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财经研报·两会热点】多措并举助推乡村振兴

新华财经北京5月25日电(经济分析师刘竹波 朱嘉林 韩韬)2020年是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实现乡村振兴,助力三农发展,是实现民族复兴、社会发展的重要方面。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确保实现脱贫攻坚目标,促进农业丰收、农民增收。坚持乡村全面振兴,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多措并举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

一、发展乡村产业筑牢振兴发展基石

大力发展乡村产业是富农兴农、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抓手。发展壮大乡村产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对于保持农村社会和谐稳定、不断提高广大农民的获得感具有重要意义。农业农村部印发的《2020年乡村产业工作要点》明确提出,要创新推进主体融合、务实推进业态融合、搭建产业融合载体。发展乡村产业,推进产业融合发展,是代表委员们热议的话题。

发展乡村产业应立足地方实际,因地制宜做好统筹规划。陇南市康县位于甘肃省东南部、陕甘川三省交界地带,是第一批国列贫困县和甘肃省58个特困片区县之一。当地20万农村人口80%以上分散居住在近3000平方公里的高半山、峡谷河道及林缘地区,素有“七山一水二分田”的说法。当地政府决心带领群众“拔掉穷根”,蹚出了一条特色化的乡村产业发展之路。

康县致力产村融合,全域发展乡村旅游。因地制宜加强统筹规划,产业围绕旅游调结构,交通围绕旅游保畅通,城建围绕旅游提品味,水利、林业围绕旅游造景观,农牧、扶贫围绕旅游打基础,工商、卫生围绕旅游强服务,文化围绕旅游铸灵魂,宣传围绕旅游造声势,共同下好全县旅游产业“一盘棋”。

康县全县8800名贫困人口依托旅游实现高质量脱贫,间接带动5176户增收致富。先后荣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县、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除了发展全域旅游,康县坚持走“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的路子,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促进农业转型升级,各种产业“百花齐放”。全县发展核桃、花椒等经济林果90多万亩,发展食用菌1000万袋,茶园面积5.3万亩,年加工茶叶770吨,年蜂蜜产量440余吨,有2万多农户8万多人从事特色农产品生产和加工,实现了“村村有产业”“家家都创业”的富民目标。

发展乡村产业,需进一步统筹线上线下资源,创新发展模式。近年来,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AI等新技术广泛渗透于生产、服务、加工、流通和营销等各个环节,促进了消费升级和个性化消费趋势,市场对绿色优质产品的需求越来越高。很多电商企业也积极推进模式创新,依托线上线下优势助农富农。全国人大代表、苏宁控股集团董事长张近东建议:应大力发展C2M(用户直连制造)生产基地,助农富农推动乡村振兴。

将C2M引入农业领域,意味着将打通农业产业链堵点,以AI、大数据等技术为支撑,在对消费需求实现精准预测的基础上,以解决方案+数据服务的方式,进行渠道及资源的开放共享,支撑农业及相关产业“智”造和创造的实现。

张近东认为,我国部分农村地区农产品、特色手工艺品等上行路径少、生产种植和销售脱节、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尚待完善、农村人口老龄化导致对互联网技术的认知和应用不足等。尤其是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在广大农村地区,生产种植和销售脱节所暴露的问题进一步凸显,严重影响农户增收与市场供应。因此,要大力推广C2M模式,进一步统筹线上线下资源,帮助农民脱贫增收。

二、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

建设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新农村关键在“人”。乡村产业振兴、文化繁荣、有效治理都离不开人才的支撑,乡村振兴关键在于人才振兴。

目前,全国农村实用人才总量已突破2000万人,其中新型职业农民超过1500万人,数字看似庞大,但平均到每个村,包括行政村、自然村,不到6个人。除农村人才总量供给不足外,本土人才难以培养,人才政策不完善导致留在不住人等问题仍亟待解决。

从源头抓起人才培育,大力推进农村中小学图书馆建设工程。在人才培育方面,虽然我国农村教育办学条件明显改善,城乡差距逐步缩小,但仍面临诸多问题:一是由于城镇化失衡导致乡村教师水平总体不高。二是教育信息化程度低,由于教育资源投入整体失衡,农村学校无论是硬件还是软件方面与城区学校均相差甚远。三是农村留守儿童体量庞大,破解仍需时间。全国政协常委、副秘书长,民进中央副主席朱永新指出,阅读是教育公平最有效、最廉价、最直接、最便捷的一个方式,应推进农村中小学图书馆建设工程。

近几年来,朱永新调研了数百所农村学校,他发现农村中小学的学校图书馆建设非常糟糕。首先,绝大部分学校没有像样的图书馆,即使有图书室,图书也没有合理的安排,有的书根本不适合相应年龄段的孩子阅读;其次,很多学校图书馆很少开放,有的每天放学以后开放时间短,学生没有办法充分的利用图书馆资源进行学习;第三,很多学校没有专业图书管理员;第四,信息化的、网络化的图书资源少之又少。鉴于此,朱永新提出在“十四五”期间,应该出台国家的农村中小学图书馆建设工程,像抓“营养午餐”建设一样,对农村中小学的图书馆进行标准化的改造。

加快推出人才引进优惠政策,吸引高层次创新人才走进乡村。全国人大代表、杭州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九三学社省委副主委、市委主委罗卫红建议,在《国务院关于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的指导意见(2019)》基础上,应尽快出台国家层面的“乡村振兴人才引育实施细则”,重点引导支持海归人才、科研专家、高校毕业生及农业科技人才,打造一批具有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的“三农”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同时,注重引进和培育各类短缺人才,包括村社“头雁”人才等,并对科技下乡人才,特别是农业科技人才团队提供政策扶持,为乡村产业振兴不断注入源头活水。此外,通过采取体验式农业项目,吸引城市居民到农村进行涉农活动,实现“柔性”人才引进。

加强扶持,形成集群效应。张近东表示,在农村电商产业的发展过程中,农村人口老龄化导致对互联网技术的认知和应用不足已经成为产业发展的掣肘。因此,发展乡村产业亟需补充新鲜血液。他建议进一步统筹资源,政府、电商、农户、院校多方联动,推动返乡年轻人成为创富主体。对于返乡创业者扶持方面,建议政府对于达到一定规模并有效带动增收、就业的行政村和创业者,在物流、税收等方面给予支持,进而形成集群效应,助力乡村振兴。

三、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搭建常规助农绿色通道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叠加春节假期影响,大量农产品出现滞销,尤其是对于一些特色农产品的主产区,影响更为巨大。除了受疫情防控导致大型农产交易中心封闭、防疫期间道路实行封闭或半封闭,物流运输困难等原因影响外,冷链物流、仓储设施、农业数字化流通信息平台等基础设施建设短板充分暴露。

强化基础设施建设,补齐农业农村基础设施短板势在必行。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551478亿元,比上年增长5.4%。分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增长0.6%,第一产业投资增速明显滞后于二三产业。这与我国农业农村的重要战略地位不符,也不利于乡村振兴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2020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加强现代农业设施建设。有效扩大农业投资,包括高标准农田建设、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建设工程、水利工程和配套设施建设,以及农业农村大数据中心等。

未来需加大各级财政的投入力度,从补短板角度出发,制定重点投资领域及产业目录,完善配套支持政策,优化利益联结机制,积极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农业及相关产业发展。

打通农产品上行链路还需协调各方资源,搭建常规助农绿色通道。面对新冠疫情导致的农产品滞销局面,各地推出一系列“硬招”“实招”,如采购补贴、开通专门运输通道、组织流通企业复工、加强产销对接,鼓励利用融媒体、社区群加强线上销售等等,一时间,县长直播带货等活动使得部分农产品成为“爆款”。这充分说明,购销双方信息渠道及流通渠道不畅是当前农业产业链条中的“堵点”。一方面,质优价廉的农产品因道路受阻、收购计划有变等滞销;另一方面,城市消费者对各类农产品需求增加。因此,要协调各方资源,打通农产品上行链路。

张近东表示,政府需加强政策倾斜,在重点农产品种植地区建立摸排机制与对接平台,电商企业发挥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优势和物流仓储优势,通过开通助农频道、专区、直播带货等多种方式提供流量支持,搭建常规助农绿色通道,打通农产品上行链路,助力乡村振兴。

四、汇聚金融资源普惠三农发展

发展普惠金融,农村是重要根据地,农业是主要服务对象。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进程中,有必要从顶层设计入手,制定乡村金融相关法律,优化金融监管,加大政策扶持,进一步研究和放宽信贷政策引导资金和金融资源进入农村市场,为乡村振兴注入金融活水。积极引导金融信贷、保险等资源等主动下沉,利用数字技术弥补“信息不对称”的鸿沟。

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贵州省盘州市淤泥乡岩博联村党委书记、岩博村党委书记余留芬指出,随着脱贫攻坚的不断深化,有力地激发了农民“想法多、点子多”,农民在创业发展上跃跃欲试,但是由于缺乏投入资金来源、持续资金投入能力不足等情况,常常使得广大农民创业经商起来束手束脚,要么认命打消创业念头,要么创业半道夭折,导致良好的农村经济体往往孕育不出。然而,农民有房、有地、有山林树木,并随着农民工队伍的壮大和流动,消费习惯和消费记录逐步丰富。

因此,余留芬建议国家金融部门进一步研究支农信贷政策,探索综合农民“创业点子+特有资产+出行消费记录+社会综合发展运行指数”的融资授信体系,配套支农惠农补贴政策,适当将信贷额度提高为30万至50万元不等,适当放宽贷款期限由3年延长至6年。

同时,基于现代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趋势,围绕农业生产、流通各个供应链环节深挖客户资源,通过上下游应收款项等弥补抵押等增信措施不足的缺点。保险企业可充分利用大数据平台监控、无人机数字化勘察等新技术丰富产品供应,提升勘察和赔付效率,降低道德风险。另一方面,鼓励农业科技领域直接融资发展,通过股权投资、企业并购等方式引导更多的资金投向农业农村相关产业,全面助力乡村振兴。


多措并举助推乡村振兴.pdf

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服务民族企业,助力中国品牌

新华社品族品牌工程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