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西海岸新区书写高质量发展“蓝色答卷”

中国金融信息网2020年01月22日09:35分类:新区

新华财经济南1月22日电(李哲 陈国峰)作为唯一以海洋经济发展为主题的国家级新区,青岛西海岸新区获批五年来,几乎以“读秒”的速度发展:2018年生产总值突破3500亿元,年均增长11%;财政年收入超过260亿元,年均增长10.5%。目前,西海岸新区在全国19个国家级新区经济排名中位列前三,交出了一份高质量发展答卷。

向海图强 全面经略海洋

2014年6月3日,青岛西海岸新区获国务院批复设立。根据批复,青岛西海岸新区以海洋经济发展为主题,全面实施海洋战略、发展海洋经济。主打海洋经济的西海岸新区,在海洋港口、海洋装备制造、海洋研发、海洋生态等多方面发起“攻势”。

青岛西海岸新区着力培育海洋新兴产业,加快实施新旧动能转换,逐渐打造出一座现代化国际新城,发展成为海洋科技自主创新领航区、深远海开发战略保障基地、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海洋经济国际合作先导区、陆海统筹发展试验区。

西海岸新区围绕海洋经济发展,从概念开始研究,从体制开始理顺,从产业开始发力,推动海洋传统产业走向远海、海洋新兴产业走向深海、海洋服务业走向陆海统筹。五年来,新区海洋生产总值翻了一番多,从491亿元增长到1182亿元,占青岛市的35.5%、山东省的7.4%、全国的1.4%。

刚刚完成首次科考试航回到青岛的东方红3号,是目前世界上综合科考功能最完备的新一代海洋科考船。它的“大脑”——科考网络信息系统,是由位于青岛西海岸新区光谷软件园的地球软件技术公司研发的。依托强大的研发实力,地球软件相继为蛟龙号、深海勇士号等深海载人潜水器研发了科考信息系统和核心控制软件,让这些深海科考重器可以实现海底精准定位和大规模数据处理。

青岛西海岸新区作为全国最大的海工装备基地和深远海开发战略保障基地,年造船能力超过668万载重吨,为智慧船舶、海洋环境仿真等新兴产业提供了有力支撑。目前,新区已引进中科院海洋大科学研究中心,整合13家研究所的科研力量,将在“智慧海洋”和“健康海洋”方面创新引领,助力海洋强国建设。

在位于中德生态园的国家首个海洋基因库,千种鱼基因组、海洋哺乳类基因组等项目正在同步推进。这里汇聚了全球200多名科学家,与67家科研机构开展广泛合作,成为世界领先的海洋基因组学和生命健康基地。青岛华大基因研究院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该机构已为300多种物种进行测序,未来目标是把全球所有的海洋生物进行数字化。

目前,青岛西海岸新区建成前湾港和董家口港两个亿吨大港,与全球18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贸易往来。前湾港建成了亚洲首个自动化集装箱码头,前湾保税港区综合实力位居全国保税港区第二名;董家口港获批国家一类开放口岸。港口为西海岸开放插上了腾飞的双翼。

青岛西海岸新区相关负责人表示,新区五年来海洋开发保障能力取得了长足发展,目前建成可以停靠世界上最大船舶的董家口码头、科考船舶基地,有世界一流的船舶海工建设基地,成为国家走向深远海战略保障的战略支点。

陆海统筹 全域协调发展

2128平方公里的土地、5000平方公里的海域、282公里的海岸线,拥有得天独厚山海资源的青岛西海岸新区,跳出以往城市空间的小格局,着眼全域的大视野,全域统筹贯穿整体规划蓝图,不断优化环境提升国家级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

西海岸新区拥有曲折蜿蜒的迷人海岸线,滩、岛、湾、礁、河天然一体,如同中国三万多公里海岸线上的一颗珍珠。前些年,海岸线一度大量被占用搞养殖、搞工业,美丽的生态海岸遭到严重破坏。近年来,通过拆除沿海所有违法建筑、建设河道管网截污、加强排污监管等,对岸线进行全面整治修复,一片集生态共享、文化展示、旅游休闲以及产业升级于一体的世界级美景海湾正日渐清晰。

2013年启动建设的中德生态园,是西海岸新区打造高质量发展开放平台的典范。短短几年间,园区从一片无道路、无配套、无企业的“三无地带”,发展成为聚集6家世界500强企业、30多家隐形冠军、500多家企业的产业新城。目前,中德生态园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70多亿元,实体经济指标贡献连年翻番式增长,被誉为“中德两国政府间生态合作领域灯塔式项目”。

西海岸新区持续推进重点领域扩大开放,积极投身“一带一路”建设。目前,已与来自德国、英国、芬兰、俄罗斯等国家的16个州市(地区)签署合作协议,中英创新产业园、中法工商创新基地、中俄地方合作园、中芬(兰)中心、中瑞(士)中心相继落地。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投资项目累计92个、总投资22亿美元。2019年以来,对沿线国家和地区出口总额达75.7亿美元。

着眼全域协调发展、城乡融合发展,西海岸新区因地制宜打造董家口经济区、现代农业示范区、交通商务区、藏马山旅游度假区、王台新动能产业基地“五大乡村振兴活力源”,不断激发乡村振兴活力。山清水秀的藏马山区域因交通不便,长期发展落后。近年来,西海岸新区通过整体有序开发,带动藏马山周边15个村集体收入从75万元增长到2.2亿元,影视文化、休闲度假、医养健康等产业已开始全面布局。

在精准扶贫上,组织“千名干部进乡村”、33家企业结对帮扶贫困薄弱村,并探索资产收益型扶贫模式,在全省率先实施城乡统筹脱贫,2016年城乡贫困人口全都脱贫,2017年贫困薄弱村全都摘帽。

新区获批以来,加快推进教育、医疗、商贸、文化旅游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城市服务功能逐步完善。五年来,青岛西海岸新区新建、改扩建学校、幼儿园195所;累计实现城镇新增就业70多万人;60岁以上困难老年人居家养老服务全覆盖……短短五年“宜居、宜业、宜游”渗透到城市的每一个角落,新区的城市水平不断升级,城市吸引力显著增强,居民幸福指数大幅提升。

先行先试 全面提升治理能力

获批伊始,西海岸新区实施了原黄岛区与原胶南市的区划调整,调整后的新区辖十大功能区,23个镇街、1231个村居,建立起“新区管统筹、功能区重发展、街镇强治理”的全新体制机制,被誉为“最顺新区体制”。

与此同时,新区提升治理能力,在社会治理、安全生产、综合执法等领域进行大刀阔斧改革。多元主体参与、社会协同共治展现新活力,西海岸新区获批全国社区治理创新实验区、全国创新社会治理最佳案例和优秀城市。

聚焦政府效能建设,在山东省率先实行“一窗受理、受审分离”工作机制。新区整合全区35个审批职能部门的123个受理窗口,设立13个综合受理窗口,全口径受理企业群众申办的所有事项,变“群众跑腿”为“内部流转”,让企业群众“只进一个门、只跑一次腿、办成所有事”。

全面实施全程代办、容缺受理、并联审批、联合审图、多评合一等创新举措,新区社会投资类建设工程项目审批流程已压缩至28个工作日,政府投资类项目压缩到39个工作日,分别提速65%和64%,实现项目审批提速增效。

针对现有土地单一性质用地管理与目前复合性产业发展现状的矛盾,西海岸新区在全国率先推行“一地多用”,使土地的灵活集约高效利用成为可能。新区还全面取消社会投资类项目前置审批,持续推进“多证合一”、注册登记全程电子化等试点,全面推行个体工商户简易登记和企业简易注销登记。2019年以来,新增市场主体55738户,同比增长14.71%。

聚焦重点发展的影视、音乐、会展等特色产业项目,推进实施“多事一流程”改革,让群众办多件事只跑一次腿或零跑腿。同时,打好“代办+联办”组合拳,组建了2714人的“行政服务专员”代办队伍,对所有入驻新区的投资项目,从签约、注册、建设、竣工到运营,全过程跟踪协调、精准代办、定制服务。

目前,新区“放管服”改革已取得累累硕果:组建行政审批服务局,形成了影视、会展等37个市场主体的“多事一流程”清单和“办事攻略”,效能提升60%以上。深化“一次办好”改革,政务服务大厅“只跑一次腿”事项实现全覆盖,入驻区政务服务大厅的审批服务事项,通过“小微知道”100%实现不见面审批,“证照分离”改革试点经验在全国推广。

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服务民族企业,助力中国品牌

新华社品族品牌工程

[责任编辑:卫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