提供长期稳定资金,提高权益类资产比重,有利于在经济转型期培育高质量企业,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动力,同时使投资者获得长期收益。多赢局面的形成需要考核机制的保障,也需要赋予个人更多的投资选择权,激励养老金第三支柱的发展。

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服务民族企业,助力中国品牌

新华社品族品牌工程

[责任编辑:张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