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道地药材铺就深山脱贫路

新华财经2020年03月09日11:02分类:中经观察

新华财经贵阳3月9日电(记者汪磊)黔地无闲草,贵州拥有药用植物资源5304种,素有“天然药物宝库”之称。药材种植经济价值高、脱贫带动效应好,近年来,贵州将中药材作为一大特色主打产业来抓,2019年各类药材种植总面积约在600万亩、产量150万吨。

道地药材是贫困山区的生态礼物

道地药材指出产的药材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特点,这种地域性体现在对于特定产区的独特依赖性;或体现为其在产地形成了独特的生产技术、传承着精湛的加工工艺,为他处所不及。

不同的生物体,对生态条件的要求不同。在贵州不少地方出产道地药材,如大方县的天麻、施秉县的太子参、赫章县的半夏都因其独特的地域性或加工品质而具有道地性。

贵州省施秉县经过二十几年的发展,目前,该县太子参种植已经形成了牛大场3800亩的核心区,辐射带动余庆、黄平、石阡、镇远等周边县9万亩的种植带,单是带动的贫困户就有2823户7313人。

“施秉吼一吼,全国太子参市场抖三抖”,这虽是坊间玩笑,却也见得施秉太子参举足轻重的地位。牛大场镇副镇长刘必贤说,太子参对自然条件要求苛刻,能种的地方不多,施秉太子参以品质优良著称业内,产量也曾一度占据全国的2/3。

“我好多年都没出去打工了,太子参效益好,以行情一般的年份算,干货40元每斤,亩产能有300斤左右干货。我家20亩地,刨去成本,能赚个十几万元。现在是家家户户都种,想多种都找不到地。”种植户廖德军说。

同样的,凭借独特的气候和地理环境,如今,赫章县已是全国最大的半夏生产基地之一。通过土地、劳动力入股以及务工需求,仅半夏这一品种,每亩可带动2到3个贫困人口出列,总带动农户数达1万余户,增加就业、务工岗位3万余个。

中药材市场前景可观也面临挑战

当前,随着人们对健康关注度的不断提高,国内外中药市场需求旺盛,中药材、中药饮片和提取物市场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

据预测,未来10年,国际植物药市场的增长速度将会保持在10%以上,中药材在食品、药品、保健品和化妆品等方面的用途不断扩展,以天然资源为原料的绿色食品成为消费时尚,为中药材产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

贵州是全国中药材四大主产区之一,药材资源丰富,产业基础良好。目前,贵州拥有中药材种植企业和合作社达900家以上,培育了信邦、百灵、益佰等49家省级以上龙头企业,带动全省约30.7万贫困人口脱贫增收。

不过,记者在贵州一些中药材主产县调研了解到,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贵州中药材产业发展在产销对接机制、品牌建设、规范化种植等诸多方面仍面临不少挑战。

首先,市场体系建设相对滞后。目前贵州尚未建立规范统一的中药材市场和信息发布平台,现代仓储和物流基地等社会化服务平台缺乏,难以支撑和缓冲中药材现货存量。买卖双方对接渠道单一、联结不稳定、信息不畅通,导致药企想买买不了,药农想卖卖不了。

其次,中药材标准化产业化水平还不高。品种小、散、弱,产业集中度不高,一些道地性强、品质优、潜力大的品种,因为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程度不够,产量和品质不稳定,高附加值精深加工产品开发不足,市场发展受限。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目前贵州药企与基地联系不够紧密,贵州制药企业建立自己的药材直供基地的不多,中药材种植基地对省内外药企原料药需求研究不够,造成制药企业与中药材种植基地断链。

“黔药出山”迈上新台阶需扬长补短

记者从贵州中药材产业发展专班了解到,专业化、规范化、规模化是贵州中药材发展的大方向。今后一段时期,贵州将在产业布局、科技攻关、销售渠道、利益联结等方面重点发力,夯实基础、做实产业。

一是结合资源禀赋,做大做强“黔药”优势品种。品种选不好,事倍而功半。就此,贵州将精心谋划中药材产业发展路径,优化产业布局,明确道地药材或大宗优势品种。同时,着眼中医药全产业链发展中药材产业,做好中药材种植、加工、成药、销售全产业链规划布局。

二是抓基地建设,实现标准化规模化生产。围绕选好的15个重点发展品种,选择重点县建设规模化、规范化的中药材种植基地。积极开展主产药材种质资源调查收集保存、鉴定评价、良种筛选培育,构建良种选育、繁育体系,完善贵州道地药材种质资源库,建立良种繁育与优质种子种苗供应基地。

三是抓科技攻关,解决产业发展关键技术难题。在做好道地药材野生资源保护、优良品种选育等工作的前提下,强化道地药材种质资源保护和抚育,推进重点品种提纯复壮。并对中药材快繁技术、连作障碍、绿色防控、产地环境控制、产品加工运输等共性技术攻关,解决中药材产业化发展过程中的关键问题。

四是抓产业链打造,提升中药材产业化水平。采取壮大一批、发展一批、引进一批等方式,努力发展产销一体化的中药材产业龙头企业,并构建企业、合作社、村集体、农民群众的利益联接机制,明确贫困户、农户在中药材产业链、利益链中的权益,让企业有赚头,让农民有盼头。着重加强中药材产销衔接,推进中药材仓储物流体系建设,培育中药材产地交易市场,推动医药企业设立“定制药园”。

五是抓品牌建设,提升“黔药”影响力。培育地域特色突出、产品特性鲜明的“黔药”区域公共品牌,加强对名优品牌标准化认证、原产地认证和标志保护力度,塑造品牌核心价值。同时,强化质量控制体系建设,进一步规范中药材市场秩序,依法打击掺杂使假、以次充好等扰乱市场秩序的行为,保障中药材质量的安全、有效、稳定与可控。

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服务民族企业,助力中国品牌

新华社品族品牌工程

[责任编辑:张娜,郭亚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