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财经|新型冠状病毒疫情或对经济周期复苏形成扰动

中国金融信息网2020年02月01日16:11分类:研究报告

新华财经北京2月1日电(经济分析师黎轲 张威)2020年春节期间,新型冠状病毒疫情肆虐,迅速向全国蔓延,最新数据显示确诊人数已达到1.18万人,超过非典时期。受疫情影响,政府采取延长春节假期等防控措施,居民居家隔离,企业复工时间延后,对经济的负面影响逐步显现。市场各方普遍预期此次疫情将影响我国经济运行和政策调控节奏。

我们认为,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对经济的冲击或将大于非典疫情,对现阶段的周期复苏形成扰动。除了不利于经济增长外,疫情也将对就业与通胀造成负面影响。此次疫情已被世界卫生组织列入“国际公共卫生紧急事件”,预计将对出口有部分影响,但对经济冲击有限。

当前,保持持续经济增长的压力要高于2003年非典时期,因此不能简单套用2003年非典经验而轻视本次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对中国经济造成的不利冲击。经济政策层面应早作筹划,适度加大宏观政策对经济的支持力度,最大限度对冲疫情对经济运行、市场预期的负面冲击。

一、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对经济的冲击或将大于非典疫情

正在肆虐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目前仍在蔓延,中国政府与科学家、医疗机构乃至全社会一道正在努力与这次疫情做斗争。市场各方普遍关注,疫情对中国经济和政策的影响。

1、新型冠状病毒疫情或对现阶段的周期复苏形成扰动

2020年春节期间,从武汉肇始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向全国蔓延。鉴于2003年的非典疫情与本次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在疫情病源、传播途径、潜伏期以及易感人群等维度上具有较高的可比性,因此2003年的非典事件对我们分析本次疫情所形成的影响提供了很好的比较借鉴。

从三次产业看,在非典疫情最为严重的2003年第二季度,第一、第二、第三产业GDP指数同比增速分别为1.7%、11.3%、8.7%;而2002年同期的增速分别为1.7%、10.0%、9.6%,2003年一季度的增速分别为2.8%、13.2%、10.5%。容易看出,非典疫情对第三产业的冲击显著强于第一与第二产业,2003年二季度第三产业增速较2002年同期与2003年一季度分别下降了0.9、1.8个百分点。

众所周知,服务业的发展是建立在人与人之间的交互联系基础上,而疫情防控的主要方式却是通过限制人际来往以隔断传播路径。因此,疫情的防控不可避免地将对服务业形成冲击。央行发布的《2003年二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显示,2003年遭受非典冲击较大的行业主要是服务业中的旅游、交运、批零、住宿、餐饮等行业。

除服务业之外,疫情也将对消费形成压制。2003年4-6月,社零总额同比增速分别为7.7%、4.3%、8.3%。而2002年同期分别为8.2%、9.3%、8.6%,2003年1-3月的数据分别为10.0%、8.5%、9.3%。容易发现,疫情对消费也会造成较大的负面影响。

现阶段,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优化,第三产业与消费占GDP比重均显著高于2003年。这就意味着,若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对第三产业和消费的冲击与非典时期相似,则本次疫情对中国经济的冲击也将会高于非典疫情。

而鉴于新型冠状病毒的强传染性,政府采取了较非典时期更为坚决和强硬的防控举措。既有研究表明,新型冠状病毒的基本再生数在3.8-6.47之间,而2003年非典的基本再生数为2.9,然后升至2.0-3.5,隔离后降至0.4。更强的传染性,迫使政府采取了更为严格的举措限制人员的流动,如对区域中心城市的武汉实施封城,这在非典时期是未见的。不仅如此,政府还采取了诸如延长春节假期、人员防疫隔离、推迟部分行业恢复生产等举措,也将对经济加压。

2019年四季度以来,工业生产、PPI、利润等经济数据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好转,库存周期现见底迹象。数据显示,2019年11月库存增速下探至0.3%,进一步靠近经验底部。从历史经验来看,2016年的周期底部是-1.9%,2009年的底部是-0.8%,现阶段的周期点位已相当接近历史低点。但若此次疫情持续时间较长,将会从生产端、需求端两个方面影响经济,对周期复苏形成扰动。

1111

2、就业和通胀问题不容小觑

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的爆发与持续,除了不利于经济增长外,也将对就业与通胀造成负面影响。

如前所述,服务业将在此次疫情中受到较大冲击,而服务业中的酒店、餐饮、交运等以中低端劳动力居多。此外,我国制造业中的出口导向型行业,也有不少属于劳动密集型的企业,若疫情发展导致服装鞋帽、玩具等商品的出口下滑,也将会影响这些行业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平安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张明预测,2020年上半年中国城镇调查失业率可能会创出新高,甚至有可能显著高于高位的5.3%。

从2003年到2020年,中国农业比重持续下降,从12%下降到7%。2019年由于非洲猪瘟造成猪肉价格飙升,带动食品价格大涨。而现阶段,由于防疫的隔离和断路影响,很多畜牧业缺少饲料供应,将会加剧食品价格上涨压力。

此外,由于很多城市隔离,季节性很强的蔬菜等供应链也已受阻,农村蔬菜难以输送到城市,导致城市食品价格上涨,将继续推高本已高企的食品价格。需要特别提出的是,需高度重视局部性恐慌囤货和抢购现象对通胀的推波助澜。

二、正确看待被列入“国际公共卫生紧急事件”

1月31日,世界卫生组织(WHO)宣布将中国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列为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Public Health Emergency of International Concern,PHEIC)。同时特别指出,虽然中国新型冠状病毒疫情被认定为PHEIC,但WHO将根据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的发展状况,随时对PHEIC进行撤销及修改。

从WHO当天公布的文件看,该组织并未将我国划为“疫区国”,这与网络上盛传的猜测相左。事实上,“疫区国”的说法并不存在,WHO将整个国家划为疫区的情况也从未有过。即便在2003年非典肆虐时期,WHO也只是将中国北京和加拿大多伦多划为疫区。针对此次疫情,我们认为未来WHO很有可能仅将武汉或者湖北划为疫区。

我们认为,PHEIC的认定对经济的冲击可能较为有限。2009年适逢H1N1流感肆虐,彼时WHO将H1N1流感病毒疫情认定为PHEIC,却并未对当年重灾区的美国经济造成太大负面影响。2016年巴西寨卡病毒疫情爆发,而当年里约奥运会仍正常举办。

具体来看,PHEIC的认定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将主要表现在出口方面,考虑到海外需求回暖和中美贸易谈判达成第一阶段协议等因素,本次PHEIC难以改变中国现阶段出口企稳、人民币走势趋强的态势。从微观层面看,我们认为疫情可能会对一部分出口企业带来冲击,尤其是一部分中小型出口企业,在短期内可能会面临比较大的经营困难。

招商银行金融市场部高级分析师万钊通过倍差法(DID)模型分析了2003年非典疫情PHEIC对中国大陆和香港的出口影响,结果显示疫情没有改变彼时我国出口趋势,仅让实际出口出现小幅下降。

整体看,我国在应对新型冠状病毒疫情方面采取了大量富有成效的防控措施,WHO对此表示高度认可,并对我国未来的防控形势抱持积极信心。WHO总干事谭德赛在发布会上表示,确定PHEIC后“任何(国家)考虑(对中国)采取措施将是错误的,世卫组织不建议,事实上是反对对中国采取任何交通和其它方式的限制措施。”“对于其它国家出台的限制措施,世卫组织有权提出质疑。”

谭德赛强调,确定PHEIC的决定不是出于对中国的信心不足。相反,世卫组织一直相信中国有能力控制此次疫情。谭德赛表示,将新型冠状病毒认定PHEIC的主要原因不是因为中国(疫情)的情况,而是因为担心病毒有可能传播到卫生系统较弱、没有做好应对准备的国家。

WHO宣布PHEIC之后,市场给予积极反馈,离岸人民币汇率不贬反升,显示市场对我国未来疫情防控形势的信心较强。

2222

三、疫情冲击的应对之策

本次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的爆发与2003年非典疫情的爆发有诸多相似之处。但我们也应该看到,与2003年相比,当前中国经济的内外部环境均发生了很多结构性变化。

现阶段,我国潜在经济增长中枢下移,经济将呈长期“L”型走势,2003年的高速增长态势将很难重现。一是我国的人口拐点已现,人口红利消减,劳动力成本持续上升。二是我国目前处于长债务周期的第三阶段,债务规模较大,这增加了债务风险敞口暴露的可能性。同时,面对巨额债务负担,企业倾向于减少投资和消费,从而对经济形成压制。三是中国作为“赶超者”的后发优势正在消失。相关研究揭示,中国与OECD国家的技术差距已经非常小,单纯依靠技术模仿已经难以实现技术进步。

与此同时,我们面临的外部环境也发生了深刻变化。现阶段,国际单边主义和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美国政府一方面大范围制造贸易摩擦、挑起贸易争端,另一方面也对我国进行了技术封锁,给我国现阶段的经济与科技发展制造阻碍。

需要意识到,中美贸易摩擦具有长期性、复杂性和严峻性。可以预见,中美贸易谈判将异常曲折、反复,虽然近期中美双方的谈判出现了阶段性缓和迹象,但接下来关于汇率、技术产权、投资、服务领域、产业政策、市场准入、人权、社会责任、安全标准等一系列的新冲突将会此起彼伏。这就要求我们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速决的是浅层、易和解的领域,而长期的、深水区的、分歧严重的难题,需做好持久战准备。

现阶段内外部环境的深刻变化,决定了当前保持持续经济增长的压力要高于2003年非典时期。因此,不能简单套用2003年非典经验而轻视本次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对中国经济所造成的不利冲击。

疫情防控是目前最紧迫的任务,只有尽快控制住疫情,才能让经济早日进入正轨。同时,经济政策层面应早作筹划,适度加大宏观政策对经济的支持力度,最大限度对冲疫情对经济运行、市场预期的负面冲击。

货币政策方面,需要及时引导LPR进一步降低,实施降准,同时灵活运用MLF等货币政策工具,降低企业和居民的融资成本,提振疫情过后的融资需求。事实上,2019年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货币政策的定调是“灵活适度”,较此前的“松紧适度”已有所放松。除了总量调控外,货币政策还应在结构上发力,引导银行对受疫情影响的重点地区、重点行业进行定向资金支持。

财政政策应发挥应对疫情冲击的主导作用,从收入和支出两端进一步加大财政扩张力度。收入端,建议对受疫情冲击较大的地区和行业企业减免税费,同时配合货币政策对困难企业提供临时性贴息。支出端,为缓解收入压力,避免疫情防控支出增加挤压民生和稳增长支出,需要采取扩大赤字率、提高地方政府专项债发行规模等措施。调查显示,多位经济学家建议将财政赤字率从2019年的2.8%扩大到3%。2020年1月份,地方政府专项债已发行近万亿元,但受疫情影响,项目开工延迟,当前需要提前做好基建项目储备,进一步加大专项债的功能作用。

最后,需要注意的是未来疫情发展仍存在不确定性,对经济的影响尚难以准确评估,宏观政策应充分做足预案,灵活部署,及时应对。政策调整的关键在于疫情期间稳定经济预期,以及疫情过后助力经济活动快速恢复。

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服务民族企业,助力中国品牌

新华社品族品牌工程

[责任编辑:张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