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浔蚕桑产业逆势谋突围

新华财经杭州5月25日电  5月24日一大早,位于浙江省湖州市南浔区南浔镇神墩村罗四圩自然村,69岁的农户赵仁宝的喜出望外,近40多天的劳作,他的蚕茧终于迎来了丰收。据悉,浙江南浔区通过尝试蚕桑产业的多元化经营,推进蚕桑业发展导向由“生产”向“消费”转变、产品由“低端”向“高端”转变、功能由“材料”向“文化”转变的新理念。

作为如今南浔区南浔镇神墩村罗四圩自然村唯一的蚕桑养殖户,赵仁宝善于跟随节气变换安排蚕桑生产的节奏。但年纪大了,他却觉得越来越力不从心了。“30年前,我一年养三季,春蚕、夏蚕和桂花蚕。”赵仁宝介绍,由于蚕农养蚕的效益急速下滑,蚕桑业正在远离大众的视野。

据初步统计,今年南浔区共有4万余张春蚕种被送到蚕农手中,同比减少13.5%。而200年前,南浔家家养蚕、户户机杼。来自南浔镇辑里村的湖丝品牌不仅闻名全国,而且蜚声海外,斩获首届国际博览会金奖。

李则名.jpg

文化的记忆不曾远去,这正是产业振兴的契机。为此,南浔区喊出了推进蚕桑业发展导向由“生产”向“消费”转变、产品由“低端”向“高端”转变、功能由“材料”向“文化”转变的新理念。

“一个蚕茧的蚕丝长约1000米,最长可达1500米。”位于菱湖镇丝绸之路集团旗下的浙丝二厂内,缫丝车间员工费花明正在挑拣优质蚕茧。从18岁进厂、再到获得“全国劳动模范”荣誉称号,费花明的人生一路伴随着浙丝二厂的起伏。他告诉记者,近年来企业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把市场瞄准国外高端市场,丝绸产品备受欧美、日本等地消费者喜爱。

“土地产出率低、劳动力价值低、相关资源利用受挫,这是整个蚕桑业萎缩的主要制约因素。”南浔区政府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尝试蚕桑产业的多元化经营,不但可以降低整体运营成本,还可以提高产业附加值,让蚕桑产业得以长久发展和传承。

李则名2.jpg

在南浔镇辑里村,每年举行的桑果采摘节,让游客在品尝桑果的同时,加深了对水乡蚕桑文化的了解,越来越多的游客因此慕名而来。辑里村的桑果除了提供给游客采摘,还被加工制作成桑果酒、桑果饮品。此外,桑树上剪下的树枝粉碎后还可用做黑木耳、金针菇等食用菌类的培养基。而以往只能作为蚕宝宝食物的桑叶,也被加工成桑叶茶和花青素,出口总量达到 500多万元。(李则名)

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服务民族企业,助力中国品牌

新华社品族品牌工程

[责任编辑:董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