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信息化、精准化服务助力企业复工复产

新华财经上海5月15日电(记者王淑娟)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上海各有关部门创新服务手段,大力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优化政务服务流程。一方面,高效的线上平台服务大大提升了政府的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率;另一方面,凝聚各方优势资源的多部门联动,为企业需求提供了精准施策。尤其是在产融资源对接上,相关部门通过主动为企业搭建产融服务桥梁,打通了金融政策与企业需求的“堵点”,精准补上金融政策落地的“断点”。

产融对接平台为企业高效复工复产助力

位于上海嘉定区的英飞同仁风机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提供建筑通风、工艺、空气及控制系统的解决方案的制造业企业。今年1月,企业争取到了多笔大额订单,但突如其来的疫情,让整个市场以及生产供应链出现了“停摆”,企业只能硬扛。

英飞同仁风机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劲戈说,“复工复产以后,我们遇到了比较大的资金周转困难。虽然有大量的订单在手,却没有足够的资金购买足够的原材料来维持生产。”

为此,企业在上海嘉定区产融平台上发出了融资需求。令企业没想到的是,平台方很快为其配对了邮储银行、工商银行和南京银行。经过平台与银行的双重审核,企业很快拿到了邮储银行的1500万元授信,南京银行及工商银行的两笔授信也相继到位,解决了企业的燃眉之急。

以中国邮政储蓄银行为例,从对接企业到资金拨付,1500万元的企业授信,只花了不到10天的时间。这笔“及时雨”般的融资贷款,给了英飞同仁风机公司继续前行的信心和动力,企业预计今年销售目标能突破6亿元。

张劲戈表示,“以前一般的银行贷款流程要走2至3个月的时间,这是很正常的。但上海嘉定区产融平台的专业服务和提前的完整的清单,使得我们节省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我们把这些时间精力用在生产组织上,争取把前面的损失给补回来。”

张劲戈口中的“专业服务”,便是在企业对接银行金融产品之前,上海嘉定区大数据产融合作服务平台委托平台运营方开展的“大数据”预评估服务。

据介绍,上海嘉定区大数据产融合作服务平台通过收集企业相关信息,运用云计算等技术手段进行数字化建模,并形成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产融对接机制,帮助企业匹配多家金融机构实现高效能对接,提升金融服务产业的能力和效率。

平台运营方金电联行上海分公司副总裁顾柏成介绍,该平台提供了从贷前到贷后的一个全流程服务,加上信用体系的“加持”,构建了一个健康的金融环境圈,推动上海嘉定区产融合作的优化和创新。

据了解,截至目前,上海嘉定区大数据产融合作服务平台与36家银行开展合作,汇聚了98种金融产品、2085家注册企业。

“一网通办”为企业减负

5月6日是上海宝山区困难行业企业稳就业一次性补贴申报平台上线后的第一个工作日,上海龙廷国际旅行社有限公司的人事专员登陆“一网通办”宝山频道后,只用了8分钟就完成了补贴申报。

上海的“一网通办”给资金困难的企业提供了强大的平台支持。据了解,困难行业企业稳就业补贴包含住宿餐饮、文体娱乐、交通运输、旅游四大行业。政策一推出,就受到了相关企业的高度关注。根据前期的排摸了解,困难行业企业涉及面广,企业数量多,如果采取传统线下申报方式,企业准备材料繁复,申报现场人员聚集,不仅降低了工作效率,也不利于疫情期间工作的开展。

就此,上海宝山区结合“一网通办”政务服务改革,主动创新提升补贴申请的智能化、便利化,通过“一网通办”平台专门开发了补贴申请系统,实现申报-认定-审核全部线上操作。

疫情防控期间,上海浦东企业服务中心多措并举,运用“远程核”“信用审”等便利化服务,深化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助推企业复工复产。为促进复工复产,浦东企业服务中心推出“远程身份核验”服务,法人不到现场,也可采用远程视频识别方式办理新设企业营业执照手续。据悉,“远程核”于2月3日起全面实施,实现范围、事项、人员“三个全覆盖”,至5月9日共有6584家企业1.6万人次在线进行远程身份核验;“信用审”则压缩了办事程序,给企业带来便利。

上海徐家汇的战“疫”系列金融直播,则集合了7家金融机构的专业“主播”,各显神通为中小企业上了一场别开生面的金融“网课”,就各银行的金融特色和企业的共性问题进行线上互动。2月26日直播当天有超过4.5万人在线观看,累计160家企业提交了资料申请,目前已成功放款1100万元,已授信未放款金额近2000万元,预计业务总额超过1亿元。

上海浦东金融局也把“金融政策对接会”搬到了线上,通过“云对接”宣传推介各类金融服务政策。目前,浦东金融局已会同中国银行、北京银行、浦东外商投资协会等召开了5场次线上融资服务对接活动,解读当前金融服务政策,吸引了1000余人次参加。

搭建“政会银企”四方合作机制

近日,上海市浙江商会与建行上海市分行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共同搭建“政会银企”四方交流服务平台。建行上海市分行将提供有针对性的综合金融服务,通过多元化融资产品、金融科技搭平台、增信机制建设、境内外供需撮合等举措,切实帮助浙商企业破解融资及发展难题。

上海市浙江商会会长、均瑶集团董事长王均金提到,疫情发生以后,商会高度关注会员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尤其是疫情对企业现金流、融资渠道的影响,以便及时有效地应对危机。“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深刻体会到政会合作和银会合作两大功能平台的建设的重要性。有了‘政会银企’机制的支持,商会才有底气和会员企业一起共度时艰。”王均金说。

据介绍,针对疫情发生以来中小微企业面临的资金链问题,上海市委统战部、上海市中小微企业政策性融资担保基金联手行业协会商会、银行和民营企业共同搭建“政会银企”四方合作机制,旨在发挥政府提供政策性支持、行业协会商会等中间组织提供信息服务、银行进一步降低风险、企业进一步增强信用等作用。

上海市统战部部长郑钢淼表示,通过“政会银企”多方协力,打出“组合拳”,可以推动信息共享、提升服务效能、推动风险共担、有效整合资源。

据悉,目前首批82家行业协会商会共梳理了650多家企业的融资需求,9家试点银行提供70亿元综合授信。这一机制建立一个月来,落实了50多家企业共12亿多元的贷款,打通支持服务企业的“28条”政策的难点和堵点。

上海银行闵行支行行长顾卫东认为,通过“抓渠道、抓宣传、抓落地”三大抓手,可以切实促进解决银行和企业之间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有效帮扶企业科学有序复工复产,减负增信、共渡难关。

上海浦江镇商会秘书长黄俊峰介绍,截至4月26日,在商会的多次协调下,合作银行累计发放新增贷款8080万元,数十家会员企业的融资贷款业务正在有序对接中。他呼吁各大银行应对中小企业放低贷款门槛,推出更多适合中小企业的贷款产品,真正做到普惠金融。

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服务民族企业,助力中国品牌

新华社品族品牌工程

[责任编辑:李冬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