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财经研报】保险扶贫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

新华财经2020年03月17日10:03分类:研究报告

新华财经北京3月17日电(经济分析师于春春 邢博 韩韬)2020年是我国脱贫攻坚的决战决胜之年。金融扶贫是脱贫攻坚的生力军,而保险在扶贫方面较其他金融工具具有独特优势,能够发挥风险保障、杠杆放大及增信融资等功能。近年来,“保险+期货”模式成为创新的热点和亮点,并取得了较好成果。进入后脱贫时期,巩固脱贫成果,防止返贫成为未来的重要工作,帮助贫困人群走出“扶贫-脱贫-返贫-再扶贫”的怪圈成为关键所在。我们认为,应进一步发挥银行保险业在“三区三州”的扶贫支持力度,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

一、金融扶贫,保险先行

国家领导人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成就。贫困人口从2012年年底的9899万人减到2019年年底的551万人,贫困发生率由10.2%降至0.6%,区域性整体贫困基本得到解决脱贫攻坚目标任务接近完成

金融扶贫是脱贫攻坚的生力军。保险作为扶危济困,风险管理的行业,在扶贫开发和助推脱贫攻坚中发挥着多重功能,一是保障功能,保障贫困人群的基本生活,防止因疾病和意外灾害致贫、返贫;二是增信、融资功能,稳定贫困人群收入预期,从金融机构获取贷款,发展产业,实现“造血”功能,同时也能够减轻政府抗灾救灾的负担。

1、保险在扶贫方面较其他金融工具具有独特优势,能够发挥风险保障、杠杆放大及增信融资等功能

首先,保险具有市场化机制,在被保险人遭遇风险事件的时候,保险公司按照合同进行赔付,做到公平、公正、公开,实现精准扶贫。其次,保险是通过大数法则,进行风险分散,能够实现资金使用效用最大化,优化资源配置。另外,除了进行风险补偿,保险还能够提高贫困户的信用等级,帮助贫困人群在抵押物不足的情况下获得银行贷款,发展产业,有助于增强扶贫资金的使用效果。

2、多部门出台政策措施支持发展保险扶贫

2019年10月9日,财政部、农业农村部、银保监会、林草局联合印发《关于加快农业保险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农业保险作为分散农业生产经营风险的重要手段,对推进现代农业发展、促进乡村产业振兴、改进农村社会治理、保障农民收益等具有重要作用,同时鼓励探索开展“农业保险+”,加强农业保险赔付资金与政府救灾资金的协同运用,推进农业保险与信贷、担保、期货(权)等金融工具联动。

2020年1月,中国银保监会发布关于推动银行业和保险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强化保险机构风险保障功能,保险机构要回归风险保障本源。完善农业保险大灾风险分散机制,加快设立中国农业再保险公司。推进再保险市场建设,扩大巨灾保险试点范围。持续推进农业保险扩面、增品、提标,推进稻谷、小麦、玉米等重要农产品完全成本保险和收入保险试点。

3、农业保险和医疗保险是保险扶贫的重要工具

医疗保险和农业保险制度日趋完善,已成为保险助力脱贫攻坚的两大利器,在防止因病、因灾致贫返贫发挥了重要作用。

我国农业保险市场规模在迅速壮大,提供的风险保障从2007年的1126亿元增加到2019年的3.6万亿元,业务规模稳居亚洲第一、世界第二。中国银保监会副主席梁涛表示,2007年我国农业保险保费收入为51.8亿元,预计2019年这一数字将达到680亿元;农业保险服务的农户数也从2007年的4981万户次增长到2019年的1.8亿户次。目前,全国农险承保的农作物品种为270余种,基本覆盖了各个领域。2008年以来,农业保险累计向3.6亿户次支付保险赔款2400多亿元。

图1.jpg

“救护车一响,一年猪白养”;“住上一次院,三年活白干”。这是长期以来贫困地区群众面临的现实问题。如今,随着我国城乡居民医保制度进一步完善,大病保险及针对贫困地区的商业保险产品为他们撑起了防范风险的保护伞,减少了因病致贫、返贫情况的发生。

2020年3月5日,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的意见。意见提出,要健全统一规范的医疗救助制度,建立防范和化解因病致贫返贫长效机制,增强医疗救助托底保障功能。强化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与医疗救助三重保障功能,促进各类医疗保障互补衔接,提高重特大疾病和多元医疗需求保障水平。

二、创新“保险+”的扶贫模式

近年来,多家保险公司积极响应中央保险扶贫的号召,结合自身优势,针对贫困地区开发适合的产品进行定点帮扶。经过较长时间的探索和发展,已发展创新出了多种产品及扶贫模式。如扶贫农业保险产品,意外、健康等扶贫小额人身险产品,产业、教育脱贫产品等。涌现出了河南兰考“保险+ 扶贫”精准扶贫模式、河北阜平“政府+ 保险+ 银行+ 农户(企业)”的精准脱贫模式、云南昭通医疗费用“一站式报销”以及宁夏“脱贫保”等较为成熟的模式。

1、农业产业保险

农业生产对维持农民家庭经济具有稳定器和压舱石的作用,而农业生产受外部环境影响较大,很容易发生因灾致贫或“谷贱伤农”。产量保险和收入保险,能够发挥经济补偿的作用,保障农户的收入来源,避免因灾致贫、返贫。随着相关农业保险政策出台及产品创新,大大减少了因为各种外来风险导致的经济损失。

产业扶贫扶贫是实现稳定脱贫的基石,能够增强贫困地区“造血”功能,帮助贫困地区人民实现脱贫致富。保险扶贫应该因地制宜,挖掘地方产业优势。业内专家表示,将农业保险和产业发展相结合,有利于推动产业扶贫项目进一步市场化、规模化,促进深度贫困地区产业扶贫项目的可持续发展,是构建深度贫困地区产业扶贫开发体系的重要手段和途径。

中国人保按照“一县一策、一业一品”的原则,开发了与地方特色相适应的保险产品。如在黑龙江桦川县开办了农房保险、种植险、正品保证、玉米价格指数、大豆期货价格等多种保险扶贫项目;在江西吉安县创新具有地方特色的横江葡萄、井冈山蜜柚、大棚果蔬等保险,因地制宜增强当地农户的致富能力。

雅安石棉县能够出产黄果柑特色水果,但因交通不便及农户分散,黄果柑的规模化种植和销售渠道成为当地脱贫致富的绊脚石。阳光保险和中国扶贫基金会通过各种创新手段,将石棉黄果柑推向了全国。阳光保险相关负责人表示,帮扶贫困地区要把可持续性放到第一位,结合当地的资源禀赋、产业特色,打造出贴合当地实际需求的完整产业链,让贫困人口参与其中,帮助他们以可持续的、自我发展的方式实现有尊严地脱贫。

链接贫困地区政府、农民合作社、扶贫企业及致富带头人等群体,变“输血”为“造血”,形成“扶智培训、产业造血、一村一品、产销平台”的特色扶贫闭环,是保险业从产业扶贫角度为脱贫攻坚探索出的最优路径。

2、农业保险创新:“保险+期货”模式

传统农业保险只对天灾等影响产量的险因进行保护,无法规避市场供需变化带来的影响,而“保险+期货+扶贫”项目能够降低价格市场波动农户造成的经济损失。

近年来,“保险+期货”频频出现在中央“一号文件”中。2018年提出探索开展稻谷、小麦、玉米三大粮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险和收入保险试点,加快建立多层次农业保险体系。深入推进农产品期货期权市场建设,稳步扩大“保险+期货”试点,探索“订单农业+保险+期货(权)”试点。

2019年指出,要按照扩面增品提标的要求,完善农业保险政策。推进稻谷、小麦、玉米完全成本保险和收入保险试点。扩大农业大灾保险试点和“保险+期货”试点。探索对地方优势特色农产品保险实施以奖代补试点。

2020年国务院关于抓好“三农”领域重点工作,确保如期实现全面小康的意见中也提到,要抓好农业保险保费补贴政策落实,督促保险机构及时足额理赔。优化“保险+期货”试点模式,继续推进农产品期货期权品种上市。

目前,三家期货交易所动员多家期货公司、保险公司展开合作,探索“保险+期货”服务三农模式,在一些地区取得了显著成果。上期所近日加快启动了2020年天然橡胶“保险+期货”精准扶贫试点工作,总计投入1.5亿抗疫扶贫资金,联合44家期货公司及4家保险公司,为25个县的近19万吨天然橡胶提供价格保障,助力胶农及橡胶产业抗疫复产。

位于湖北省东部的麻城市和蕲春县是国家级贫困县。受疫情影响,两地蛋鸡养殖企业在饲料供应和鸡蛋销售渠道上面临巨大的困难,鸡蛋库存积压严重,蛋价下跌较快,面临较大经营压力。为减少蛋鸡养殖企业损失,兴业期货在疫情早期紧急推动麻城和蕲春鸡蛋“保险+期货”项目。项目于2020年2月20日到期,两家蛋鸡养殖企业获得近33万元的赔付,有效帮助企业应对疫情、渡过难关。

2019年9月,陕西省唯一的苹果“保险+期货+扶贫”试点项目在富县正式落地,太平洋财产保险、浙商期货等公司组成项目团队,协同政府、郑州商品交易所、期货公司、保险公司各方优势,为农民保价增收做了有效尝试。郑州商品交易所农产品副总监吕保军表示,这种由点到面、县域成片覆盖模式,为陕西探索推广苹果‘期货+保险’提供有价值、可复制的商业模式。

“期货+保险”是众多保险机构早已探索的扶贫模式。随着模式的进一步成熟和完善,贫困地区的受益面越来越广,帮扶的建档立卡户也随之增多。业界普遍认为,“期货+保险”的市场前景非常广阔,能更好地实现价格发现和规避风险功能。

3、医疗保险

卫健委数据显示,2018年在脱贫帮扶对象中,因病致贫、返贫占40%以上。大病保险作为贫困家庭的一道重要防线,在防止因病致贫、返贫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中国人寿近日召开助推脱贫攻坚工作会议指出,通过实施中国人寿“扶贫保”工程,高质量、高标准将定点扶贫“责任田”打造成为金融扶贫“示范田”。开发完善更具针对性的扶贫保险产品,为贫困人口愿保尽保提供产品支持。通过降低起付线、提高报销比例、提高封顶线和实施差异化考核等方式,加大保险扶贫力度。打造精准扶贫全产业链,推广“区块链+公益+保险”扶贫机制,推行健康扶贫“一站式”结算服务。

中国大地保险积极发挥自身在风险管理和产品开发等方面的优势,让保险在扶贫工作中发挥更多效用、更大价值。疫情期间,积极配合中再集团紧急为对口帮扶的青海省循化县建档立卡贫困户、边缘户、五保户、低保户、残疾人、拉面从业人员共计46072人所保的“防返贫保险”扩展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身故责任、残疾责任、医疗责任、误工费用,保险总金额为27.76亿元,护佑他们安心防疫。

针对近期大量务工人员复工返岗存在的风险隐患,中国大地保险迅速开发了“复工安行保”产品,并为各地政府统一组织接送的务工人员免费赠险。这正是践行了党中央关于就业扶贫的工作的重要指示,同时也是保险业更精准参与扶贫工作的一次有益尝试。

三、保险扶贫存在的问题及发展探索

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保险业扶贫走出了一条切实可行的道路,产品不断进行创新,各种新模式也不断涌现,在脱贫攻坚持久战中取得了丰硕成果。但同时我们也要看到,我国农业保险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未来面临较大的发展空间。加强贫困地区群众的保险知识和保险意识,帮助他们摆脱贫困,巩固脱贫成果成为后脱贫时期的重要工作。

1、我国农业保险仍有巨大发展空间

目前,我国农业保险发展仍处于初期阶段,基础设施建设难以满足高质量发展的需要,信息化水平与提质增效的要求仍有一定差距。如,涉农数据共享整合有限,风险区划和费率调整机制不够健全,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难以从根本上解决。《关于加快农业保险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到2022年,稻谷、小麦、玉米3大主粮作物农业保险覆盖率达到70%以上,收入保险成为我国农业保险的重要险种,农业保险深度达到1%,农业保险密度达到500元/人。要实现上述目标,2022年我国农业保险保费收入需达到840亿元,相当于年均增长10%以上。

2、贫困地区群众保险常识及意识有待进一步提升

贫困地区群众保险意识相对薄弱,传统思维都是风险自留,保险知识缺乏,不懂得用保险工具去规避风险。再加上本身收入较低,保费支出对家庭构成负担,导致他们不愿意提前付出“风险”储备资金,同时存在侥幸心理。一旦发生风险时,往往会对家庭经济造成沉重打击,无法走出贫困泥潭。

我们认为,可以进一步加强对贫困地区群众精细化管理,将健康及保健知识宣传工作做扎实。加强对贫困人口的大病保险宣传工作,采用微信、支付宝等线上平台进行后续推广及服务,提高参保的便利度及服务效率。

3、防返贫是巩固脱贫成果的关键

打赢脱贫攻坚战,要建立长效机制,帮助贫困人群走出“扶贫-脱贫-返贫-再扶贫”的怪圈,对保险扶贫实行事前宣传和事后推广。

2020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巩固脱贫成果防止返贫。加强对不稳定脱贫户、边缘户的动态监测,将返贫人口和新发生贫困人口及时纳入帮扶,为巩固脱贫成果提供制度保障。深化扶志扶智,激发贫困人口内生动力。

中国太保集团战略研究中心副主任周燕芳表示,一定要将脱贫和防贫相结合,只有在消除贫困存量的同时,从源头控制贫困的增量,才能巩固提升脱贫的质量,这是2020年实现整体脱贫后更为长远的一项防贫工作。

针对疫情对贫困地区的特殊影响,中国大地保险优化了政府救助责任险助力防返贫的保险方案,推出了涵盖传染病风险的“防贫保”,为精准扶贫建档立卡户提供因自然灾害、因病、因意外等致贫的生活救助,助力国家脱贫攻坚。目前,中国大地保险已在贵州施秉、江西鹰潭信江新区等多地提供防返贫风险保障。

据太平财险党委办公室资深经理施秋韵介绍,该公司开发的“防贫保”致力于解决边脱边返、边扶边增的“沙漏式”扶贫难题,覆盖因病、因灾、因学三大主要灾因,目前已在河北、湖北、云南、青海等全国13个省近百个区县推广落地,承保临贫、易贫人群4000余万人,累计赔付7917人,赔付金额2750万元。

4、对“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扶持力度进一步增强

2020年3月12日,银保监会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大“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银行业保险业扶贫工作力度》的通知,助力“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通知指出,要实现“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县保险机构全覆盖,进一步完善以农业保险+大病保险为核心的保险扶贫体系,努力提高保险深度和密度。力争每个深度贫困县至少有1款扶贫专属农业保险产品,并努力降低保险费率。

深入推进保险扶贫,着力提供充足风险保障。支持保险机构加快发展当地特色农产品保险,鼓励在有条件的地区开展价格保险、产值保险等新型农业保险,探索开展“农业保险+”等农业保险模式。扎实开展健康扶贫,配合地方政府做好大病保险、贫困人口补充医疗保险等相关工作,对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实施倾斜性支付政策,积极参与经办社会救助。

数据显示,“三区三州”所在省份除了四川和新疆的保险密度接近全国平均水平外,云南、甘肃、西藏等省份显著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这些地区的扶贫任务更加艰巨,需要进一步发挥金融保险的力量,助完成2020年脱贫攻坚的任务。

图2.jpg



保险扶贫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pdf

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服务民族企业,助力中国品牌

新华社品族品牌工程

[责任编辑:杜少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