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维度话发展:如何再造一个新浦东?

开发开放30年,浦东从当年的阡陌农田,变身为高楼林立现代化城区,成为“上海现代化建设的缩影”和“中国改革开放的象征”。

上证报记者近日专访了上海社会科学院国家高端智库资深专家杨建文、上海市浦东改革与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徐建和上海师范大学商学院副院长赵红军教授,共同解析浦东发展奇迹的密码,一窥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浦东样本”。

以点带面 宣誓改革开放决心

记者:浦东开发开放伊始,带着一种怎样的身份地位和使命?浦东新区的“新”字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杨建文:浦东开发开放的最初设想,脱胎于上世纪80年代前期上海走出发展困境的探索。改革开放初期,上海以全国六分之一财政收入的贡献,承担着“后卫”职责,也支撑了南方特区的先试先行,付出的代价则是经济增长持续7年低于全国平均数。

之所以选择浦东开发和“新区”模式,坦率地讲,是逼出来的,也是硬闯出来的。放弃“铁丝网圈地搞特区”的设想后,没有现成作业可抄,没有特殊政策可依赖,那就只有靠自己的实践、智慧和勇气,去闯一条“新”的发展之路。

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激活了各种要素,激活了沉睡多年的上海。在随后的30年时间里,浦东新区一直秉承着一个传统,即立足于现实,定位好角色,把握住机遇,不断探索发展的新路。从20多年前的新区发展模式草创,到十多年前的综合配套改革首批试点,到今天的新片区制度高地建设,一路探索,一路创新。

徐建:尽管浦东沿江区域历史上也有工业布局,但上海城市的经济重心和功能中心主要在浦西。“宁要浦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套房”,鲜明体现了彼时上海的城市空间格局,以及浦东开发开放之初的基本状况。浦东几乎是从零出发。

关于“新区”的“新”字,如果站在更宏大的历史进程角度回望,可以发现“新”在当时有两个客观内涵:一是,当时中国面临严峻的国际局面,需要浦东作为“王牌”打出“新的局面”,向世界宣示中国继续改革开放的决心;二是,上世纪90年代初,本轮全球化进程开始加速成型,即从贸易扩大化到投资国际化,再演进至生产一体化,表现为跨国公司驱动着产业内和产品内分工,形成了以全球价值链为主要形式的全球分工网络和全球供应链网络,浦东开发开放恰逢这一重大契机。

赵红军:以历史的维度来看,浦东开发开放相当于中国第二轮的改革开放。第一波的改革开放起始于农村试验,全面开始于东南沿海地区。浦东开放开发是第一轮之后的再开放。其中的“新”主要体现在它延续了前一轮的改革,并继续深化了第一轮的改革,将原先在东南沿海城市所推进的改革推进到中国最大的工业城市。它的使命就是让中国坚定地沿着改革开放的大路一路向前,沿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道一路向前。

三张王牌 再造一个新浦东

记者:浦东未来的开发开放可以有哪些突破口?哪些要素可以成为发力点?

杨建文:浦东新区已确定今后发展的中期目标,7年产值翻番,GDP从破万亿元到两万亿元,再造一个新浦东。任务很艰巨,但浦东喜欢做这种挑战性强的事。

目前拥有的有利条件,主要是国家战略叠加,责任意识增强,政策资源集聚,发展思路开始清晰明朗。上海市委副书记、代市长龚正所说的上海手里有5张王牌,浦东至少能够打出3张,进而形成进一步发展的突破口。

浦东既有国际都市城区,又有科技资源集聚和产业拓展空间。通过陆家嘴金融区与自贸区、科技创新区的“三区联动”,有可能走出一条不同于纽约和伦敦的现代都市发展新路。

徐建:未来浦东的突破口,可以从五个角度出发:一是规模角度,体量是基础,浦东要力争在2025年实现经济总量倍增,达到2万亿元规模。二是功能角度,全球资源配置、科技创新策源、高端产业引领、开放门户枢纽这四大功能将是核心方向。三是产业角度,中国芯、创新药、蓝天梦、未来车、智能造、数据港等六大硬核产业将是浦东长期竞争力的关键。四是空间角度,在继续发挥原有核心园区、片区作用的基础上,南部新片区、北部地区,以及中环沿线,都可以成为重要的发展空间。五是模式角度,在全球化面临重大转折关口,浦东有能力在未来中国参与塑造的全球化格局中发挥更大作用,成为新型全球化模式的引领者。

记者:未来的浦东新区开发开放还面临着哪些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

杨建文:当前,需要重视的问题包括:一是受疫情影响的产业链修复问题;二是完善国际资本进入的通道(抓住美元指数周期和国际资本市场供求变化的机会);三是加快推进铁道交通(包括客运和货运)以及浦东机场立体交通枢纽的建设;四是数字平台以及新基建规划和落实(陆家嘴、张江、临港应率先建成智慧城区和智慧园区);五是研究和推进新片区的溢出效应以及与浦东其他地区的互动发展;六是央地合作;七是上图东馆、上博东馆项目完成后的国际文化中心建设。

赵红军:未来的浦东开放开发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寻求突破:第一,在生产要素的市场化方面,浦东开放开发其实可以扮演重要的先行者、试验者的角色。比如,土地、人才、资本、管理等如何在长三角范围实现真正的一体化。第二,创新创业方面,浦东如何成为孵化科技型、创新型企业和人才的集聚区,成为中国未来的新硅谷。第三,在医药、公共卫生、研发、高等教育等方面,浦东如何成为打造成全球向往的高地。

徐建:未来浦东需要解决四方面问题:一是经济与社会的平衡发展,这个社会是大社会概念,包括当前关注的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二是经济密度和产出强度的全面提升;三是国际最新投资贸易规则的加快对接;四是区域创新能力的真正突破。

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服务民族企业,助力中国品牌

新华社品族品牌工程

[责任编辑:卫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