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占先机建设智慧京津冀

      日前,雄安新区相关负责人在接受采访中表示,包含基础设施与感知体系建设、智能化应用等在内的雄安智能城市标准体系框架第一批8项成果已发布,部分标准已具备实施条件。可以说,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大背景下,雄安的“智慧”探索具有典型意义。

智慧城市是随着信息技术发展而来的新概念。“智”更多是以技术为骨架营建城市,“慧”则是实现万物互联互通,促进城市更新升级,精准满足百姓需求。目前,全国不少城市均已明确或正式提出建设智慧城市。雄安作为新区,在规划建设之初就将智能系统植入城市“四梁八柱”,既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也极大拓宽了未来发展的想象空间。比如,根据相关建设导则,未来新区城市道路的红绿灯会“应势而变”,如果周围无人就自动放行,以减少车辆等候时间;道路上的智能设备将对公共设施实时“扫描”,一旦发现井盖破损等问题就会迅速“报警”,确保安全无虞……种种颠覆想象的“黑科技”,再一次让我们看到智慧城市蕴藏的无限可能。

在科技史上,场景和技术犹如两个轮子,相互激发、彼此成就。建设智慧城市,无疑为新技术提供了极为丰富的落地场景。而且,当5G通信成为基础设施,智慧城市的建设更为治理精细升级、区域协同迈向纵深赋予新动能。就拿京津冀来说,三地完全可以借助“智慧大脑”工程,为一体化提供新思路、寻求更优解。环境治理方面,实时监测并共享大气质量、水质状况、土壤状况等数据,协作处置就更高效;健康医疗方面,在三地移动服务平台上,个人电子病历、健康档案等一应俱全,河北居民可与北京、天津的大夫通畅交流,看病就医更便捷;司法协作方面,统一司法标准、强化执法联动,社会法治秩序维护更到位……当更多领域的“信息孤岛”被打破,各种资源便能在三地间实现高效调配,“同城效应”势必显著提升。

当然,充分挖掘智慧城市蕴含的协同潜能,还需要三地携手而行。相较于终端设备的智能化,对“数据富矿”计算处理、分析研判、反哺实践,更是智慧城市着力方向。时下,三地在硬件平台搭建方面已经初具规模,华为云计算中心、阿里大数据中心等纷纷落户京畿大地,京津冀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建设顺利推进。在接下来的进程中,相关部门如何因时因地给予政策支持,带动更多行业与企业开放数据、利用数据、共享数据?当统一的数据资源服务平台逐步建立开放,又该如何统筹好风险防控工作为其保驾护航?都是三地必须回答的发展课题,也关乎智慧城市能否行稳致远。

风已起、潮已动,建设智慧京津冀,未来大可期。拿出更加进取的姿态,不断落实落细政策举措,我们就能占据发展制高点,创造一个更光明的未来。

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服务民族企业,助力中国品牌

新华社品族品牌工程

[责任编辑:刘淑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