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财经研报】疫情影响下 智慧养老发展提速

新华财经2020年03月25日10:56分类:研究报告

新华财经北京3月25日电(经济分析师于春春 韩韬)当前,我国老龄化程度加深,传统的养老模式面临较大挑战。而智慧养老作为传统养老与科技融合的创新模式,将能够有效解决传统养老模式存在的不足,为养老产业发展注入新的动能。随着物联网、大数据、5G等科技技术与养老产业的深度融合,在疫情催化之下,智慧养老产业的发展将得以提速。

一、老龄化及政策支持为智慧养老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智慧养老是指利用信息技术等现代科技手段,如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5G等,围绕老年人的生活起居、安全保障、医疗卫生、保健康复、娱乐休闲、学习分享等各方面支持老年人的生活服务和管理,对涉老信息自动监测、预警甚至主动处置,实现技术与老年人的友好、自主式、个性化智能交互。

1.我国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

截至2019年12月31日,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数量达到2.54亿人,占总人口的比例为18.1%。预计到2050年,我国老年人口将达到4.8亿人,约占届时亚洲老年人口的五分之二、全球老年人口的四分之一。“未富先老”“未备先老”已经成为我国当前重要国情。严峻的老龄化形势关系着我国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也为社会保障带来了挑战。

图表 1:2011-2019我国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

2011-2019年我国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gif

来源:新华财经

深度老龄化,意味着对医疗服务、护理服务及老年用品等将有更大的需求。目前,中国专业护理员有300万的缺口。大规模的采用智慧养老产品将能够解放大量的一线服务人员,减少其重复性、机械性的劳动。因此,以信息化手段提升服务能效的5G、物联网、服务机器人等智慧养老技术的应用有望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这一难题。尤其是5G未来的发展,将能够加速水平及垂直行业间的互联互通,助力医疗、居家、养护、金融智慧养老生态圈的形成。

2.传统的以家庭为主养老模式面临挑战

我国当前养老模式是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难以持久延续。“421”模式的家庭时代来临,子女的工作压力较大,老年人缺乏子女陪伴产生孤独感以及突发疾病等原因,使得老年人在居家养老期间难以获得周全的照料;社区养老存在着服务资源效率不高、供给不足、信息不畅等问题;而机构养老入住成本高,并不能满足大多数老年人的需求。

智慧养老使得传统的养老模式得以延伸,通过科技手段,完善老年人全周期健康管理服务,提升老龄人群对养老的满意度,为养老产业注入新的发展动能。

3.国家高度重视智慧养老发展

近年来,我国连续出台多项涉及智慧养老的政策及指导文件,以促进传统养老产业与互联网等科技技术深度融合,加快智慧养老产业发展。

2012年,全国老龄办首先提出“智能化养老”的理念,鼓励支持开展智慧养老的实践探索。

2015年,国务院印发《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要“促进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发展”。

2017年2月,工信部、民政部、卫计委印发《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17-2020年)》,到2020年,基本形成覆盖全生命周期的智慧健康养老产业体系,建立100个以上智慧健康养老应用示范基地,培育100家以上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行业领军企业,打造一批智慧健康养老服务品牌。健康管理等智慧健康养老服务基本普及,智慧健康养老服务质量效率显著提升。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发展环境不断完善,制定50项智慧健康养老产品和服务标准,信息安全保障能力大幅提升。

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加强新一代人工智能研发应用,在医疗、养老、教育、文化、体育等多领域推进“互联网+”。4月,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促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的意见》,对健全和完善“互联网+医疗健康”的服务体系和支撑体系提出指导意见。

2019年4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养老服务发展的意见》,提出实施“互联网+养老”行动。持续推动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发展,拓展信息技术在养老领域的应用,制定智慧健康养老产品及服务推广目录,开展智慧健康养老应用试点示范。促进人工智能、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和智能硬件等产品在养老服务领域深度应用。在全国建设一批“智慧养老院”,推广物联网和远程智能安防监控技术,实现24小时安全自动值守,降低老年人意外风险,改善服务体验。运用互联网和生物识别技术,探索建立老年人补贴远程申报审核机制。加快建设国家养老服务管理信息系统,推进与户籍、医疗、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等信息资源对接。加强老年人身份、生物识别等信息安全保护。

2019年11月,国务院印发《国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中长期规划》,其中提到,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技术创新作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第一动力和战略支撑,全面提升国民经济产业体系智能化水平。提高老年服务科技化、信息化水平,加大老年健康科技支撑力度,加强老年辅助技术研发和应用。

2020年3月13日,发改委等二十三部门联合印发《关于促进消费扩容提质加快形成强大国内市场的实施意见》指出,大力发展“互联网+社会服务”消费模式。促进医疗健康、养老服务消费线上线下融合发展,拓展服务内容,扩大服务覆盖面。支持发展社区居家“虚拟养老院”。鼓励以高水平社会服务机构为核心,建立面向基层地区、欠发达地区、边远地区的远程在线服务体系。

二、我国智慧养老产业发展潜力较大

1.抗击疫情期间,智慧养老价值凸显

在诸多抗“疫”行动中,中国太保通过线上化、移动化方式,提供疫情特殊时期的“智慧”健康养老服务。太保养老通过微信公众号平台,协同寿险公司公众号、个险公众号,连续推出系列针对性推文,采用虚拟样板间、小视频等方式,引导客户在线参观。客户足不出户即可沉浸式体验太保家园的设计规划、文化理念,满足公众对健康、养老日益迫切的需求。太保安联发挥自身健康管理服务资源优势,打造在线“云健康”培训体系,上线平台直播功能。为满足广大客户疫情特殊时期的医疗健康需求,中国太保寿险向全国10万家庭免费赠送“视频医生”月卡,用科技力量为生命护航。

在重庆渝北辖区,由互联网+大数据打造的“虚拟养老院”正为社区居家养老的老人提供贴心服务。渝北区民政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该区借用智慧养老服务平台打造的“虚拟养老院”,已对21家敬老院的活动区、吸烟区、食堂等五大区域全面展开视频监控,方便高效、快速地掌握老人异动情况。利用“虚拟养老院”,每天可实时收集老人的生活状态,并把老年人的生活照、健康状态、服药信息等利用视频、电话等方式第一时间推送给其子女,此举既消除了院外子女的担忧,又安抚了院内老人的情绪,架起亲情交流的桥梁。此外,“虚拟养老院”平台还有“S0S”一键呼救装置、设置吃药提醒等服务。

2020年3月5日,江苏省民政厅等十部门联合出台《关于积极应对新冠肺炎疫情 促进养老服务平稳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8条支持举措,助力养老服务业渡过难关。引导养老服务企业运用远程智能系统代替居家探访,开发形式多样的智慧养老服务应用。

2.智慧养老市场规模空间巨大

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5G、区块链等技术的快速发展,与实体产业深度整合,广泛应用于各个方面。在网络化、信息化、智能化的潮流下,智慧养老面临着较大的发展机遇。

工信部副部长王志军介绍,2019年我国智慧健康养老产业总体规模已超过3万亿元,预计2020年产业规模将突破4万亿元。复兴康养副总裁刘庆分析,1986年,当美国65岁以上人口占比达到12%时,美国个人护理支出年增幅达1000亿美元,养老产业进入快速成长期。预计中国会在2020年达到12%,到2030年,养老产业市场规模将超过20万亿元。

3.我国智慧养老产业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

我国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处于发展初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如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个性化需求没有完全得到满足等问题,还需要不断地探索和完善。

中关村物联网智慧健康专委会秘书长迟胜表示,我国智慧健康养老产业风口很大,会吸引更多的企业加入进来。由于产业整体还处于摸索发展阶段,行业内尚缺乏具体的标准模板,这就难免会出现相互模仿导致产品同质化的现象。如智能手环、检测设备等功能都大同小异,很难从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经营者应当通过大量的市场调研,理清不同年龄、不同阶段,以及不同身体状况老年群体的不同需求,生产出适合不同消费需求的产品。

智慧养老产品还面临较大的供需匹配难题,目前有相当数量的老年人对这些功能复杂、使用步骤繁多的新生事物并不太擅长,想要普及智慧健康养老,就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及人力,对老年群体进行培训,同时配备更多的专业服务人员帮助实现线上操作。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陆杰华表示,老年人对智能产品的需求的确在增长,但很多产品的定位并没有落在老年群体的消费需求上,不同年龄阶段对智能产品的具体功能要求也不同。未来智能化产品想要“深耕”养老领域,关键就是要掌握老年群体的真实需求。

智慧养老对医疗信息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前我国各地区健康医疗数据尚未实现融合,阻碍了健康、医疗、养老生态闭环的形成。

目前,我国智慧养老更多关注技术层面,服务内容相对较简单,主要满足基本的信息传递,偏重基本生活管理服务,忽略了对老龄人群的人文关怀,诸如心理情感需求、互动及人际交往等。产品适老化程度较低,智能化程度不够高。产品与系统的关联性、数据的准确性等有待进一步提升。

人才缺乏也是我国智慧养老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我国基层医生数量不足,国际比例大约是每1万名老年人配置5名全科医生,我国目前较好的地区医生与老年人配比约是1.8/万人,与国际比例仍有较大差距。同时,智慧养老不仅要求相关人员具备医疗健康基础知识、心理疏导、紧急救援等专业技能,也要求具备数字化系统的操控和处理能力,而当前一线护理人员不仅面临着数量的紧缺,也普遍缺乏数字化技能。

三、智慧养老产业发展优化路径

进一步建立健全智慧养老行业规范及标准,完善行业监管及评估机制,如准入制度、运行制度、合作制度、反馈制度、监管评估制度等。各地区在中央政策文件的指导下,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制定实施细则,将指导意见落实到位。引导养老机构、医疗机构、平台运营商等参与方,共同优化智慧养老产业发展环境。

在资金支持方面,建立专项基金,引导民间资本深度参与智慧养老产业。智慧养老作为准公共产品,仅靠政府或养老服务机构来提供服务无法实现效率最优。可引入PPP模式,对项目进行筛选,优胜劣汰,营造良好的竞争环境。政府在土地、税收及监管等方面,承担政策风险、法律风险,私人部门承担项目的投资、建设、运营等运营实施风险。

面对行业人才紧缺的难题,宜加强院校、企业、医院及社会组织等多方合作,探索多种培养模式,培养能够熟练使用高科技产品,且具备医疗护理等技能的综合性人才。优化激励考核机制,提高从业人员的待遇,吸引更多人才加入到智慧养老行业。

对科技类企业而言,应坚持以老人的实际需求为中心,开发设计出实用、便捷的适老化智能产品,避免仅使用简单的技术堆叠,而忽略老龄用户特殊的使用场景。不断优化用户体验,使智慧养老产品实现真智慧,而不是给老人的生活增添更多负担。同时,要加强对智慧养老的宣传和推广,让用户近距离体验智慧养老产品的便利性,改变对智慧养老的认知。对老龄人群进行专项培训,消除对新科技的畏难心理。

优化智能信息平台。信息融合是智慧医疗、智慧养老发展的核心和重点。把医疗系统、养老机构、健康档案、社保及身份等相关信息进行整合,打破信息孤岛,实现数据全方位、深层次整合。使养老信息平台从基础的信息收集向利用信息实现精准个性化服务的转变,真正实现从“信息化”到“智慧化”的跨越。


疫情影响下 智慧养老发展提速.pdf

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服务民族企业,助力中国品牌

新华社品族品牌工程

[责任编辑:张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