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财经研报】宏观政策力度加码 疫后中国经济有望持续复苏

新华财经北京5月29日电(陈伶娜 丁雅雯)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我国一季度GDP同比负增长6.8%,这是自1992年开始发布季度GDP数据以来的最低数值。但是,随着国内疫情防控的逐步稳定和复工、复产、复商、复市的推进,3月以来,我国主要经济指标逐步修复。目前来看,疫情冲击下的停滞时期已过,在走出几乎断崖式下滑的曲线之后,中国经济从二季度以来出现了“V”型或“钩型”反弹的迹象。不过,当前生产的修复进度快于需求,需求不足的矛盾仍在持续。

由于全球疫情仍在蔓延,我国经贸形势面临很大不确定性。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没有提出全年经济增速具体目标,但提出了一些民生方面的量化目标,体现了实事求是、守住底线的思维。未来,我国宏观政策实施力度有望加大,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更加积极有为,稳健的货币政策将更加灵活适度。不设全年增速目标也更利于政策相机抉择,财政、货币政策协同性预计将持续提高。总体来看,稳企业、保就业、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是2020年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扩内需”将在当前和未来较长时间内成为我国经济调控主要战略。

在守住“六保”底线的前提下,由于中国经济增长的基本面并没有在疫情下“伤筋动骨”,预计二季度经济将继续复苏,各项经济数据有望陆续转正。但海外疫情冲击仍未消除,外需或延续低迷,受失业及居民收入减少等影响,内需复苏可能缓慢推进。不过,年内中国经济温和回升的总体态势或不变。

一、逆水行舟——中国经济在“战疫”模式下逐步恢复

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国经济运行造成了较大的影响。据国家统计局初步核算,一季度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为20650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下降6.8%。不过,3月以来,我国主要经济指标明显改善,呈现回升势头或降幅明显收窄。4月份,我国经济总体延续了3月份以来恢复改善的势头,主要指标呈现了积极变化。复工复产扎实推进,生产需求逐步好转,转型升级态势持续,就业物价总体平稳。

国家统计局5月15日发布的数据显示, 4月份,生产端恢复略快于消费端,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率先转正。消费改善程度较上月有所加快,但仍略低于预期,在外需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情况下,我国还需进一步扩大内需。4月份部分指标的改善有一定补偿性恢复性质,整体经济还没有恢复到往年正常水平,面临的风险挑战仍然较多。

图表一:2018年至2020年一季度我国GDP季度增速

图片1.jpg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一)工业生产率先由降转增 压力仍然较大

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4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实际增长3.9%,3月为下降1.1%。从环比看,增长2.27%。1-4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下降4.9%。

4月,在主要经济指标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最先转正。其中,制造业增加值增速回升最明显,同比增长5%,提高6.8个百分点。工业增加值的回升,显示出复工复产全面推进带动生产景气提高、加快恢复。4月生产PMI为53.7%,为近期较高水平。

国家统计局工业司副司长江源指出,4月份,多数行业、产品和地区工业生产同比由负转正。41个大类行业中,28个行业增加值同比实现增长,增长的行业数较上月增加12个,33个行业比上月生产加快或降幅收窄。分地区看,31个省(市、自治区)中,27个地区实现增长,较上月增加9个。其中,装备制造业明显改善,汽车生产大幅回升;高技术制造业生产继续加快,新兴产品高速增长;消费品行业生产继续回升,医疗防疫物资继续保持较快增长。

但从1-4月份累计来看,工业生产下降仍较明显,多数行业和产品增速为负,库存上升、利润下降,企业经营困难仍然较多。疫情对工业经济的影响仍在持续,特别是国外疫情的冲击正在显现,工业经济下行压力仍然较大。

国家统计局5月27日发布的数据显示,1-4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12597.9亿元,同比下降27.4%,降幅比1-3月份收窄9.3个百分点。国家统计局工业司高级统计师朱虹指出,工业企业产销加快,利润状况显著改善,4月份,工业企业利润降幅大幅收窄。但是1-4月份累计看,工业利润降幅依然明显,企业盈利形势仍不容乐观。

(二)三大类投资增速有所修复 基建投资有望发力

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1-4月份,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136824亿元,同比下降10.3%,降幅比1-3月份收窄5.8个百分点。

图表二:2018年至2020年4月我国固定资产投资月度增速

图片2.jpg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从结构上看,三大投资门类都有所修复。1-4月,制造业投资下降18.8%,降幅收窄6.4个百分点。制造业投资仍然受到较大冲击,基建投资增速收窄的绝对幅度最大,房地产投资增速有望最先转正。其中,制造业投资增速仍是三大投资类别中的最低,主要由于海外需求减弱对制造业形成较大冲击,4月新出口订单PMI仅有33.5%,创下10年来次新低。

在房地产投资方面,1-4月份,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33103亿元,同比下降3.3%,降幅比1-3月份收窄4.4个百分点。4月房屋新开工面积、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增速都有所改善,但仍都处于负增长。随着交通、小区锁闭的逐渐放开,前期被抑制的新房上市和居民购房需求将逐渐释放,房地产市场有望加快回升。

另外,1-4月,基础设施投资(不含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同比下降11.8%,降幅比1-3月份收窄7.9个百分点。

值得一提的是,近期政策利好基建投资,基建投资成为托底经济的重要抓手而被寄予厚望。地方政府专项债发行提速,4月当月发行1200亿元,前4个月累计发行1.2万亿元,比去年同期多发4000亿元,有助于带动基建投资回升。

挖掘机销量被视为基建投资的“晴雨表”,显示国内基建活动正在迅速加码。3月份,全国挖掘机销量大涨,并且创历史新高,4月挖掘机销量继续保持大幅增长。据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统计,4月纳入统计的25家挖掘机制造企业共销售各类挖掘机45426台,同比增长59.9%。近日,多家券商机构发布的报告均对国内挖掘机销量走势保持乐观预期,如国金证券根据开工情况及上游排产情况预计,5月、6月挖掘机销量同比增速均有望超60%,行业景气度将持续超市场预期,预计全年挖掘机销量增速有望接近20%。随着复工节奏加快和专项债扩容提效发力,基建项目资金使用效率提升和有效投资增加,基建投资增速有望继续反弹。

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司长、新闻发言人刘爱华15日在国新办发布会上指出,从投资主要指标来看,目前呈现了好转迹象,很多投资活动出现改善,下一步还要围绕疫情暴露出来的短板弱项,加大对公共卫生治理能力的建设,加大提升产业链水平,提升产业发展基础,更好地发挥投资的关键作用。

此外,在投资方面,政府工作报告明确了“两新一重”是重点,一是加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新一代信息网络,拓展5G应用,建设充电桩,推广新能源汽车,激发新消费需求、助力产业升级;二是加强新型城镇化建设,大力提升县城公共设施和服务能力,以适应农民日益增加的到县城就业安家需求;“一重”则是加强交通、水利等重大工程建设。同时提出“支持民营企业平等参与,要优选项目,不留后遗症”。

(三)消费处于修复阶段 政策有望加码推动回暖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前4个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下降16.2%,降幅比1月至3月收窄2.8个百分点。

从结构上看,必要消费继续保持较快增长,粮油、食品类增长13.8%;可选消费仍然表现出较大幅度下滑,金银珠宝类消费下降32.5%,服装类下降29%,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下降24.5%。此外,升级类商品销售改善较好,通讯器材类消费增长0.1%。

值得注意的是,4月当月,服装鞋帽、通讯器材、化妆品、金银珠宝零售额 4 月同比增速为-18.5%、12.2%、3.5%、-12.1%,降幅比3月收窄16.3、5.7、15.1、18个百分点,显示可选消费全面回暖。此外,我国地产消费相关的建筑及装潢材料类、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家具类相比3月明显上涨,未来地产成交的回暖将进一步带动中期家居消费需求的回暖。

光大证券固收首席分析师张旭发布认为,由于居民收入同样受到疫情冲击,消费目前仍处在修复阶段,短期内难以出现明显反弹,真正回暖可能需要到下半年。另外,4月汽车消费率先走出负值区间,后续汽车消费的修复也将影响汽车行业的生产与投资,为经济复苏提供助力。

值得注意的是,业内专家指出,消费刺激政策对于拉动经济具有“立竿见影”的效果,并且政策退出容易。在我国出口面临较大不确定性的背景下,不排除各级政府部门进一步加码消费刺激政策。

广东省率先实施“家电下乡”政策。广东省财政厅有关负责人近日表示,将统筹安排17.8亿元补贴资金支持汽车和家电下乡,促进农村消费提质升级,预计可分别拉动汽车、家电消费320亿元、90亿。

具体来看,广东省财政将安排12亿元用来支持开展2020年汽车下乡专项行动。广东省级财政对广东省农村居民新购买新能源车或燃油车的,在新能源车使用环节或燃油车购车资金上,每辆车分别给予1万元、0.5万元补贴。另安排5.8亿元支持开展2020年家电下乡专项行动。鼓励家电生产企业依托销售网点开展家电下乡活动,广东省级财政以生产企业让利5%、财政补贴5%的方式,对广东省农村居民购买4K电视机、空调、洗衣机、冰箱、电脑、手机、电饭煲、热水器等八类家电下乡产品给予补贴,农村居民购买家电享受的综合优惠达到销售价格的10%。

此外,浙江省商务厅也表示正在酝酿“汽车下乡”补贴政策。不过,专家认为,由于“家电下乡”的财政补贴主要依赖地方财政,该政策可能难以全国推开,而是在财政收入相对富足的省份实施。

(四)复工复产带动出口短暂转正 未来或大幅回落

海关总署的数据显示,今年前4个月,我国货物贸易出口同比下跌6.4%。其中,4月当月,我国出口同比增长8.2%,增幅较3月扩大11.7个百分点,为4个月以来同比增速首次转正,推动降幅比一季度收窄5个百分点。

业内专家表示,4月我国出口转正的主要原因是去年出口订单的集中交付和低基数效应,并非是由于出口出现趋势性回暖。目前,各个出口先行指标已经回落,与当月出口数据严重背离,预计外需收缩的冲击将从5月开始显现。此外,全球需求并未见底,未来出口可能大幅回落。

国盛证券宏观首席分析师熊园指出,我国3月、4月PMI生产指数分别达到54.1%和53.7%,是2018年以来的前二高,反映出生产活动在迅速恢复。而今年前3个月,我国工业企业出口交货依然处于历史低位,由此可以推测出,4月出口增幅是前期积压订单的集中释放。 

4月,我国机电产品出口同比增长5.45%,对出口增长的贡献率达到90.77%。中国机电产品进出口商会行业发展部总监高士旺对记者表示,大部分在4月交付的机电产品本应在春节过后就交付。我国企业担忧被海外客户退单,加快了出货进度,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拉高出口数据。

专家提示,目前各个出口先行指标已出现大幅下跌,并且全球需求并未见底,这显示我国未来出口可能大幅下滑。

各个先行指标中,全球贸易的风向标--韩国4月份出口降幅跌至-24.3%,创金融危机以来的最低值;我国出口的风险标--制造业PMI 新出口订单指数4月降至33.5%,较3月大幅下降了12.9个百分点,折射出后续订单严重不足问题;中国港口协会的数据显示,4月27日至5月3日,八大枢纽港集装箱吞吐量同比回落7.6%,降幅较上周明显扩大,外贸业务占比高的港口降幅更大,港口集装箱业务已进入“青黄不接”阶段。

平安证券首席策略分析师魏伟指出,外需变动对出口金额的影响通常存在迟滞。比如,2008年11月我国PMI新订单指数大幅下跌至29.0的谷值,而出口同比增速则在2009年2月才出现反应,预计外需的收缩将反映在5月出口数据中。

先行指标显示,全球需求并未见底。4月,欧元区制造业PMI仅为33.4、日本为41.9、美国为41.5,均显著低于3月。

东盟是前4个月我国唯一保持出口正增长的主要目的地。数据显示,东盟的需求可能进一步走弱。4 月新加坡PMI跌至44.7%,越南PMI环比下跌9.2个百分点至32.7%,印度尼西亚PMI环比下跌17.8个点至27.5%,泰国PMI也降至36.8%的历史新低。

此外,专家提示,应关注中美经贸摩擦进一步升级对我国出口的影响。

(五)CPI涨幅逐月回落 实现全年通胀目标无压力

今年前4个月,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分别同比增长5.4%、5.2%、4.3%和3.3%,累计同比增长4.5%。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2020年CPI涨幅将控制在3.5%左右。鉴于去年通胀翘尾影响持续、今年M2和社融增长加快以支持经济发展等多重考虑,今年CPI涨幅目标较去年提高了0.5个百分点。

图表三:2018年至2020年4月我国CPI月度同比增速

3.jpg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研究员张立群认为,这一目标的实现没有难度,目前国内供给的恢复快于需求,供大于求的矛盾仍然存在,随着宏观经济总量调控政策的力度加大,矛盾会逐步缓解,但今年总体仍是供大于求格局。且报告特别谈到,“出台的政策既保持力度又考虑可持续性,根据形势变化还可完善。”张立群认为,这表明了今年宏观政策力度虽然是超强的,但是还会注意适度和可持续。在这个背景下,今年供求总量状态不会发生大的变化。因此,CPI和PPI(全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的变动也会比较平稳。且由于疫情影响所导致的CPI上涨因素已逐步消失,未来随着供给面的进一步改善,CPI涨幅可能还是维持平稳下降的态势。

下阶段,随着2019年基数走高,食品价格涨幅继续回落,通胀中枢将进一步下降,全年有望实现3.5%的目标。

二、守住底线—— 宏观政策加大实施力度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没有提出全年经济增速具体目标,主要因为全球疫情和经贸形势不确定性很大,我国发展面临一些难以预料的影响因素。但是,也提出了一些民生方面的量化目标。今年要优先稳就业、保民生,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努力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任务;城镇新增就业900万人以上,城镇调查失业率6%左右,城镇登记失业率5.5%左右;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5%左右。努力完成“十三五”规划目标任务。将加大宏观政策实施力度,着力稳企业、保就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推动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在政策措施方面有不少令人耳目一新的提法,包括创新直达实体经济的货币政策工具、“两新一重”建设等。专家认为,不设全年增速目标更利于政策相机抉择,财政货币政策协同性预计将持续提高,多措并举实现稳就业、脱贫攻坚等目标任务。

(一)实事求是 守住“六保”的宏观政策底线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六保”是今年“六稳”工作的着力点,守住“六保”底线,就能稳住经济基本盘。4月17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首次提出“六保”,即保居民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保粮食能源安全、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保基层运转。

中国人民大学一级教授、人大经济研究所联席所长杨瑞龙指出,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没有提出全年经济增速具体目标”是实事求是的做法。疫情全球性蔓延对中国的外贸冲击较大,而外贸对整个中国经济增长的支撑度很高。在当前不确定性加大的环境下一定要有底线思维,而“六保”就是当前宏观政策的底线。只有努力实现“六保”,就业、金融、外贸、投资等才能稳住。

不过,“没有提出全年经济增速具体目标”不等于没有经济增长的要求。杨瑞龙指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以及“六稳”“六保”的实现,需要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来支撑,因此,稳增长仍要继续。

同时,政府工作报告也提出,“维护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大局,确保完成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此基础上,张立群也认为,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并不是不重视经济增长。实际上,从就业目标的确立,以及“六保”“六稳”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等提法来看,也都离不开必要的经济增长。因此,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是以守住底线、扎稳基本盘为起步点,在这个基础上,积极向上的安排也非常鲜明。比如宏观政策在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方面安排的力度比往年显著加大。张立群预计,在目前的财政、货币政策和扩内需政策作用下,下半年的季度GDP增长率或很快提到8%以上。

(二)财政政策既做“加法”也做“减法”

在财政政策方面,政府工作报告指出,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更加积极有为。今年赤字率拟按3.6%以上安排,财政赤字规模比去年增加1万亿元,同时发行1万亿元抗疫特别国债。

财政部部长刘昆表示,今年财政政策将从“质”和“量”两个方面下功夫,既做“加法”也做“减法”,调整结构,有保有压,坚决落实更加积极有为的要求。在做“加法”方面,受疫情影响,财政收入将会下降,将赤字率提高到3.6%以上,比去年提高0.8个百分点,增加了1万亿元财政资金。“减法”怎么减?刘昆表示,主要是减税降费,2019年,我国实施了较大规模的减税降费,减税降费规模达到2.36万亿元,这是制度性安排,今年将继续实施。为了应对疫情的影响,预计今年减税降费新增规模将达到2.5万亿元。

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指出,今年的财政政策力度是近年来最大的。这是我国应对疫情冲击的客观需要和必然选择,有利于巩固和拓展减税降费成效,对冲企业经营压力。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加大转移支付力度,当年赤字和特别国债筹集的2万亿元全部转给地方,建立特殊转移支付机制确保资金直达市县基层、直接惠企利民。”这是针对当前疫情冲击经济,企业经营困难,市场化融资面临抵质押物不足等困难提出的。同时,各级财政都比较紧张,如果按照传统层层转达的转移支付方式,可能出现截流现象,影响财政资金支持企业的效率效果。预计特殊转移支付机制可能是各地上报需要支持的基层市县的资金所需规模、项目,甚至包括企业、居民信息和账号等,由中央财政直接支付。

(三)稳健的货币政策将更加灵活适度

在货币政策方面,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更加灵活适度。综合运用降准降息、再贷款等手段,引导广义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明显高于去年。就业优先政策要全面强化。财政、货币和投资等政策要聚力支持稳就业。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易纲表示,为对冲疫情影响,2月1日人民银行会同财政部、银保监会等部门迅速出台了30条金融支持政策措施,疫情暴发以来实施的对冲政策累计达5.9万亿元,为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下一阶段,稳健的货币政策将更加灵活适度,将按照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要求,综合运用、创新多种货币政策工具,确保流动性合理充裕,保持广义货币M2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明显高于去年,将继续深化LPR改革推动降低贷款实际利率,有序推进存量贷款基准转换。

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刘元春指出,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更加灵活适度,其中很重要的就是要使M2和社融的增速明显高于去年。M2增速去年年底是8.7%,今年4月底已经达到11.1%,提高了2.4个百分点,应当说已经比去年有明显提高。下一步,增长速度还会有提升的空间,当然这个提升的空间并不是简单的量化。社融去年底的存量增速是10.7%,今年4月末达到12%,提高1.3个百分点,也可能有进一步的增长空间,特别是贷款和债券要有进一步的增长。

温彬认为,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更加灵活适度,一方面需要运用好总量和结构性政策工具,通过降准、公开市场操作、MLF投放等政策工具组合使用,确保市场流动性合理充裕,支持政府债券发行、加大对民营企业和中小微企业支持力度,更好地发挥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作用;另一方面,需要畅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释放LPR改革潜力,适时适度下调政策利率和存款基准利率,引导LPR利率下行,切实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预计今年末M2增速在11%-12%,信贷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13%左右,均明显高于去年。

当前我国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略成果,经济也正在快速回升,国际收支总体平衡,国际投资者看好中国资本市场发展潜力和前景,人民币资产避险特征日益明显。随着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不断完善,人民币汇率将继续保持在合理均衡水平,人民币汇率弹性也将进一步增强。

央行可以采取不同期限、扩大抵押品范围、适度提高抵押率等方式,创新货币政策工具,向金融机构提供流动性支持,引导资金流向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实现宽货币向宽信用转化。

三、乘风破浪—— 中国经济复苏仍在路上

4月份经济数据延续了好于市场预期的状态,从复工复产推进情况和高频数据变动看,中国经济已进入了“后疫情时代”。尽管海外疫情带来的相关影响仍将对我国经济造成影响。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面临风险挑战前所未有”,但与此同时,目前各界对中国经济的走势并不悲观。

(一)疫情未致中国经济“伤筋动骨”一季度或已触底

全球管理咨询公司麦肯锡5月21日发布的报告指出,当前,中国正在有条不紊地稳定国内经济,尽管政府统计数据显示,第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GDP)同比下降6.8%,但麦肯锡的模拟分析显示,中国经济可能已经在第一季度触底。 

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刘世锦在“两会”期间表示,目前中国经济确实受到疫情的一定影响,市场上存在一定的悲观情绪,但从长远和大局出发,中国经济增长的基本面并没有“伤筋动骨”。他认为,支撑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面因素没有变。第一,中国仍然处在重要战略机遇期没有变;第二,产业机构、消费结构升级,都市圈、城市群发展没有变;第三,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形成世界上最大内需市场没有变;第四,立足科技进步,推动创新发展和绿色发展没有变;第五,建设高标准市场经济体系,深化改革激发经济增长的活力和竞争力没有变;第六,坚持对外开放,推动经济全球化在曲折中前进没有变。

“尽管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国经济形成重大冲击,但改变不了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全国政协常委、经济委员会副主任杨伟民24日在全国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第二次全体会议上作大会发言时也认为,我国有庞大的市场空间、强大的改革动力、充足的政策工具、显著的制度优势。且我国财政金融体系总体上是健康的,无论是财政政策,还是货币政策,都有充足弹药。“中国经济的巨轮不会因疫情冲击而搁浅” 。

(二)全年有望实现3%左右的隐含增长目标

据中国银行5月25日发布的报告分析,不预设增速目标并不代表当前形势下经济增速不重要,稳定的经济增速仍是做好 2020年各项经济工作的重要支撑。且GDP增长目标已经融入到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和其他政策目标之中。从保就业、脱贫攻坚、赤字率和防范化解风险4个角度测算,今年我国经济增长的隐含目标在3%-3.5%区间内。 

对于这一“隐含目标”,目前多位专家预计是有望实现的。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刘元春指出,政府工作报告定位的财政和货币政策有几个特点:一是规模适度,二是风险可控,三是非常规操作,四是中期可持续。中国宏观经济论坛(CMF)曾提出今年的一揽子宏观政策方案的规模应该在5.5万到6.5万亿。政府工作报告里提出的一揽子方案中财政资金新增规模:一是通过减税降费减负2.5万亿;二是地方专项债新增长1.6万亿;三是财政赤字提升1万亿;四是特别国债发行1万亿,一共6.1万亿,与预期的5.5万-6.5万亿的区间基本吻合。根据前期的测算,这一揽子的财政刺激计划能够保证经济增长速度达到一定的水平。

国家统计局4月30日发布的数据显示,4月中国制造业和非制造业PMI指数都位于荣枯线之上。数据显示,我国经济活动进一步改善,预计二季度中国经济增速有望“浮出水面”,下半年经济增速将继续回升,全年经济增长2%-3%。

杨瑞龙也认为,今年第二季度经济在全面向好,实现GDP正增长是完全可能的。下半年如果疫情可控的话,GDP将实现更高的增长速度。所以,全年有可能实现3%左右的经济增长,即使这和原来设定的5.5%-6%的增长目标比有一定的差距,但也是全球表现比较好的经济体。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党委书记、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余淼杰认为,今年的经济增速最少可以达到3%。由于今年我国选择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灵活的货币政策这种“双松”的政策来刺激经济,同时实施更加开放的国际政策,所以今年的二、三、四季度经济保持适当增速没有问题,预计后三个季度平均增速可以达到6.5%。如果要设立一个区间,余淼杰认为,全年增速在3%-5.3%之间。四季度增速会比二、三季度高一些,因为四季度集中了西方很多重要的节日,美欧疫情严峻,即使下半年疫情缓解,开复工率还是会受到影响,它们从中国进口消费品只会有增无减。同时,如果各方面政策落实得好,那么实现5.3%的增速也不是不可能的。

此外,部分海外媒体也对中国经济今年的复苏之旅持乐观态度。俄新社莫斯科5月24日刊发题为《世界经济的中国火车头谨慎加速》的报道称,尽管遭遇时艰,眼下中国经济正在爆炸性复苏,不仅可以保持稳定,还有望在世界范围内创造纪录,这将是惊人的成就。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下半年经济的复苏程度还不需要结合我国当前的发展阶段来看。中信建投证券宏观经济与固定收益研究团队首席分析师黄文涛指出,由于制度优势和政策空间优势,中国有望率先走出经济和市场的低谷。不过,黄文涛也提醒,从国际经验来看,美国、日本、韩国、中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从高增长过渡到稳增长平均需要20年,中国经济减速已有10年,未来10年-15年,中国经济仍处于减速进程中。未来中国经济社会面临最大的风险,内部是失业和出口问题,外部是国际经济、政治、贸易、产业链和舆论环境恶化的问题。鉴于全球疫情的蔓延,二季度GDP增速为3%-4%。年内内需的修复节奏是“轮动回升”而非“共振回升”。基建投资和直接受益于宽信用货币的房地产投资或较早迎来改善,居民消费受制于失业压力和收入增长减速、制造业投资受制于盈利预期的不确定性,可能会成为疫情消退后经济爬坡进程中的滞后变量,全年3%左右的经济增速有可能实现,但是不容易达到。

宏观政策力度加码 疫后中国经济有望持续复苏.pdf

宏观政策力度加码 疫后中国经济有望持续复苏.pdf

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服务民族企业,助力中国品牌

新华社品族品牌工程

[责任编辑:王中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