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出口“成绩单”亮眼,持续回暖是否可期?

新华财经北京5月19日电(记者丁雅雯 吴丛司 吴燕婷)在市场纷纷“看空”4月出口形势的背景下,我国却交出了亮眼的“成绩单”。4月我国出口同比增加3.5%,增幅较3月扩大10.1个百分点。4月出口的增加是否是外贸趋势性回暖的信号?进口何时能“否极泰来”出现回暖趋势呢?

积压订单和低基数短期推高4月出口 未来或大幅回落

海关总署的数据显示,以美元计价,4月当月,我国外贸出口2002.8亿美元,同比增长3.5%,增幅较3月扩大10.1个百分点,为4个月以来同比增速首次转正,推动前4个月出口降幅收窄至-7.5%。

受访专家表示,我国4月出口回升的主要原因是前期积压出口订单交付和低基数效应。预计外需收缩的冲击将从5月开始显现。未来数月,出口面临大幅回落的压力。

国盛证券宏观首席分析师熊园指出,我国3月、4月PMI生产指数分别达到54.1%和53.7%,是 2018 年以来的前二高,反映出生产活动在迅速恢复。而今年前3个月,我国工业企业出口交货依然处于历史低位,由此可以推测出,4月出口增幅是前期积压订单的集中释放。

从微观层面来看,从3月开始,我国企业加快复工复产,加上担忧未来出口形势,加紧了已有订单的出货。部分海外企业担忧疫情过后“无米下锅”,已开始囤货,催促我国企业尽快发货。

专家提示,目前各个出口先行指标已出现大幅下跌,并且全球需求并未见底,这显示我国未来出口可能大幅下滑。

伴随疫情形势的恶化,全球经济活动趋于中止。由于全球各国采取封城措施,各国制造业趋于停滞。4月,欧元区制造业PMI仅为33.4、日本为41.9、美国为41.5,均显著低于3月。

各个先行指标中,全球贸易的风向标之一——韩国4月份出口降幅跌至-24.3%,创金融危机以来的最低值;我国出口的重要风向标——制造业PMI 新出口订单指数4月降至33.5%,较3月大幅下降了12.9个百分点,折射出后续订单严重不足问题。

民生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解运亮对记者表示,我国出口下行压力并未解除。前期积压订单陆续交付,对出口的提振仅是暂时性的。根据美国GDP走势的不同情景,估算2020年我国出口同比增速区间为-8.8%至-29.6%。

东盟是今年前4个月我国第一大出口目的地。平安证券首席策略分析师魏伟认为,我国与东盟国家的出口增速压力将逐渐增大。数据显示,4 月新加坡PMI跌至44.7%,越南PMI环比下跌9.2个百分点至32.7%,印度尼西亚PMI环比下跌17.8个点至27.5%,泰国PMI也降至36.8%的历史新低。

大宗商品价格拖累4月进口 “衰退式顺差”概率增加

数据显示,以美元计价,4月份,我国外贸进口1549.4亿美元,同比下降14.2%,降幅较3月扩大13.3个百分点。

专家认为,我国4月进口下跌的主要原因包括:一是大宗商品价格下跌;二是国外生产停滞,海外供给体系不畅;三是内需依然偏弱;四是高基数效应。

展望未来,国内需求的回升和海外复工复产有助于我国出口数据的修复,但是在大宗商品价格偏弱运行的情况下,我国出口难以大幅反弹。在出口下跌压力增加而进口难以大幅反弹的背景下,预计今年我国外贸“衰退式顺差”的概率增加,对经济具有正向支撑作用。

川财证券分析师陈雳指出,大宗商品价格下跌是我国4月进口大幅下降的主因。以主要能用商品为例,4月我国原油、煤及天然气进口量的累计同比增速分别为1.7%、26.9%和1.5%,但3种商品的进口均价分别下跌8.9%、4.9%和15%,钢材、铜材等主要周期商品的进口均价也明显下跌。

中信固收的分析认为,进口数据下滑折射出我国依然疲软的内需。4月份我国制造业PMI报50.8%,整体仍处于2月大幅收缩后的缓慢恢复阶段。4月PMI进口分项报43.9%,较3月再度下滑,显示内需恢复较为缓慢制约了进口金额的增长。

魏伟指出,虽然海外复工对我进口有提振作用。但由于我国进口结构中原油等大宗商品占比较高,大宗商品价格将会对进口增速形成拖累,叠加加工贸易行业依旧受到海外疫情的影响,进口增速难以大幅改善,短期依旧以震荡为主。

有专家指出,未来海外各国疫情持续发酵和经济增长下滑仍是隐患,后续外需冲击可能拖累出口数据下滑。进口数据受外供不畅影响,可能继续承压。我国贸易差额大概率维持“衰退式顺差”特征,对经济的支撑作用相对较弱,但维持正向支撑。

外部供应链中断或冲击国内产业

新冠肺炎疫情对全球产业链的冲击是全面的,中国作为价值链的中心国之一,受负面影响也是最为显著的。

中诚信国际分析师王秋凤表示,尤其需要警惕外部需求疲弱给一些外贸依存度较高的行业带来的影响,如机电、纺织、化工、汽车、航空、塑料、鞋帽等行业的影响。与此同时,未来随着疫情防控的需要,海外停工停产范围可能扩大,供应能力减弱,而我国机电、化工、汽车、航空、医疗等行业产业链对外依存度较高,面临供给冲击的风险。

华创证券分析师张瑜表示,第二产业中我国计算机、电子产品和光学产品制造,家具和其他制造业,化学品制造,运输设备制造等行业对中间品的进口依赖度较高;电子产品和光学产品制造、橡胶和塑料制品制造、纸制品制造、家具和其他制造业对消费品的进口依赖度最高。

从区域上看,在计算机、电子和光学产品制造领域,我国对日本、韩国等地的依赖度较高;在运输设备、机械、其他制造业等领域,对美国、德国等地的进口依赖度较高。若这些地区的此类产业生产出现中断,可能带来进口的被动减少,并对相关产业产生冲击。

华泰证券研究员芦哲表示,疫情为全球经济按下“暂停键”,在冲击全球产业链的同时也为中国带来了危与机。由于各国疫情发展步调不一致,全球总需求会互相牵制。我国制造业在全球产业链之中大部分处在“夹心层”的位置,而海外上下游企业停工停产,也导致了国内企业“复工难复产”的问题。而疫情冲击下,短期修复产业链、中期避免产业链外移、长期加速产业链的升级更为紧迫。

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服务民族企业,助力中国品牌

新华社品族品牌工程

[责任编辑:郭亚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