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特色手工技艺释放“指尖经济”效应

新华财经贵阳5月9日电(记者汪磊)贵州50万少数民族地区妇女通过绣、染、编、织、刻等民族技艺实现了居家就业,获得了经济收入,创造了人生价值。记者近日调研了解到,通过不断的产品创新,贵州一些传统手工技艺释放“指尖经济”效应,正焕发出产业新生机。

蓝色技艺“染出”三产链

“植物染料更加生态环保,契合了现代消费理念。等疫情过后,我想扩大再生产,带动更多农户种植。”在贵州三都水族自治县亘蓝母图民族布艺蜡染公司创始人张义琼看来,尽管新冠肺炎疫情带来了不少困难,却也蕴含着消费升级新机遇。

南板蓝根是贵州大山里土生土长的中药材,它全身是宝,根茎可入药,鲜叶则能制成深蓝色的植物染料称为蓝靛。当地少数民族世代种植南板蓝根用于传统棉麻布料染色。

“根茎给药厂,鲜叶经工艺制作出生态染料后,可以用到民族布艺蜡染,多生产的染料还可发给外地纺织客商。”张义琼说,从田间种植、工业植物发酵提取到蜡染工艺品,南板蓝根的“三产”链日趋完善。

从2000年外出打工回乡开始,张义琼20年来耕耘于民族工艺事业。如今,她手下有长期员工和蜡染技艺绣娘260余人,2019年带动周边农户种植南板蓝根1.4万亩,惠及2800余农户脱贫增收。

“留守在家,常年就在这边做蜡染,自己比较喜欢,时间一久也熟练。一般每个月有4000元的收入,比种自家那点地强多了。”三都水族自治县苗龙村蜡染技艺人韦利云说,蜡染已成为她生活的一部分,疫情期间在家都一直没放下。

记者走进张义琼的蜡染技艺坊看到,一排排染有精美图案的蓝色棉麻布条随风晾晒。设计师吴华辉说,蜡染的图案民族元素独特,同时也融入了现代审美元素,材质上契合了现代生活追求的棉麻风,且染料生态、染布技艺独到,很受客户喜欢。

“蜡染布艺是我们的主业。适应现在消费升级、生态理念的兴起,我们也在做蓝靛生态染料市场。目前,植物染料逐渐被市场所认知,需求量也越来越大,一些大的纺织企业(比如牛仔裤生产商)找到我们要蓝靛,受制于产能都没办法足量答应下来。”张义琼说,工业级植物染料市场大、前景好,脱贫带动面也更广、更稳定。

传统马尾绣“刺绣”新市场

三都,中国唯一的水族自治县,当地少数民族有养马的习惯,也因此流传着一项传统技艺,通过将马尾缠各色棉线用于刺绣。马尾绣质地偏硬不变形,纹路错落鲜亮,具有浅浮雕的手工感,被称为中国刺绣的“活化石”。

“过去,我们的马尾绣都是自给自用,小孩出生的鞋帽、背篼,女儿出嫁的一身盛装,娘家心意‘比拼’的是谁家技艺精湛。”贵州省级马尾绣非遗传承人韦应丽说,很长一段时间,马尾绣藏在深山深闺不为人所识,加上制作工序繁杂,费时费力,且在机器绣品冲击下,难见市场经济效益。许多绣娘纷纷外出务工,马尾绣的传承一度陷入低谷。

如今,跟随着脱贫攻坚的脚步,贵州少数民族山区交通、产业条件不断改善,越来越多的外地游客、厂商客户开始认识并喜欢上马尾绣品。在韦应丽发起成立的中和镇马尾绣协会,就有绣娘成员900多人,平均每月卖出绣品300余张,价值10万元以上。

韦应丽告诉记者,为改变过去马尾绣只是水族妇女们农闲时的手头活、绣品样式单一的现状,他们成立了协会开展技艺交流和培训。此外,适应客户订单需求,不断做技艺创新,让民族技艺融入现代生活。除了框成工艺摆件,还与厂家合作将绣品点缀在服饰、箱包、被单甚至沙发上。

绣娘石鸿思说:“农闲时在家,只要有订单,基本都在刺绣。以前绣衣服、背篼,耗时费眼,要半年甚至一年才绣得完;现在绣些花鸟蝶等小的民族特色图案省力得多,还好销售,发给中高端服装、箱包厂,价格也卖得好。”

“纯手工的活,一针一线,量很难上得来,只能走中高端市场。”韦应丽说,对水族绣娘而言,除了传统技艺的文化传承,马尾绣正撑起水族农村的“半边天”。他们的宗旨是“一绣三帮”,即绣稳一门增收路,帮谋一个好职业、帮树一个好家风、帮育一个好孩子。

锦绣产业需呵护

采访中记者感受到,无论是张义琼的民族蜡染技艺坊,更生态独到的染布技艺,还是韦应丽的巾帼马尾绣手工坊,让民族工艺走进现代生活,无不体现出贵州工艺匠人的勤巧、智慧和创新努力。

然而在传统技艺产业化的路上,她们都面临了一些挫折。“过去我们的植物染料成品是液体,每年光运费就要多花40多万元。现在引进了烘干制粉机,成本下来了,利润空间就出来了。”张义琼说,这些年摸爬滚打,已经解决了染色稳定性、运输成本等难题,目前已经申请到13项技术专利。

“疫情期间,游客、客户基本就断了。去年卖得还可以的,今年到目前为止,只接到2笔订单,绣娘那边也没怎么收绣品了,还是比较艰难的。希望疫情早点过去,人流、客流、物流早点恢复如初。”韦应丽说。

贵州省妇联副主席龙丽红说,受疫情影响,文化旅游场所关闭,往年的春节年俗活动、少数民族节庆活动等均未举行,市场活跃度下降。加之提供订单的企业缩减开支、原材料生产企业停产、物流企业运行不畅、绣娘居家需要照顾未开学的孩子等诸多因素,造成“锦绣计划”手工企业面临多重困难。

为了提供切实有效的支持,贵州针对妇女特色手工企业也采取了一些措施纾困。如安排专项资金400万元,支持“锦绣计划”培训和巧手脱贫示范基地建设;组织和扶持手工企业参加省内外的文博会、商品交易会等,支持手工企业开展网上销售,支持企业和绣娘运用网络直播、微信等方式促进销售;发挥“锦绣计划智库”作用,帮助企业提升设计研发、市场销售、企业管理的能力等。

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服务民族企业,助力中国品牌

新华社品族品牌工程

[责任编辑:郭亚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