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对口支援扶贫:因地制宜、授人以渔、全社会参与

中国金融信息网2020年01月23日08:17分类:中经观察

新华财经上海1月23日电(记者陈云富)记者近日调研了解到,上海对口帮扶7个省20个州市101个县市区,其中包括98个贫困县,目前仍有40个贫困县未脱贫。上海正围绕打赢脱贫攻坚战这一当前帮扶的核心工作,因地制宜、全方位参与,推动2020年所有帮扶对口地区实现脱贫。

“上海现在探索形成了三大援助方法。”上海市合作办交流办公室主任姚海表示,一是增强内生动力与发挥上海优势相结合,发挥上海优势提升当地自我发展能力;二是共性需求与当地特色相结合,因地制宜开展特色项目;三是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相结合,形成全社会支持帮扶工作的良好氛围。

——金融扶贫:促进上海优势和当地资源结合

“天然橡胶‘保险+期货’项目,是将保险这种胶农们熟悉、便于理解的金融形式,同期货这个专业性强、风险管理效率高的金融工具相结合,为广大普通胶农找到规避农产品价格风险的有效途径。”上海期货交易所副总经理贺军表示,上期所天然橡胶“保险+期货”项目找准精准扶贫的发力点,试点以来得到多方的积极响应。

金融是上海的优势产业,如何利用金融手段帮助帮扶地区民众真正脱贫,建立金融长效机制支持贫困地区经济发展,而不仅仅是金融“输血”,是上海金融界一直在探索的问题。

作为我国重要的战略物资,天然橡胶主要产区集中在我国的云南和海南,其大多也为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和国家级贫困地区,橡胶种植是当地大部分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也是脱贫的希望所在。但受制于橡胶价格的低迷及大幅波动,橡胶经常无法卖出好的价钱,砍树、放弃割胶等现象突出,胶农不仅面临增收难问题,而且前期的投入可能也无法收回。

天然橡胶“保险+期货”项目,通过上期所将保险公司、期货公司聚拢到一个合作平台上,上期所出资金,保险公司向胶农出具保单,期货公司帮助保险公司对冲价格风险。橡胶价格高时,胶农可以随行就市卖个好价钱,一旦价格下跌触发理赔条件,胶农可以得到赔偿。

“这一创新的好处是多方位的。对于胶农而言,无论割胶的时候价格高低,都能卖出一个相对较高的价格;同时其调动了胶农的积极性,也有助于稳定这一战略物资的生产。”五矿期货副总经理朱家秋表示,这一项目获得当地胶农的积极支持,尤其受不少年龄较大胶农的欢迎,他们不用外出务工就能获得较高的收入了。如今,这一创新已经推广到“保险+期货+订单”等衍生形式,在不少贫困地区发挥着“金融+实体”的撬动效应。

“试点后,一些农户甚至愿意自己出保费,参与这种价格锁定的保险。”朱家秋表示,金融扶贫的成果,在增加农民收入的同时,也带动他们运用现代金融工具来为自己的经营提供保障和增加收入。

“在打赢脱贫攻坚战中,产业扶贫最可持续,但难度也最大,常常会面临巨大的市场风险。”姚海表示,为有效化解市场风险,保障贫困地区农户的收入和当地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上海在东西扶贫协作中动员保险公司利用金融扶贫工具,帮助贫困地区发展了特色产业脱贫。

——产业扶贫:“授人以渔”增强内生发展动力

对于脱贫攻坚,产业扶持是关键。“授人以渔”,一直是上海对口支援的核心理念之一。上海援藏工作中一份关于江孜县红河谷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中写道:“要把援藏产业资金变为可运营的资产,发挥杠杆撬动作用,提高效益。”资金是一次性的“输血”,而资产则具有“造血”的循环效应。

随着贫困县基础设施建设的日趋完善,贫困农户的思想观念滞后对于脱贫攻坚的阻碍作用凸显出来。在贵州道真县,援助组沉下心来,首先着力解决这一问题。

当地贫困户的蔬菜生产方式是一种典型的“靠天吃饭”式生产模式:前期播撒种子,中间简单打理,后期收成,并更多是自给自足的方式。上海援助小组充分考虑现实因素,以蔬菜产业作为突破口,转变农户的生计模式,在贫困户自食其力的基础上助其摆脱贫困的困境。

在产业体系建设的初期,主要以农户“听得懂、看得到”的方式,采取对照种植模式,即村民将自己的菜地一分为二,一半种自己吃的菜,另一半按照援助小组的要求种植商品蔬菜。通过不同种植方式的对比,“润物细无声”地逐步转变贫困户的农业经营观念。

“贫困地区是能做到转变传统观念理念的,关键是需要有人带着他们去做。一旦看到了好的结果,他们是愿意跟着走的。”上海援助道真小组组长周灵表示。

产业扶持,走市场还是第一步,要形成跨区域的产业链,则需更进一步。此前上海推动的对口帮扶地区“百县百品”活动,正是建立这一关联的尝试。

通过当地政府推荐、产品同场竞技、各领域专家及消费者评审的方式,上海遴选出约100种特色鲜明、品质稳定、竞争力强、辨识度高的对口地区品牌农产品,稳定进入上海大市场、大平台,促进农产品产销对接。“百县百品”提升产品品质、完善带贫机制,促进贫困户增收,也能丰富上海居民的“菜篮子”。

下一步,上海将重点扶持一批消费扶贫示范龙头企业、合作社,改善商贸流通基础设施,打通农产品上行和下行“一公里”,真正把上海对口帮扶地区“百县百品”活动打造成上海产业扶贫、消费扶贫的升级版和全国的新名片。

——消费、文旅扶贫:共性需求和地方特色紧密结合

解决西部贫困地区产业增收的问题,除了在产品品质和品牌上做文章,也需充分发挥地方特色、电子商务平台的作用。上海在东西扶贫协作中,努力构建“消费扶贫”“文旅扶贫”等新理念,对接上海的大市场优势和发挥贫困地区特色,实现双赢。

据介绍,在消费扶贫领域,上海创造性地开展“双线九进”活动,即贫困地区的产品和服务在线上和线下,进商圈、进社区、进菜场、进机关、进学校、进企业、进地铁、进宾馆、进银行。数据显示,在2019年上半年,举办的活动即达210场。

目前,上海一方面为进沪商品设立了10座大型仓库,总面积3250平方米,同时在流通渠道,通过“十城百店”布设销售网点,设立专卖店、直销店和体验店。上半年仅新疆商品就销售708.3吨,销售额近2000万元。

与此同时,利用上海文化市场和运作优势,帮助民族地区讲好民族故事。在云南,上海市文化旅游局、上海广播电视台等加强与云南省委宣传部、楚雄州沟通对接,帮助楚雄州深入挖掘彝乡文化资源,让彝乡文化走出大山,以民族文化发展助力脱贫攻坚。

据悉,通过非遗传承人和骨干企业牵引带动,建立彝绣扶贫车间,并开展建档立卡妇女刺绣技能培训等帮助贫困群众脱贫增收,已成为上海文旅扶贫的重要方式。

目前楚雄州已有彝绣协会、合作社57个,绣女7万余人。在上海文化旅游局帮助下,5月份云南楚雄州曾组织一批彝族绣娘到上海参加东华大学楚雄州传统刺绣创意设计研修班,进一步提升刺绣技能,提升带贫能力。同时,东方国际集团利用行业龙头优势,帮助楚雄民族服装服饰打开品牌销售渠道,创造向全国、全世界的展示机遇。

“下一步将根据云南、楚雄实际需求,进一步发挥上海文化旅游优势,做深文化旅游帮扶。”上海市对口支援与合作交流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后将在规划编制、人才支援、平台对接、项目支持和工作指导方面加大倾斜力度,优化完善带贫机制,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服务民族企业,助力中国品牌

新华社品族品牌工程

[责任编辑:金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