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财经研报·两会热点】发挥银行业的引领作用 为稳企业保就业保驾护航

新华财经北京5月26日电(记者梁颖 张威 韩韬 吴丛司)2020年一季度,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国经济发展带来较大冲击。银行等金融机构在抗击疫情、复工复产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针对疫情防控工作,央行银保监会单独或会同相关部委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认真落实“六稳”和“六保”要求,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支持企业有序复工复产,包括优化疫情防控领域金融服务、对中小微企业贷款延期实施还本付息安排、支持产业链协同复工复产等,有效支持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面对疫情给经济社会带来的持续性影响,银行业如何增强风险防控和应急处置能力,更好为稳企业保就业保驾护航,在今年两会上备受关注。政府工作报告对金融支持实体经济提出了更高要求,明确要求强化对稳企业的金融支持。鼓励银行大幅增加小微企业信用贷、首贷、无还本续贷。金融机构与贷款企业共生共荣,鼓励银行合理让利。为保市场主体,一定要让中小微企业贷款可获得性明显提高, 一定要让综合融资成本明显下降。

一、金融系统合力应对疫情冲击,为“六稳”“六保”保驾护航

1.人民银行加大货币信贷支持力度,统筹发挥金融系统合力

为对冲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中国人民银行坚决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迅速行动,主动作为,采取了一系列货币信贷支持政策,支持扩内需、助复产、保就业。

总量上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中国人民银行在金融市场春节开市后提供了1.7万亿元的短期流动性。在年初全面降准0.5个百分点释放8000多亿元的基础上,3月份定向降准释放了约5500亿元长期资金,支持金融机构发放普惠领域的贷款。此外,年初至4月末,公开市场7天期逆回购操作中标利率从2.50%下降至2.20%,下行了30个基点,MLF中标利率也下行30个基点,释放货币政策强化逆周期调节的信号,引导货币市场利率中枢下移,并通过LPR传导进一步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

结构上发挥再贷款再贴现精准支持作用。为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中国人民银行主动作为,积极施策,根据疫情防控进展先后安排3000亿元专项再贷款、5000亿元再贷款再贴现额度、1万亿元再贷款再贴现额度共计1.8万亿元,充分发挥再贷款再贴现的精准滴灌作用,支持抗疫保供、复工复产和中小微企业等实体经济发展。目前政策实施已见成效,三批次再贷款再贴现政策对支持疫情防控、复工复产和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统筹发挥金融系统合力,加大逆周期调节。引导金融机构针对疫情风险分区分级提供差异化金融服务。督促国有大型银行加大力度支持普惠小微企业,落实好政策性银行专项信贷支持,引导地方法人银行服务好基层。鼓励金融机构根据企业申请,对符合条件、流动性遇到暂时困难的中小微企业,给予临时性延期还本付息安排。

2.国有大行发挥引领作用助力疫情防控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银行业迅速行动,发挥行业优势,加大对疫情防控相关领域信贷支持力度,认真做好疫情防控金融服务保障各项工作,满足对受疫情影响较大的批发零售、住宿餐饮、物流运输、文化旅游等行业的紧急资金需求,促进企业生产,与受困企业共克时艰,有效支持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同时,保持银行业经营稳定和风险可控。

截至5月17日,银行机构对疫情防控、复工复产提供的信贷支持已超过3.11万亿元。截至4月末,银行机构已对超过1.2万亿元中小微企业贷款本息实行延期;银行机构对产业链核心企业提供日常资金周转支持22.4万亿元,对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提供融资支持17.4万亿元;全国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12.79万亿元,同比增速27.34%,远高于各项贷款同比增速;18家全国性商业银行新发放的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利率4.94%,在2019年基础上下降0.5个百分点。

建设银行相关人士接受新华社记者书面采访时表示,疫情发生以来,建设银行紧紧围绕“六稳”工作和“六保”任务,实施一揽子支持疫情防控和助力复工复产的精准举措。

力保国计民生重点领域。加大信贷投放,支持铁路、民航、电力、能源等重点企业稳定运营。紧急向两家大型电力集团投放30亿元应急贷款,为两家大型航空公司分别提供19亿元法人账户透支支持、30亿元流动资金贷款及20亿元超短融承销服务,今年年初以来基础设施领域贷款新增3131亿元。截至4月22日,建设银行对中央银行再贷款全国性名单中484户重点企业累计发放优惠贷款174亿元,向地方性名单中449户重点企业累计发放优惠贷款140亿元。

扶助企业渡过难关。配置专项规模,推出“云义贷”等专属产品。疫情发生以来,已累计为小微企业发放贷款4902亿元。其中“小微快贷”等线上贷款3426亿元。通过本息延期、续贷等举措惠及5.4万户小微企业、贷款金额296亿元。对普惠型小微企业新发放贷款执行利率优惠,信用贷款年利率不超过4.5%;对疫情防控相关行业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下降0.4个百分点。

支持复工复产确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发挥大型商业银行综合金融服务优势,助力产业链供应链企业协同复工复产。疫情发生以来,建行通过网络供应链融资服务发放601亿元贷款,支持1557家核心企业的1.4万户链条客户复工复产,确保供应链稳定运行。

3.地方高效落实政策,支持银行服务疫情防控和实体经济

全国政协委员、人民银行杭州中心支行行长殷兴山接受新华社记者书面采访时表示,面对疫情,人民银行杭州中心支行积极迅速行动,促进银行业平稳健康进而更好支持疫情防控和实体经济发展。

抓好普惠性支持政策在浙江落地。用好人民银行总行提供的低成本资金等普惠性政策支持。3000亿元疫情防控专项再贷款资金和5000亿元复工复产再贷款再贴现资金在浙江落地又快又好,近期已在全省部署1万亿元政策资金落地相关工作。同时,做好银企对接,开展“百地千名行长助企业复工复产专项行动”,畅通银行资金投向实体经济路径。

支持银行多渠道补充资本。推动中小银行通过改革重组、发行永续债、二级资本债等途径多渠道补充资本,在改革发展中化解风险。2019年至2020年4月,全省金融机构共发行资本债券385.1亿元,其中永续债86亿元,二级资本债299.1亿元。

深化企业风险监测和预警。持续做好出险企业监测、大型民营企业风险监测、上市公司股权质押风险监测、企业债券兑付和违约风险监测、企业逃废债监测等工作,前置风险管控关口。建立保证贷款登记系统,加强保证贷款适当性管理,截至4月末,全省银行机构均已接入系统,累计登记保证贷款合同78.02万笔。

维护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通过市场化债转股和破产重整等手段,推动市场化出清风险,营造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2017年以来,浙江省已落地债转股130亿元,并在业务模式上形成诸多创新。2016年以来,全省法院共受理破产重整案件231件,审结258件。2019年,人民银行杭州中心支行与杭州市中级法院深化合作,创新6项机制推动杭州地区企业破产工作。

二、发力“零接触”线上金融服务,提升数字化防控和治理能力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的防疫需求促使银行线下业务向线上转移,“零接触”线上金融服务成为金融机构应对变化、突破困局的最重要手段。人民银行联合财政部、银保监会、证监会外汇局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强化金融支持防控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的通知》指出,金融机构要加强全国范围,特别是疫情严重地区的线上服务,引导企业和居民通过互联网、手机APP等线上方式办理金融业务。对此,银行业加大金融科技投入力度,将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物联网、云计算等新技术嵌入到商业银行各个业务流程与环节中,发力“零接触”线上服务模式。

疫情期间,为帮助小微企业复工复产,中国银行业协会与全国工商联、多家行业组织和浙江网商银行共同发起“无接触贷款助微计划”,截至4月末该计划服务客户数已突破1000万,贷款累计投放超过4000亿元,并继续保持稳定增长。

建设银行相关人士表示,建设银行发挥金融科技、数字化经营优势,联合新华社、中国信通院、华为、小米等单位共同推出“复工复产助小微”手机快应用,上线以来点击访问量已超过211万次。依托“建行裕农通”快速部署上线“返程务工路路通”,提供招工信息、住房租赁、讨薪援助、培训学堂、返工保险等农民工复工专属服务。

三、增强银行风险防控、应急处置能力,减少突发事件的经济社会影响

殷兴山委员表示,当前我国银行业运行稳健,风险总体可控,服务实体经济质效显著提升。今年以来,受经济下行压力叠加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以及客户需求的日益多元、金融竞争的日趋激烈、金融技术的快速创新等,银行业的经营环境更加错综复杂,同时银行作为现代经济的枢纽,与经济社会的各个方面紧密相连,一旦发生突发事件,很有可能影响社会安定和经济发展。目前,亟需提升银行机构在市场异常波动下的应急管理能力和处置能力,最大限度减少突发事件对于经济社会造成的影响。

银保监会数据显示,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一季度银行业的不良贷款率达到2.04%,较年初上升0.06个百分点,不良贷款余额较年初增加2609亿元。其中住宿餐饮业、小微企业和个人消费贷款的不良贷款率分别上升0.14个、0.12个和0.13个百分点。银行业为做好重点领域风险防控工作,加大不良贷款处置力度,一季度银行业处置不良贷款达到4500亿元,较去年同期增加810亿元。不过,考虑到复工复产进度不明显、经济基本面的恢复需要较长时间,以及内外环境的不确定性仍然较大,未来一段时期银行业的资产质量压力预计仍将继续上升,需要做好银行业不良贷款率在2%以上水平上持续较长时期的心理准备。

值得一提的是,在人民银行总行和浙江省委省政府方面的领导下,浙江省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取得显著成效。目前,银行业经营稳健,风险呈收敛态势。2019年,浙江省实现了高风险机构清零。截至2020年4月末,全省不良贷款率为0.94%。

就银行业应从哪些方面发力减少突发事件的影响,殷兴山委员建议可从以下四方面发力:

一是提升银行自身风险抵御能力。进一步完善银行机构公司治理结构,切实提升董事会、监事会履职能力和决策监督水平,提升内部管理能力。要始终坚持金融服务服务实体经济的导向,脱虚向实、回归本源、聚焦主业,加大对国家重大项目的资金支持,积极扶持战略性新兴产业、民营企业、小微企业,大力发展消费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和科技金融等。

二是持续加大存款保险宣传力度。我国存款保险制度自2015年5月建立以来,已经从实践上证明了在保护存款人利益、及时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稳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银行机构要主动宣传存款保险制度的金融安全网作用,持续加大宣传力度,创新宣传方式,广泛运用传统与现代媒体,采取形式多样、丰富多样的方式,提升公众对存款保险的认识,有效保护存款人的合法权益。

三是加强风险监测与预警。强化危机意识和安全意识,把风险控制的关口前移,注重防患于未然,真正把隐患和问题消除在萌芽状态。建立合理科学的预警指标体系,准确监测风险和突发事件征兆,果断采取预防措施。目前,人民银行杭州中心支行正在建设全省法人银行机构流动性实时监测系统,旨在实现高频度实时流动性监测,目前该系统已进入具体实施阶段。

四是加强应急预案管理和处置能力。制定科学合理可行的应急预案,应急预案不应过于程序化和形式化,要结合自身的环境和实际情况制订,且要结合形势的变化及时调整,不断修订。同时应加强应急演练。在具体演练过程中发现问题,不断完善应急预案,增强实战能力。处于突发事件中的银行要积极树立良好的应对危机形象,赢得各方信任。要依法依规解决问题,与客户平等协商,及时回应关切,切实维护相关利益者的合法权益。


发挥银行业的引领作用 为稳企业保就业保驾护航.pdf

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服务民族企业,助力中国品牌

新华社品族品牌工程

[责任编辑:张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