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战“疫”】破解农村疫情防控与复工复产“失衡”难题

经济参考报2020年03月05日11:54分类:政府管理

新华财经济南3月5日电(记者王文志 )当前,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正处在最吃劲的关键阶段。在继续毫不放松抓紧抓实抓细各项防控工作的同时,有序恢复生产生活秩序,成为各级政府的工作重点。

2月29日,一份题为《农村农业复工复产社会调查报告》的政策咨询建议,由曲阜师范大学管理学院、北京工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东北大学东北与京津冀协同发展研究中心共同完成,并提交山东省新冠肺炎疫情处置工作领导小组、农村农业部等有关方面。

这份通过对全国29个省份、1636个县、 4871个自然村的调查,在9757份调查问卷的基础上形成的调查报告,主旨是通过统筹兼顾,采取多种举措把农村疫情防控与复工复产两方面工作都做好。

农村农业复工复产存在五个短板

近日,中央层面着重强调,要求在抓好疫情防控的同时,压实地方属地责任,抓紧春耕备耕,确保不误农时,推动种子、化肥、农药、饲料等农资企业及养殖业加快复工复产。

此外,农业农村部近日印发通知,要求各地根据疫情防控分区分级精准施策要求,划小管控单元,采取差别化措施,努力做到疫情防控、春耕备耕“两手抓”“两不误”,做到春耕未动、农资先行,突出解决农资运销“最后一公里”问题,保障春耕农资供应。

应该看到,随着各级政府出台有力措施,压实地方属地责任,广大农村地区在努力做到疫情防控、春耕备耕“两手抓”“两不误”方面取得积极的成效。

农村农业是国计民生的命脉所在,农村劳动力“动起来”、“走出去”,不仅是第一产业,也是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复工复产的关键所在。该调查报告显示,目前,农村农业复工复产存在五个短板。

短板之一:春耕备播形势不容乐观。

本次调查有60%以上的村庄涉及春耕备播工作。在村干部和大学生眼里,农村春耕备播形势“不乐观”与“乐观”比例基本均为“六四开”。综合各地农业农村管理部门的意见,当前农村春耕备播总体形势比较严峻。

短板之二:农村企业、个体工商户复工复产严重不足。

农村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大多是小微企业。本次调查涉及行业众多,其中,制造业、批发零售业、其他农、林、牧、渔业等比例相对较多。

抽样调查统计的数据显示,农村各地企业、个体工商户的复工复产状况令人“揪心”,劳动用工短缺比例超过50%。农村企业、个体工商户处于完全停业状态的占37.59%,处于半停业状态的为19.79%;间歇性经营状态的为10.19%。

短板之三:外出务工和本地就业人数大幅下降。

调查显示,农民工现有总量约为3亿人,春节期间,1.7亿农民工返乡,其中80%回农村老家过年,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在春节前后,正值农民工返乡过年期间,疫情的发展、蔓延导致许多农民工在春节之后很长一段时间内,无法安心外出打工和本地就业,同正常年份相比,今年目前为止,农民工就业人数大幅下降。调查中60%以上的村干部认为农民工就业人数同比下降50%以上。

短板之四:农产品滞销。

调查的村庄,涉及蔬菜、瓜果、蛋、奶等农产品对外销售的约占五成,除个别产品外,农产品滞销问题突出。“严重滞销”“滞销”“一般程度滞销”的村庄比例,分别为18.24%、17.37%和44.74%。

短板之五:新冠肺炎疫情之下,调查到的各地村干部压力很大。

对421名村干部的调查显示,按“难度系数”分,他们的压力依次为口罩严重不足、村民串门、企业复工、外出打工、消毒用品不足、村民下地干活和非本村人员进出。

另外,农业农村主管部门相关人员集中反映的突出问题主要是:种子、化肥等农资配送困难;生鲜乳运输困难,乳制品消费陡减;蔬菜种植存在用工迟滞;蔬菜积压滞销等。

同时,调查在揭示问题的同时,也展现出多方面积极的现象:农村企业、个体工商户的用工成本、原材物料成本以及农产品价格等,在疫情形势下基本没有发生大的变化;一些地方政府和村级组织千方百计筹措口罩,为农村企业、个体工商户和村民配发;农村企业主和个体工商户享受到一定程度的金融、财政、税收等各项扶持政策的比例近70%,有超过30%的农村企业主和个体工商户表示收到了来自银行系统可为其提供低息贷款的电话联系或上门服务。

农村疫情防控面临一定挑战

从组织层面看,在当前新冠肺炎疫情防治形势下,个别地方政府与基层干部对农村农业复工复产的认识存在“偏差”。对于春耕备播、企业复工复产,村干部的基本态度是“等待疫情完全控制住再说”。对于本村村民外出打工持“较为支持”和“全力支持”态度的合计仅为14.73%;即便在本村打工,“很反对”和“较为反对”的比例合计为34.21%。

该调查显示,截至2月26日,在各地普遍为企业复工复产“松绑”的形势下,农村企业的复工复产需要到当地政府审批的比例仍然高达82.72%。有20%的村庄还在“一心抓防疫”,50%以上的村庄是“防疫为主,复工复产为辅”,虽然有些村子在“一心抓复工复产”,但总体比例极低。

很多村干部存在攀比心理,调查接触的地方政府也有层层加码之嫌。多数村干部普遍认为,上级政府对村级疫情防控考核“很严格”和“比较严格”的比例之和超过80%。

调查显示,农民工对工作期间被感染、返岗路上被感染、单位的防控措施是否到位等,也存在一定程度的担忧。

面对疫情,农民仍表现出较为强烈的外出务工意愿,渴望在较短时间内“走出去”。期待在“一周之内”和“半个月之内”重返岗位的比例分别为33.27%、26.56%。

新冠肺炎疫情给外出务工带来了一定负面影响,相对而言,农民工更希望持久地在本地择业就业。

从客观原因看,同城市相比,农村企业主、农民可用的社会资源更少。以准备外出务工人员为例,其手头现有可用口罩为“一直没买到”、“一两个”、“三五个”的比例分别为19.85%、16.59%、26.28%。

对于原材料、产成品的运输物流,农村企业主和个体工商户认为“严重掉链子”、“非常紧张”、“较为紧张”的比例分别为8.55%、20.49%、34.78%。

部分农村仍处于“封路”状态,给农村农业复工复产带来很大不便。实地调研表明,有65.43%的村庄的专人值班还是“一直没断人”,“已撤掉”的只占10.53%。

此外,原用工企业在疫情中对员工的人文关怀不足,也是影响农民工复工积极性的重要因素。

落实政策部署 保障乡村“微循环”畅通

三高校的调查报告称,各地农村春耕备播如果不能适时开展,势必对后续春种夏收带来一系列影响,甚至会传导到下游,带来粮食价格波动乃至粮食安全等深层次问题;“什么时候大多数农民工基本返岗、到岗了”,经济社会秩序才能真正称得上步入“正常轨道”。

该报告建议,国家层面上,需要将复工复产的方向、重心和措施,适当向农村农业倾斜,指导好地方的复工复产工作。各地方政府要严格执行党中央和国务院的各项方针和工作部署,实际工作中更要“接地气”。地方政府工作人员要沉入基层,深入田间、村头、路口和企业,广泛调查企情、民情、民意,掌握农村农业复工复产过程中的问题和矛盾,减少和废除各种不必要的防控检查。除疫情风险等级较高的地区,地方政府要尽可能地减轻村级组织的疫情防控压力。

该报告认为,尽快打通物流、人流的“最后一公里”,是当务之急。当前,国道、省道的“大动脉”已基本被打通,但需要继续做好“乡乡通”、“村村通”的“微循环”。要尽快解决农村“封路”问题,确保交通物流这一“先行官”既能“进得来”,也能“出得去”。只有物流“跑起来”,人流“动起来”,各行各业才能真正实现复工复产。道路问题解决了,农民工才不至于“被困”家中,才能尽快返岗。

该报告建议,引导农村群众科学认知疫情,进行科学防控。地方政府应统筹兼顾,既要防止疫情反复,又要对复工复产工作抓实抓细抓落实。要运用群众“愿意看、听得懂、行得通、照着做”的方式广泛进行科普,尽最大可能减轻农村群众对疫情的恐惧、焦虑心理与过激反应。

主导该调查报告的曲阜师范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张应语对《经济参考报》记者介绍说,这份调查报告,由该校牵头发起,在北京工业大学、东北大学等多所大学相关高校院系的帮助下,倡议家住农村的大学生,深入田间地头和当地企业,了解、走访农村农业复工复产的实际状况,在掌握大量一手情况和数据的基础上形成,真诚希望能对农村农业复工复产有所帮助

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服务民族企业,助力中国品牌

新华社品族品牌工程

[责任编辑:张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