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建议打造更可控、安全的产业链供应链

新华财经北京5月21日电(记者余蕊 丁雅雯)关于新冠肺炎疫情下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变动态势,业内专家认为,当前全球的产业链和供应链开始出现修复的迹象,但总体上还是处在无序的状态中。从行业来看,电子、汽车、机械、化工等产业受影响最大。我国应坚持融入和参与重构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并着力打造更加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产业链供应链。从企业的角度讲,中国的企业应该强化合规管理,提升合规竞争力。

当前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存在“失衡”“断链”“休眠”三种情况

我国深度参与全球化,新冠肺炎疫情已经对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产生重创,因此也对我国的产业发展产生了比较大的影响。

关于现状,“当前全球的产业链和供应链开始出现修复的迹象,但是总体上还是处在无序的状态中。”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副会长蔡进在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19日举行的第128期“经济每月谈”上表示。

蔡进认为,当前的全球产业链和供应链状态划分为三种类型。

第一种是“失衡”的状态。供给端出现了应急性短缺,而需求端的需求又非常迫切,典型的是医疗器械产业。

第二种是“断链”的状态。即供给比较充足,需求也比较旺盛,但是中间的物流链断裂,典型的产业是保障民生的一些消费品产业。

第三种是“休眠”状态。产业链的供需两端都没有出现复苏的迹象,而导致“休眠”最根本的问题是没有终端需求。

“‘断链’‘休眠’的产业,目前来看还需要一段时间才能进入到修复期。”蔡进说。

电子、汽车、机械、化工等产业受影响大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员张燕生认为,电子、汽车、机械、化工等产业在此次疫情中受打击较大。“新冠肺炎疫情往往会重点打击那些参与全球化程度深、国际分工细、技术和产业复杂程度高、产业链供应链长、对全球综合物流网络依赖大的行业。重点打击的还是电子、汽车、机械、化工等产业。”张燕生说。

张燕生认为,疫情对全球化时期形成的产业集群空间布局,产生了比较大的影响。“在全球化时代,产业主要还是落地在交通运输枢纽地方,往往形成一个小时或者三个小时的经济圈,在经济圈内会生产上中下游70%以上的零部件和半成品。”张燕生说,疫情的打击会对产业空间布局产生重大的影响。

蔡进认为,疫情发生后,资源配置明显发生了变化,导致实体经济的结构出现了重大的调整,向医疗产业和基本民生领域倾斜。“这样的结构变化是阶段性的还是趋势性的,是值得深思的问题。”蔡进说。

应着力打造更加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产业链供应链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常务副理事长、执行局主任张晓强认为,应着力打造更加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产业链供应链,防范产业链供应链风险。

“首先,对于我国具有国际比较优势的产业,比如高铁、电力装备、新能源、通讯设备等领域,要持续增强我国的产业链优势,提升我国产业的质量。其次,对于关系国家安全的领域,要构建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国内生产供应体系。第三,疫情环境下,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例如电子商务、远程医疗、视频会议、智慧健康、人工智能等,应加快数字经济、数字社会的建设,推动各领域的数字化优化升级,塑造新的竞争优势。” 张晓强说。

北京新世纪跨国公司研究所所长王志乐表示,1992年全球型企业开始构建全球产业链,2002年以后,中国企业开始融入全球产业链。2008年以来,中国企业大规模走出去,构建了自己的全球价值链。中国已经成为众多全球产业链制造环节的集聚地,中国成为全球的重要制造中心。“但是,恰恰在这个阶段,不少企业由于不熟悉全球竞争规则的变化,往往竞争意识强,而合规意识弱。”王志乐说。

“坚持融入而不是脱离全球产业链,参与重构全球产业链,应该是我国坚持不懈的努力方向。随着发达国家强化地缘政治利益和共同价值观考量,他们对中国企业将进一步从合规角度加强监管。”王志乐说,中国企业融入全球产业链或重构全球价值链,面临严峻的合规挑战。全球产业链重构不仅仅是产业链地理布局的重构,而且包括规则的重构。面对疫情后全球产业链的变化,中国的企业应该强化合规管理,提升合规竞争力。

张燕生认为,应对疫情对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造成的挑战,首先应畅通国内的物流商流人流,稳定国内的产业链,畅通国内的供应链,提升国内的价值链。其次,东盟已成为今年前4个月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因此发展东盟市场以及东亚市场,对我国企业的产业链供应链来说比较重要。

“全球产业链和供应链恢复正常运行要把握两个方面,首先要恢复的是全球的物流链,在物流链恢复的基础上,全球的终端需求要恢复,才能够真正实现全球产业链和供应链的恢复。”蔡进说。

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服务民族企业,助力中国品牌

新华社品族品牌工程

[责任编辑:郭亚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