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财经研报】消费金融公司批筹或加快 主体多元化将成趋势

新华财经北京4月29日电(经济分析师 刁倩)4月23日,平安消费金融公司在上海开业。这是2020年来第一家开业的消金公司开业,同时也是银保监会自2019年11月来批筹的第三家消金公司。银保监会3个月内批复3家消金牌照,相较往年,这个节奏有所加快。我们研究了消费金融公司批筹与消费贷款余额增速的关联,认为在消费金融公司批筹加快的年份,消费贷款增速也在加大。在目前促销费提质扩容的政策环境下,消费金融公司批筹加快的可能性很大,但是由于申请条件严格,审批也会谨慎。

同时在市场竞争加大的情况下,参与消费金融公司的发起主体也愈来愈多元。这其中既有商业银行战略转型零售业务的需要,也有互联网金融平台经过严监管清退后的正规化之举,更有互联网流量平台公司借助持股“曲线”持牌的需求。随着金融业的持续开放,监管者也更倾向于接纳多元化的参与者进入持牌消费金融的队伍中;而参与者的多元化,也意味着可以提供更多的可能性。

一、顺应消费发展趋势 消费金融公司牌照批筹加快

1、银保监会3个月内批复3家消金牌照

2019年11月到2020年1月,银保监会3个月内已经批复了3张消费金融公司牌照,这也意味着消费金融牌照发放在提速。

2019年11月21日,银保监会官网信息显示,同意中国平安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在上海市筹建平安消费金融有限公司。随后2020年4月9日,上海银保监局发布了《关于平安消费金融有限公司开业的批复》,批准平安消费金融有限公司开业。从获批筹建到批准开业,平安消金实际筹备时间仅仅用了140天,几乎创造了消费金融筹备开业的最快记录。

2020年1月10日,银保监会批复同意光大银行在北京市筹建北京阳光消费金融股份有限公司,在批复之日6个月内完成筹建工作。阳光消费金融其他两家参设股东为中青旅和台资银行王道商业银行。

1月17日,银保监会批复同意小米通讯技术有限公司在重庆市筹建重庆小米消费金融有限公司,自批复之日起6个月内完成筹建工作。2019年11月,重庆银保监局批复同意重庆农村商业银行参股设立重庆小米消费金融公司,投资金额人民币4.5亿元,持股比例30%。这意味着,小米或将成为继百度、阿里等之后下一家成功拿下消费金融牌照的互联网巨头,也将是重庆第二家消费金融公司。

2、顺应消费趋势 今年批筹或加快

2009年,中国银保监会颁布《消费金融公司试点管理办法》。消费金融公司是不吸收公众存款,以小额、分散为原则,为中国境内居民个人提供以消费为目的的贷款的非银行金融机构。2010年,银保监会启动消费金融公司试点,采取先试点、后逐步放开的方式。截止到2020年,消费金融已经发展了十年。

消费金融公司的产生,从时间上看正好处于在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2010年后经济下行压力开始加大,进一步加快了消费金融公司设立的进程,以此拉动消费和经济。在2010年当年,银保监会批复了3家消费金融公司。随后2011-2013年,经济形势略有好转,新的消费金融公司批筹设立也暂缓下来。2014年,经济下行压力开始重现。2015-2016年,监管机构相继出台《关于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关于加大对新消费领域金融支持的指导意见》等政策支持消费金融发展。自此,消费金融公司批筹又进入了一个集中批筹期,2014年批筹2家、2015年批筹6家、2016年批筹6家。

但在消费金融大规模发展之时,很多问题也不断暴露。自2017年起,监管部门针对P2P、校园贷、现金贷等领域开展集中整顿,相继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校园贷规范管理工作的通知》、《关于立即暂停批设网络小额贷款公司的通知》、《关于规范整顿“现金贷”业务的通知》。消费金融行业监管逐步收紧,金融严监管下大量非法金融活动相继出清。截至目前,银保监会批复在册的已有26家持牌消费金融公司。

图表一.png

从图表中当年监管部门消费金融批复数量与住户部门消费贷款余额增速来看,在消费金融公司批复数量加大的时候,住户部门消费贷款的增速也在加大,两者具有一定的正相关关系。在2019年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以及2020年初遭遇疫情的情况下,中央政治局会议在2019年7月和2020年3月两次提到要扩大消费。我们认为在当前内外形势比较复杂的情况下,经济发展亟需消费驱动,消费金融公司的批复或将加快步伐。

3、申请条件严格,审批仍谨慎

尽管消费金融公司牌照批复有所加快,但在监管收严的条件下,消费金融牌照审批仍将谨慎。

根据《消费金融公司试点管理办法》规定,金融机构作为消费金融公司主要出资人,应当具有五年以上消费金融领域的从业经验、最近一年年末总资产不低于600亿元人民币或等值的可自由兑换货币等要求。而非金融企业作为消费金融公司主要出资人的要求同样高,需具备最近一年营业收入不低于300亿元人民币或等值的可自由兑换货币、最近一年年末净资产不低于资产总额的30%,最近2个会计年度连续盈利等条件。

除这些要求以外,2018年,监管部门还披露了发起设立消费金融公司的12条完整细则,包括资产负债率、财务杠杆率不得高于行业平均水平、具有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等等。有业内人士表示,很多机构迟迟拿不下牌照,极有可能是其中的发起合作方不符合监管的细化要求。同时,在等待审批落地的期间,也有发起机构不再符合上述申请资质的,便只能退出。

因此,在消费金融牌照的申请中,除非实力特别强劲的金融机构或非金融企业,如果想要申请消金牌照都要做好长期准备。除此之外,严格的条件也加大了申请者的多元化组合,比如商业银行+互联网公司+产业集团等。

二、消费金融市场参与主体多元化、互相融合将成趋势

2020年3月,多部委联合印发《关于促进消费扩容提质加快形成强大国内市场的实施意见》,进一步促进消费扩容提质。在这样的政策环境下,各类型机构加快布局消费金融。

2019年央行发布的《中国区域金融运行报告 (2018) 》指出,消费金融范畴既包括传统商业银行向消费者发放的住房按揭贷款、汽车贷款、信用卡和其他贷款等,以及持牌消费金融公司向消费者提供的家装贷、购物分期等,也包括新兴的互联网消费金融,其往往基于网上购物等消费场景,为消费者提供线上购物分期服务。

持牌消费金融公司的业务主要聚焦于一般性消费贷款。在房贷增速放缓、汽车销量大幅滑坡的情况下,一般性消费金融正不断成为各家机构必争之地。而拥有一张消费金融公司的牌照则显得愈加珍贵。因此,在严格的申请条件下,消费金融市场参与主体更加多元化,互相融合将成趋势。

1、商业银行加快向零售业务战略转型

个人住房按揭贷款是我国消费金融的主要组成部分,占比一直在75%以上。由于住房贷款具有期限长、不良率非常低、资金需求量大等特点,大型银行通常将其作为个人金融的核心业务。但自2017年“房住不炒”成为调控基调以来,各地政府纷纷加码限购限售及配套政策,按揭贷款增速呈现边际回落,非按揭消费信贷业务成为商业银行零售转型重要抓手。

未来在新型消费力量影响下,中国消费市场格局将发生变化,进而为一般性消费贷款带来重要发展机遇。各家银行通过多种方式加大对一般性消费贷款的布局,一是将信用卡作为消费金融突破口;二是打造消费贷明星单品以提升市场份额;三是大力加强场景化建设;四是不断加大跨界合作力度;五是经营模式从卡片向APP转变。目前银行零售业务发展迅速,各项指标呈持续扩张态势,不断加速消费金融布局。

但是,很多银行并不满足于自身的零售业务力量,期望加入更多元素,比如引入科技力量、互联网力量等等,包括对于城商行的区域经营限制,这些都可以通过持有一张消费金融牌照而逐渐完善。近几年随着消费趋势的变化,年轻消费者倾向于提前消费并更多的依赖线上消费,消费金融市场被一些互联网巨头抢食、开拓,并占有市场相当比例的规模,比如蚂蚁金服、微众银行、京东百条等。目前,城商行由于前期忽视消费金融领域,导致在该领域风险控制水平一般、科技实力不足;再叠加某些城商行经营业务受到区域限制的因素,参股或者合作发起成立消费金融公司参与消费金融业务将成为最佳选择。

目前,招商银行、兴业银行、中国邮储银行、中国银行等十余家银行已经入股消费金融公司,综合化经营布局较为完善。近期,建设银行也已宣布筹备消费金融公司,江苏银行、甘肃银行等多家城商行也与合作伙伴排队等待批复。

2、互联网金融平台寻找合规化路径

2019年7月陆金所退出P2P业务,11月与中国平安保险集团作为发起人共同申请转型持牌消费金融公司并或批,成为互联网金融平台转型成功的案例之一。2018年6月以后,P2P行业风险日益突出,一边是行业风险累积,一边是监管政策的收紧。大部分网贷机构还在持观望态度按兵不动之际,余额超千亿的陆金所表态退出,整个行业突然明白P2P退出历史舞台已成定局,大批P2P主动清盘退出。之后陆金所宣布退出P2P业务,平安集团开始传出申请消费金融牌照。2020年4月23日,平安消费金融有限公司在上海正式开业。平安消金的落地使陆金所的P2P业务得以转型为消费金融这样的持牌经营方式,也为陆金所的上市之路扫清关于“持牌”的重要障碍。

业内人士表示,消费金融公司与P2P、小贷的发展顺序是相反的。后者是先是野蛮生长导致秩序混乱、监管介入,进入大清洗阶段;而前者一开始便是由监管审批准许后才成立的,前期门槛高加后期的严格管控,发展一直在有序中进行。在不久的将来,监管还会继续审批通过一些消费金融公司的申请,但是,数量或许并不会很多。

同时,随着当前金融不断开放的情况下,监管更倾向于接纳多元化的参与者进入持牌消费金融的队伍中。比如2018年获批的金美信消金和2019年获批的中信消金,分别有台资银行和信托公司作为发起方。参与者更加多元化,也就意味着可以提供更多的可能性。

3、互联网平台公司加速持股入局,曲线持牌

相比于其他机构纷纷争抢消费金融牌照,站在消费链条核心端的线上互联网平台选持股加入,曲线“持牌”。

从2014年开始,BATJ(百度、阿里巴巴、腾讯、京东)先后进入消费金融领域。阿里旗下蚂蚁金服的“花呗”、腾讯的“微粒贷”、京东的“白条”以及百度的“有钱花”都是消费金融领域的明星产品。蚂蚁金服通过聚焦于用户的消费金融领域以及场景化消费金融产品花呗和无场景化消费金融产品借呗和征信体系芝麻信用的联合应用,阿里线上消费金融体系已趋于完善。京东“白条”的诞生早于“花呗”,是业界第一款互联网消费金融产品。

尽管BATJ早已各自开展消费金融业务,但各家的消金业务实质上仍是网络小贷。互联网巨头虽拥有小贷公司的牌照,但是对消费金融的牌照渴求更大。小贷公司开展消费金融业务会受到异地展业限制,而消费金融公司不受此限制,并且资金来源渠道更多,资金价格便宜。

2019年5月,度小满金融入股哈银消金曲线获得消费金融牌照。2019年6月,“阿里系”微梦创科增资包银消费金融2亿元,成为包银消费金融第二大股东;而微梦创科是微博网络(香港)有限公司的全资子公司,该公司的第一大股东为持有45.2%股权的新浪,第二大股东为持有30.4%股权的阿里巴巴。这意味着,新浪间接持有包银消费金融18.08%股权、阿里巴巴间接持有包银消费金融12.16%股权。截至2018年年末,蚂蚁金服、腾讯在邮储银行的持股比例分别为0.91%和0.16%。由于邮储银行控股中邮消费金融70.5%的股份;按此推算,蚂蚁金服和腾讯间接持股中邮消费金融。至此,BATS(百度、阿里巴巴、腾讯、新浪微博)4家互联网巨头均持股或者间接持股消费金融牌照。

专家表示,互联网公司拥有较强的流量优势,各家互联网公司布局金融板块也是将流量变现的较好途径。一般互联网公司是通过申请小贷牌照进行金融板块的展业,但消费金融公司在杠杆率和跨地域经营方面更有优势,所以互联网公司入股消费金融公司的意愿非常强烈。

互联网公司可以给消费金融公司带来渠道和技术上的支持,增加消费金融公司的获客渠道,同时通过技术支持为消费金融公司在贷前、贷后方面提供便利。互联网公司通过输出自己的技术实力,拓宽业务范围,获得新的发展路径。目前,已有消息指出,互联网电商平台唯品会台湾富邦华一银行将共同发起设立消费金融公司。

消费金融公司批筹加快 主体多元化将成趋势(1).pdf

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服务民族企业,助力中国品牌

新华社品族品牌工程

[责任编辑:杜少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