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财经|数字技术深度赋能 现代农业未来可期

中国金融信息网2020年02月14日15:11分类:研究报告

新华财经北京2月14日电(经济分析师刘竹波)2020年中央一号文件依旧聚焦三农,并围绕打赢脱贫攻坚战和和补上全面小康三农领域突出短板两大重点任务,提出一系列政策举措。包括开展国家数字乡村试点;依托现有资源建设农业农村大数据中心,加快物联网、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第五代移动通信网络、智慧气象等现代信息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加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等具体举措,直接利好数字农业发展。数字技术深度赋能,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进程加速,农村将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我们关注到,一方面,数字农业将数字化信息作为农业生产管理全过程的资源要素,如市场监测数据、农兽药基础数据等,基于数字化信息加强智慧化生产管理;另一方面,数字农业正加快数字技术向农业农村各领域的渗透,通过诸如物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数字化技术应用成果激发农业全产业链价值。

一、我国数字农业迎来重要发展机遇期

1、农业数字转型的条件日渐成熟

联合国粮农组织2019年发布的《农业和农村地区数字技术摘要文件》表明,全球农业和农村数字化转型的条件分为两类:基本条件和支持性条件。基本条件包括基础设施和互联互通、可负担性和制度支持等;支持性条件包括农村人口数字技能,以及鼓励数字农业创业和创新的文化等。

我国在弥补城乡数字差距方面做了许多努力,基础设施设备条件取得了明显的改善,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我国行政村通光纤和通4G比例均超过98%,农村每百户有计算机和移动电话分别为29.2台和246.1部。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9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8.54亿,互联网普及率达61.2%,网民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达99.1%。与五年前相比,移动宽带平均下载速率提升约6倍,手机上网流量资费水平降幅超90%。与此同时,我国支持农业数字转型的政策体系逐步建立,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社会参与的协同推进机制进一步完善,数字农业创新创业文化不断培育。因此,我们认为,我国无论是基本条件还是支持性条件,都已建立一定的基础,农业数字转型的条件日渐成熟。

2、适度规模化经营催生数字转型需求

尽管土地经营规模和农业生产率之间的关系一直是农业经济研究领域探讨的热点,但对于数字农业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来说,适度的规模化生产能够使得数字技术更易于采用。近年来,我国支持发展多种形式的规模经营,截至2017年底,全国家庭承包耕地流转面积5.12亿亩,流转面积占家庭承包经营耕地面积的37%。流转出承包耕地的农户达7070.6万户,占家庭承包农户数的31.2%。与此同时,我国加大对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规模经营主体的支持力度。目前,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两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超过255万家。伴随着我国适度规模化经营的发展模式兴起,对于数字化产业转型的需求日益迫切。

二、本土实践方兴未艾  农业生产管理流通多点开花

1、智慧化生产推动科学种养

智慧化生产的核心在于数据管理,包括生产过程数据管理、农业资源数据管理、农业生态环境数据管理等,通过全面检测、智能分析、优化配置让精准化生产成为可能。

目前,我国信息通信基础设施运营等领域等正朝着综合性的、智慧化的综合性信息服务商转变。依托数字技术和综合信息服务体系,对农业生产过程、资源,以及环境的数据管理使得农业朝着精准化方向发展。中国电信在杭州某葡萄园建设了集物联网生产管控系统、智能电动卷膜系统和智能喷滴灌系统于一体的物联网监控项目。项目可实现对650亩葡萄园空气温湿度、二氧化碳、土壤水分、光照等参数的实时查看,根据环境参数适时调整光照、农药使用量等。同时,手机APP可自动调整卷膜系统,省工省时。智能喷滴灌系统可根据土壤数据定时定量精准灌溉。以葡萄种植业为例,据电信运营商测算,可省肥节药30%,节省水资源40%,节约用电0.53万元/亩年,亩产增产10%以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显著提升。

养殖业同样受益于“智脑”加持。互联网巨头阿里和京东纷纷布局智能养殖。据媒体报道,阿里的“ET农业大脑”可以利用面部、温度和语音识别技术评估猪的健康状况,通过追踪猪的睡眠、站姿,以及饮食等可以判断猪的怀孕情况。京东也通过智能识别系统持续跟踪猪的体重、长势,以及健康状况。该系统可以降低30%-50%的人工成本,并降低饲料需求。据相关方测算,若在全国推广,养猪业每年可节省成本500亿元。

2、数字化技术重塑农业产业链

我国人多地少的国情决定了小农户生产将在相当长的时间存在。如何整合资源,让农业产业服务可以更有效地对接农户,激发产业链条价值是我国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课题。主要的商业模式是围绕乡村振兴目标,通过数字化的技术打造O2O现代农业服务平台。以中化农业MAP模式为例,平台聚焦农业产业链,通过线下本地化的MAP技术服务中心和示范农产整合小农户生产资源,同时建立线上管理和决策系统,最终构建农业产业生态圈,有效地将社会化服务和数字化生产相结合,提高生产效率。

区块链更是让农业产业链溯源成为可能,有效地保障食品安全以及卫生防疫需求。互联网巨头数字农业同样打出“基地农业”牌,区块链技术的使用使得每一袋米的生产、流通有了专属标签,这是数字化战略与高品质营销的双重胜利。更为重要的是,这项技术的推广可以倒逼供应方提高产品质量,一旦发生食源性疾病或污染,可以迅速处理对应批次产品,进而节约成本。

3、信息透明化供应链汇聚金融支持

公开的农业数据平台,以及透明化的供应链条使得农业金融缺口有望得到加速补充。根据央行数据显示,2007年至2018年11年间,全部金融机构涉农贷款余额平均年增速为16.5%。涉农贷款余额从2007年末的6.1万亿元增加至2018年末的32.7万亿元,占各项贷款的比重从22%提高至24%。我国农业保险保费收入从51.8亿元增长到572.7亿元,参保农户从4981万户次增长到1.95亿户次,分别增长了10.1倍和2.9倍。金融服务覆盖率不断提升。然而,当前农业领域金融缺口依然很大。农业数据平台的推广,以及信息透明化的供应链条有望帮助农业汇聚更多的信贷、保险等金融支持。

大数据、区块链技术在农村金融领域应用前景明朗。新时代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潘向东表示,大数据的应用,实现了我国农业资源整合和利用,加强了农业生产、消费,以及和金融机构之间的联系。此外,区块链技术在农业金融领域应用比较广泛,将区块链技术引入农业保险,可以及时监测自然灾害发生的真实性,精确定损、快速核赔,提升农业保险核赔效率,商业银行可通过区块链技术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力度,避免屡次出现类似“獐子岛扇贝”事件,提高金融支持农业的积极性。

金融+科技为农业添上了腾飞的羽翼。单品种、场景化的产业运营使得产、供、销等各个环节被打通,依托数据和信息优势引导金融活水流入农业产业链条。以神州信息为例,基于农业农村大数据和单品全产业链大数据两条数据线开展布局,打通苹果、茶叶等多项农产品产业链,围绕供应链条开展“银农直连”业务,数字化的农业将汇聚更多的金融要素。

三、巩固提升再加强  现代农业未来可期

1、需加强农业及相关产业监控预测能力

随着我国数字农村战略的逐步推进,农业农村大数据中心及农业农村天空地一体化观测体系将日趋完善,数据的采集管理体系渐趋成熟。未来,需加强农业及相关产业监控预测能力,推广监测预警等应用,以更好地服务产业发展。例如,一款名为eLocust3的移动应用程序可以帮助农民将卫星通信数据整合为预警系统,在非洲、亚洲等地区有效的防范蝗灾。赞比亚一家企业创办的智能平台Agripredict可以帮助农民预测害虫侵袭及不利天气模式的概率。未来,培养新型农民,让数字技术和农民联系更加紧密,除了农业数据基础设施的完善之外,监控预测等相关应用层面的普及和推广也是重点之一。

2、高标准建设并有序推广数字农业产业一体化示范基地

目前,现代信息通信技术与种植业、畜牧业等农业生产领域结合度逐渐提高,围绕各个产业的产、供、销生态体系逐步建立,汇聚了一批电子商务、物流、原材料及农产品加工等企业。因此,围绕各地特色产业优势,建议着力打造一批标准化的、集成度高的农业产业一体化示范基地,并给予产业支持政策。鼓励围绕农业相关的数字创业创新,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在示范创新模式较为成熟的条件下,鼓励各地结合自身实际有序推广,顺应我国农业市场劳动力结构的变化,培育数字农业产业新农人。

3、汇聚金融资源普惠新农业

发展普惠金融,农村是重要根据地,农业是主要服务对象。一方面,引导金融信贷、保险等资源等主动下沉,利用数字技术弥补“信息不对称”的鸿沟。同时,基于现代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趋势,围绕农业生产、流通各个供应链环节深挖客户资源,通过上下游应收款项等弥补抵押等增信措施不足的缺点。保险企业可充分利用大数据平台监控、无人机数字化勘察等新技术丰富产品供应,提升勘察和赔付效率,降低道德风险。另一方面,鼓励农业科技领域直接融资发展,通过股权投资、企业并购等方式引导更多的资金投向农业农村相关产业,全面助力乡村振兴。

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服务民族企业,助力中国品牌

新华社品族品牌工程

[责任编辑:张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