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战“疫”】拒绝“等、靠、要” 兰州新区综合保税区逆势酝酿大作为

央广网2020年03月11日16:08分类:新区

兰州新区综合保税区地处内陆腹地,是我国一百个综合保税区之一,也是西北地区外贸发展的重要平台。受疫情影响,区内企业复产率不足七成,贸易额大幅下滑。面对重重压力,综合保税区管委会和企业拒绝“等、靠、要”,化被动为主动,适应新业态,开辟新市场,为后续发展积蓄了力量。

走进兰州新区综合保税区,一座座厂房整齐排列。推开兰州新优联实业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大门,八十多个工人正忙着把板材加工成木线条、装饰板。公司副总经理宗秀说,公司的生产原料来自俄罗斯,通过中欧班列直达综合保税区,经过加工后,就会直销美国。从去年八月车间建成到今年一月,已经实现产值三千多万。

宗秀表示,尽管产品很受美国市场欢迎,但受美国政府肆意提高关税影响,利润越来越低。为此,在复产后,公司主动调整思路,一方面通过按时履约、保质保量完成订单,向世界展现中国企业应对困境的实力和恢复发展的信心;另一方面把目光对准其他国家,寻求新市场:“赶在四月之前把我们手里原来计划的订单全部生产出去。四月以后,我们已经把新西兰和澳大利亚市场的订单都已经接过来了,两个试订单现在还没生产,后边的追加订单就已经过来了。”

同样在调整生产思路的,还有综合保税区内的兰州海翔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这家公司从哈萨克斯坦进口小麦,再加工成高端饲料产品,发往四川、湖北等地。但是,受疫情影响,原材料进口和产品运输都面临较大挑战。复产后,公司利用国家免收高速公路通行费的机会,及时调整运输方案,首批8车240吨的产品已顺利运到四川。公司董事长张清平说,他们还采用网上签约的形式,和哈萨克斯坦的贸易商、粮仓还有农场主多渠道联系,目前已签订意向性协议,三千吨小麦即将跟随中欧国际班列回程。

企业主动求变,兰州新区综合保税区管委会也在积极化解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去年第一季度,综合保税区的进出口贸易总额达到6.6亿元人民币,但今年前两月的贸易额才一千万元左右。为了打消企业顾虑,综合保税区一边协调解决复工复产急需的防疫物资,一边四处联络,解决流动资金缺乏的问题,32家企业中有22家顺利复工复产。兰州新区商务和文化旅游局副调研员师晨辉说,抢抓时机挽回损失只是第一步,如何吸引更多外贸企业入驻,实现逆势发展,才是对综合保税区最大的考验。破题的关键之一,就是利用甘肃“中医药发展综合改革试点示范省”的机遇,与中药企业“并船出海”。

“如果搞传统的,跟北上广深发达地区的综合保税区没法比,他们一个电子企业就把综合保税区撑起来了,我们这个地方不行。这样我们就得走差异化的发展道路,因为甘肃的中药材都在东南亚出口。我们已经对接两家了,它种中药材,第二个他要在这儿建立一个中药材加工基地,加工完以后再出口东南亚地区,这样他既有基地、又有加工还有出口。”师晨辉说。

就在本周,西安一家出口额超过6亿美元的跨境电商企业在综合保税区注册。师晨辉说,打动这家企业的,是充满诚意的各项优惠政策:“第一,我们免费给他一个办公室,第二免费给了一套公寓。等入驻后,还可以获得二百万的业绩奖,有国际国内的物流补贴他还可以拿一百万,光这些项目他就能拿三百万,这家企业听了很高兴,立刻就要来。”

“今年的疫情的确对我们来说是挑战,但只要我们主动作为,及时适应新业态,就能够化危险为机遇,实现经济‘逆风’飞扬。”师晨辉表示,截至目前,兰州新区综合保税区已对接各类项目6个,建成投产后,将带动进出口贸易五亿元左右。(记者孟永辉 张磊 王妍)

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服务民族企业,助力中国品牌

新华社品族品牌工程

[责任编辑:卫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