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财经研报】疫情大考下 商业银行加快数字化转型

新华财经2020年03月06日21:34分类:银行业研究

新华财经北京3月6日电(经济分析师 韩韬 于春春)“未来的银行将不再是一个地方,而是一种行为”。美国知名的银行创新教父布莱特•金(Brett King)在2013年《银行3.0——移动互联网时代的银行转型之道》一书中提出的这句话,在防控疫情的特殊时期,让人们有了更为深刻的体会。

在当前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非接触式、数字化的银行金融服务正在发挥更大的效用。

一、疫情下银行业务受到影响

新冠肺炎疫情来势凶猛,又恰逢2020年春节,对多个行业领域尤其是消费、旅游、出行、娱乐等领域带来了较大影响。从银行业来看,中金公司分析认为,疫情对银行业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信贷投放、资产质量、货币政策等方面。中金银行业分析师张帅指出,从信贷投放来看,疫情将会拖累正常的生产和消费类信贷需求,但流动性的融资需求有所提升,整体而言信贷投放节奏不会受到影响;从资产质量来看,现金流紧张会推高逾期的压力,但逆周期调节政策会缓解这一压力,核心指标将保持平稳;从货币政策来看,后续货币政策的变化可能会影响上市银行净息差,但幅度不会大。

“目前来看,疫情对银行业影响较为间接,疫情主要对一些零售信贷需求、湖北等疫情严重区域的小微企业信贷需求产生了较大冲击,同时受影响较为严重的行业、中小微企业的贷款资产质量也出现一定程度下滑。”新网银行行长赵卫星认为,银行业整体经营总体稳健,具备较强的抗风险能力,仅疫情严重地区银行经营受影响可能偏大。随着疫情逐步得到控制,对银行业经营的影响将总体可控。

赵卫星表示,对传统银行来说,最明显的影响其实在于银行网点无法展业,一些存款、贷款业务疫情期间内无法有效开展。对于以在线零售信贷为主的互联网银行来说,隔离措施减少了居民在外吃饭和出门购物休闲等活动,消费信贷需求减弱,因此业务量有较为明显的下滑。“比如新网银行2月的在管信贷资产余额较1月同期下滑了5%左右,信贷申请量同比下降70%,提款量相比上个月也下滑了30%左右。”他告诉记者,不过随着疫情逐渐好转,中国经济的弹性犹在,互联网零售信贷仍然具有广阔的增长空间。

二、监管机构鼓励拓展“非接触式服务”

疫情发生以来,人民银行、银保监会等多次发文,鼓励金融机构积极运用技术手段,积极拓展线上金融服务,优化“非接触式服务”,提升服务便捷性和可得性。

1.png

2.png

资料来源:公开信息整理、新华财经

三、银行多措并举加快数字化转型

疫情发生以来,商业银行紧密围绕各级政府和监管部门的正确部署,积极运用区块链、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努力发挥平台化业务和线上化服务的优势,在保障特殊时期基础金融服务的同时,以线上综合化服务更好地满足企业和群众多样化的金融需求,最大程度减少人际接触机会、降低交叉感染风险,成功以金融科技的“巧劲”推动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统筹兼顾。

报团取暖,银行间协同战“疫”。近期,在上海市金融工作局、上海银保监局等部门的共同推动下,上海市大数据普惠金融应用上线。目前,这一应用已汇集了上海市科委等8家部门300多项数据,支持银行运用大数据分析等金融科技手段,加大对中小微企业的信贷投放。据了解,建行上海市分行、上海银行、浦发银行上海分行、上海农商银行等18家银行已成功上线,在上海全市普惠贷款中占到近九成份额,营业网点遍布上海全市16个区。上海农村商业银行有关负责人表示,通过这些权威、丰富、全面的公共数据,银行可快速地为缺乏抵押物的中小微企业“画像”,多维度、全方位了解企业经营和诚信情况,特别是有助于银行在为中小微企业办理无还本续贷、信用贷款、流动资金贷款等业务时,更有“底气”。

为帮助全国小微企业抗击疫情渡过难关,缓解经营困难助力有序复工复产,全国工商联会同网商银行,与富民银行等25家银行合作,面向全国符合条件的小微企业,推出纯信用、无需担保或抵押的“无接触贷款”方案及相关优惠措施。富民银行通过与网商银行联手,将对近四万家小微企业客户进行扶助,涉及可享受利息减免的贷款规模达1.52亿。

银行“无接触服务”确保金融服务不断档。为解决小微企业足不出户办理信贷产品的需求,建行天津分行为小微企业提供7*24小时信贷支持。通过微信公众号、视频、电话等线上渠道,帮助小微企业实现秒申秒贷。充分发挥线上产品优势,重点包括“云义贷”“云税贷”“云电贷”、个体工商户经营快贷、抵押快贷等特色产品。同时加强贷后管理,充分利用“惠助你”催收管理等功能,远程指导客户经理加强贷款备付金管理,依据疫情防控保障名单,实行差异化的贷后管理措施。

针对疫情期企业的融资难题,马鞍山农商行推出“零接触”云上办理贷款服务的方式,为实体经济纾困解难。易锐光电科技(安徽)有限公司是研发、生产、销售光子芯片集成产品的企业。由于疫情影响,企业资金周转困难。针对企业法定代表人因疫情暂时不能及时返回,无法办理贷款手续等情况,马鞍山商业银行在综合评价企业资产信誉、贷款风险等基础上,创新金融服务,利用金融科技,推行线上认证、电子签名模式,首次采用电子签名签署贷款合同,成功将1000万贷款发至企业,解决企业燃眉之急。

创新推出防疫专项产品。复工复产以来,不少中小企业面临生存困境。中国银行苏州分行迅速出台《关于强化金融服务、支持中小企业共渡疫情难关的实施意见》,针对生物制药、医疗器械、医药科研、民生保障等防疫相关中小企业,推出“防疫贷”专项中长期纯信用贷款,充分满足其采购、生产、建设和科研的各项资金需求,并提供优先受理、优先审批、优先发放的“三优”服务。截至2月17日,该行已准入“防疫贷”客户82户、授信金额6.8亿元;已批复34户,投放金额1.13亿元。

近期,重庆农村商业银行推出“战疫”主题理财产品,为重庆地区支持“战疫”的医疗企业,以及奋战在“战疫”一线的医务人员及其家属匹配了5亿元理财规模,首期预期收益率为4.4%。此外,重庆农村商业银行还针对社会大众发行了贴有“战疫”标签属性的系列理财产品,客户可通过该行手机银行App5.0线上购买,累计规模预计将达50亿元。

区块链技术线上“输血”企业。众多纾解当前企业融资难题的方式中,供应链金融被认为是最为现实可行的一种。传统模式下,应收账款融资需现场确权见证、手续繁琐,疫情防控期间,“低接触”式的社会生活更为传统方式增加了困难。这一背景下浙商银行利用区块链技术打造应收款链平台,充分发挥区块链技术信息共享可信、不可篡改、不可抵赖、可追溯的技术特征,将企业供应链中沉淀的应收账款改造成为高效、安全的区块链应收款加以盘活,从而实现对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线上资金“供血”。

上海富邦华一银行运用区块链和科技技术打造线上供应链金融服务平台,利用活体识别、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将传统线下作业模式转变为一键融资线上模式。目前已和建工类、畜牧类、服装业、制造业等多家核心企业建立了供应链金融合作关系,累计融资贷款近2亿元。特别是疫情期间,富邦华一银行便捷的线上供应链金融服务为企业客户提供“不跑腿”的指尖和线上信贷业务办理渠道,先后协助西安、武汉、上海、北京、成都等地建工企业及生产型企业项下近300家供应商维持稳定的资金渠道。

一揽子金融服务,便利百姓生活学习。疫情特殊时期,为帮助“宅居”的市民提供更多的“零接触”金融服务便利,中信银行南京分行专门在手机银行APP推出“共抗疫情”特色专区,提供“线上教育”“在线购物”等一揽子金融服务,服务百姓生活学习,支持实体经济平稳运行。

重庆农村商业银行联合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指定的全国就医指导平台“微医”官方微信公众号,在其手机银行App5.0搭建起医疗咨询平台,为公众提供免费线上问诊服务。据悉,该平台调集全国2.5万多名专业医生,免费为全国用户提供线上3分钟内响应的极速问诊服务,目前在线义诊累计访问量近1亿次、提供咨询服务超过100万人次。

四、未来银行数字化转型的路径探索

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银行数字化转型较好地满足了抗疫期间人们的基本金融需求,保障了金融市场的正常运行,也将激发商业银行新一轮数字化转型高潮。

新网银行首席研究员、中关村互联网金融研究院首席研究员董希淼指出,此次疫情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公众观念和行为,“排斥聚集”或将持续较长时间。由此催生的“非接触银行”服务理念和需求,不会随着疫情平复而消失,反而可能进一步固化和深化。这对银行服务提出更高要求,也带来新的机遇。银行应从战略上重视“非接触银行”服务,及时修订完善与“非接触”冲突的内部制度,构建符合本行禀赋能力的服务体系,打造“非接触”服务品牌形象,提高服务能力,提升客户体验,促进业务发展。

他指出,“非接触银行”服务需要金融科技引领,关键在于数字化能力。因此,在理念上,银行应加快推进数字化转型,制定企业级转型战略并深入实施;在组织上,建设敏捷组织,培养数字化意识、人才和文化;在业务上,创新产品研发,打造多元化渠道与风控体系;在技术上,完善配套机制,促进技术应用与架构转型;在数据上,加强数据治理,改善数据运营,确保数据安全;在合作上,践行“开放银行”理念,深化跨界合作,融入多种场景。

对于未来银行数据化转型的重点,安徽省联社相关负责人表示,可从以下几方面重点发力:推进移动化建设,让金融服务移动化成为数字化转型最优先、最重要的突破口;搭建生活化场景,未来客户的生产生活场景将是金融交易的重要入口,银行不仅要提供金融服务,更要把金融和生活无缝衔接起来;打造数据化产品,加强数字化技术的应用,不断加快产品创新;推动一体化融合,加强线上线下多渠道交叉协同与一体化发展,这是商业银行合理整合资源、提升客户体验的重要手段。

(参与调研记者包括 王虎云、上海分社 王淑娟、天津分社 李亭、安徽分社 王菲、江苏分社 朱程)

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服务民族企业,助力中国品牌

新华社品族品牌工程

[责任编辑:张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