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区”建设开启生态协同新篇

河北日报2020年03月03日13:55分类:京津冀

确保“一泓清水送北京”

2月24日,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永定河流域综合治理项目尚未开始施工。但每年的三四月份是这类工程施工的黄金期,永定河流域投资有限公司张家口分公司的项目负责人们,经地方政府部门及行业主管部门同意,先安排参建单位管理人员进场,并抓紧编制了年度建设计划、材料采购计划、开工复工方案和疫情防控应急预案,提前做好开工各项准备工作。

永定河流经内蒙古、山西、河北、北京、天津5个省区市。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率先突破的三个领域之一,生态协同的重任,“上风上水”的张家口一马当先。

综合治理永定河流域,是为了确保“一泓清水送北京”,让北京的母亲河永定河成为“流动的河”。

1月19日,2020年北京市水务工作会议上,传出一连串好消息。其中最令人动容的,是2019年全年引黄河水1.9亿立方米,黄河与永定河实现历史性“握手”。

“永定河,出西山,碧水环绕北京湾”,上世纪80年代以后,永定河持续断流。北京市曾多次治理永定河,从2003年开始,每年定期由上游的洋河和桑干河向下游的永定河北京段补水。

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实施,永定河的命运迎来了转机。永定河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成为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在生态领域率先突破的重大标志性工程,是首都生态环境建设的一号工程。

为恢复永定河生机,实现“流动的河”目标,北京市与山西、河北紧密协作,协同联动,开展先期生态补水。去年3月,永定河生态补水工程启动。通过万家寨引黄北干线1#洞,经桑干河由册田水库放水,向官厅水库实施补水。

穿过八达岭隧道,一派湖光山色。官厅水库波光粼粼,但拦河坝下的输水泄洪洞却完全是另一幅景象:从水库奔涌而来的湍急水流轰然而下。

永定河上游生态补水正顺利进行并取得良好效果。北京境内有水河道较上年同期增加40公里,水面面积增加300公顷。“过去永定河王平段至下苇店段断流近40年,2019年首次迎来奔涌的河水。”北京市门头沟区水务局相关负责人说。

黄河水来之不易,其中也离不开张家口对珍贵水源的悉心呵护。

张家口水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说,事实上,自2017年开始,张家口市就利用册田水库和万家寨工程水量向永定河生态补水。2019年起,相关省市水务部门、永定河流域投资有限公司在水利部海河水利委员会的统筹下,签署了《永定河生态用水保障合作协议》,开始实施万家寨引黄向永定河生态补水工程,结合册田水库补水量,年度向永定河生态补水量达2.7亿立方米,真正实现将永定河变成“流动的河”的规划目标,极大改善了流域内河道水生态环境。

水来了,重点是管好用好。

“水源涵养功能的提升,就是要坚持统筹水的资源功能、环境功能、生态功能。比如提高涵水蓄水能力,大力实施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等工程措施,构建以天然河湖水系为骨架的现代水网,增强水源涵养和地表蓄水能力。”永定河流域投资有限公司张家口分公司建设管理部负责人王杰告诉记者。

王杰说,为了涵养水源,张家口对洋河、桑干河、清水河、永定河实施综合整治工程。

据介绍,在永定河流域,随着上游工农业生产的迅速发展,永定河河滩地被大量开垦占用,城镇生活污水排入。张家口市有针对性地开展“清四乱”专项行动,对沿线围垦养殖、乱堆垃圾、乱建和污水直排问题进行治理,为“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治理目标打下良好基础。

首都环境“生态伞”正在打开

2月24日,怀来县林草局官厅水库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处主任陈涛,向记者提供了一份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做的“官厅水库建设开发保护成效评估报告”。报告指出,5年来,官厅水库的水质,已经由之前的地表水Ⅳ类提升为Ⅲ类,局部已经达到Ⅱ类,总体水质向好。

“水质改善是生态环境转变的直观指标之一。”陈涛说。

“在建设首都生态环境支撑区方面,主要有四项重点工作:提升森林生态系统功能,加强草原生态系统建设,保护恢复湿地生态系统和实施‘蓝天、碧水、净土’工程。让森林、草原、湿地等生态系统保护综合起效,提升水土保持、防风固沙、固碳释氧和气候调节等生态服务功能。”张家口市发改委(张家口市首都两区建设办公室)相关负责人张作宇介绍说。

张作宇表示,《张家口首都水源涵养功能区和生态环境支撑区建设规划(2019—2035年)》创新性提出了一个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治理与修复,逐步构建首都“伞”型生态环境支撑格局。

“伞”型格局,立足于京张“山同脉、水同源、气相通”的自然生态格局,结合张家口地形地貌和生态环境条件,是对建设首都“两区”生态空间布局的一种创新性规划。

他进一步解读说,具体而言,就是要构建以绿色发展主轴为柄、两山(脉)两水(系)为骨、山体森林和草原湿地为屏的生态环境支撑格局。

伞柄——由京张高铁、京包铁路、京藏高速公路、京新高速公路和永定河—官厅水库及上游水系(水道)等组成,构成支撑首都和张家口经济技术联系、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和拉动张家口绿色发展的主轴带和京津冀水源涵养核心功能区。

伞骨——依托大海陀、小五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所在山系,构建伞型格局的两条“山骨”;依托桑干河和白河—妫水河—密云水库—潮白河水系,构建首都生态保护格局的两条“水骨”。

伞屏——形成两道生态屏障。第一道,由海拔1800米左右的蔚县山脉—赤城县南山体构成,第二道生态屏障由海拔1500米左右的坝上草原和坝上高原湿地等构成。

官厅水库国家湿地公园,则位于“伞柄”上。

2019年12月25日,河北怀来官厅水库国家湿地公园完成试点建设,通过国家林草局验收,正式成为国家湿地公园。

在陈涛看来,湿地公园的意义在于,保护恢复湿地生态系统,加强湿地生态修复,有效遏制湿地数量减少、面积缩小、生物多样性降低、生态功能下降的趋势,“是用生态的方法来保护生态。”

怀来县城南4公里,官厅水库八号桥永定河入口滩地。这里是永定河流入官厅水库的“咽喉”,北京市永定河综合治理和生态修复中率先开展的重要项目——八号桥入库湿地净化工程。

陈涛介绍说,八号桥湿地项目既是北京市永定河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工程的起点,也是永定河流域京津冀协同治理率先突破的象征,同时也是最能体现京冀协同“默契”的生态治理项目之一。双方在官厅水库环境治理中,没有按管理分界线给污染“划界”,而是有污共治,合力为官厅水库“减负”。

如今,在京冀两地共同努力之下,官厅水库国家湿地公园已成为首都“后花园”。

“世界级数据中心”生态圈雏形显现

“不久前我们环首都·桑园云计算产业基地在怀来县正式开园。这意味着秦淮数据集团在怀来县‘同城三点’的成网布局日臻完善。”2月24日,秦淮数据集团首席执行官居静告诉记者,他们是2017年3月从北京转移到了怀来,并部署了三个产业基地。

与传统生产制造企业不同,秦淮数据集团数据中心产业园区的火爆是由飞速流转的数据体现。人们看不到的是,一些头部短视频APP和社交互动APP等数字经济头部企业及多家互联网企业的云计算服务商,其实在张家口。

据介绍,在怀来“同城三点”的基础上,秦淮数据也正沿着京张高铁在张家口更大范围打造三点网状布局:由零距离接壤北京的“大数据创新创业示范和总部经济核心功能区”怀来县,向“大数据研发和应用、装备制造核心功能区”宣化区和崇礼区,以及“大数据存储核心功能区”坝上地区挺进,构建“一带、三区、多园”的大三点业务布局;逐步形成以“能源流、业务流、数据流”三流合一的环首都超大规模信息技术基础设施集群,在有效推动京津冀区域传统产能转型升级、数字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将张家口打造成比肩国际领先的全球最佳数据中心选址目的地。

张作宇说,围绕打造什么样的首都“两区”,张家口提出不仅要建好生态环境,更要实现绿色发展,实现生态兴市、生态强市。重点发展新型能源、冰雪经济、数字经济、高端制造、文化旅游、健康养生、特色农牧业,推动实现生态保护修复与当地经济发展互促并进。

秦淮数据仅是张家口市大数据产业强劲发展的一个缩影。早在7年前,张家口市便与云计算结缘,开始了以承接数据中心转移为主的信息产业探索。

张家口市工业和信息化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从气候和区位来看,张家口是全国唯一能够满足ICT(信息、通信和技术)产业各类数据处理业务类型的地区,是首都信息技术产业最佳承接地。近年来,张家口超前谋划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要素供给,强化与京津和雄安的双向互动关系,以绿色数据存储为龙头,推进各类数据向张家口市汇聚。

如今,阿里巴巴、腾讯、京东、秦淮数据等互联网巨头企业云集张家口,全市大数据签约项目近30个,计划总投资1000亿元,截至目前,投入运营服务器规模突破35万台,已成为国内大数据产业发展速度最快的地区之一。

业内人士认为,如今,张家口大数据产业在能源、产业链和人才三方面的吸引力都有了很大突破。

张家口市绿色电力能源丰富,2017年2月起,该市从体制机制上求突破,首创“政府 电网 发电企业 用户侧”共同参与的“四方协作机制”。具体而言,张家口市与国网冀北电力有限公司合作建立可再生能源电力交易平台,政府部门每月在平台上发布下个月可再生能源需求电量和挂牌电价,可再生能源发电企业自愿竞标。

“作为稳定的高载能企业,秦淮数据通过参与‘四方协作机制’,消纳弃风弃电绿色能源,大幅降低运营成本。”居静说。

另一方面,随着与英维克等龙头产业合作伙伴签约,秦淮数据在张家口发展大数据产业的上下游产业链聚集效应愈发明显。加上随着冬奥会项目的推进,张家口市城市知名度提升,人才开始回流,一些数据中心的大型客户如腾讯,不仅与张家口本地公司设立合资公司,也正在考虑将部分业务部门从北京迁移到张家口。

“张家口在各类区位优势上与美国纽约大湾区的条件高度相似。”居静解释说,张家口紧邻北京,北京集中了全国最多的信息技术产业公司。同时,京津冀协同、非首都功能疏解也为张家口带来外部助力。“张家口具备建成世界级数据中心生态圈的所有要素,目前雏形已经显现。”

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服务民族企业,助力中国品牌

新华社品族品牌工程

[责任编辑:刘淑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