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大数据应用为智慧城市转型赋能

新华财经天津6月5日电(记者王宁 李亭)以5G网络、大数据中心等为代表的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大幕正在拉开,各地纷纷将新基建项目提上日程。记者近日采访获悉,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正在依托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成果,将大数据应用向数字政务和产业发展推广,取得较大进展。业内人士建议,应进一步完善大数据基础设施和使用标准,为智慧城市转型升级赋能。

疫情防控凸显大数据应用价值

位于天津开发区的智慧城市运营管理中心大屏幕上,各种数据、图表、图像清晰展示,复工企业和职工数量、社区电子出入证注册数、酒店公寓入住人数等信息一目了然。这是天津泰达疫情防控进展的实时呈现,也是智慧城市建设成果的集中体现。

负责该中心运营的天津泰达智慧城市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陈松说,经过多年的信息化积累,天津开发区智慧城市建设走在了全国前列,形成“1+4+N”(一个城市大脑中心IOC、4大服务平台、N个创新应用)的整体布局,不仅在政府公共事务管理和便民惠企服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也在此次疫情防控中“大显身手”。

“正如物理城市建设需要先修道路、管网,智慧城市建设的关键也在于云、网、大数据平台等基础设施的建设。”陈松说,有了这些完备的基础设施投入,疫情来临时,原本用于安监、市容管理和政务服务的网格化平台“摇身一变”成了疫情防控的核心平台。

基于智慧城市系统,天津开发区开发了多个微信小程序,用于区内企业员工和社区居民的身份信息验证。工作人员向记者展示了用于社区居民的“泰平”小程序,居民只需填报姓名和身份证号,并通过人脸核实完成注册,便可点击生成个人二维码。企业小程序则分为管理者和员工等多个端口,方便统计管理。

截至5月底,天津开发区共摸排经营主体近1.6万家,职工总数约41万人,其中已复工企业1.45万家,复工企业在岗人数超33万人,外地返津总数约12万人;泰达街社区共注册电子出入证8万多人,其中外地返津2万多人;天津开发区公寓实际入住人数6万余人。

“大量数据信息是疫情防控中大数据平台为政府积累的一笔宝贵数字资产,为实现城市精细化管理提供了依据。”陈松表示,大数据管理已经形成常态化,将全面应用于政务、民生、产业、城市建设等各个领域。

数字理念推动政务与产业服务转型

疫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对数字政府理念带来了巨大冲击。记者采访了解到,在天津开发区,部分政务信息化系统正在被大数据服务所取代,数字政府有望发生革命性改变。

近期有两个政府大数据项目,令陈松感受深刻。“一个是‘大数据国企风控预警能力体’,另一个是‘南港工业区大数据智能体’。二者均是政府部门主动提出利用大数据平台开展服务,用于替代过去的信息化系统。”陈松说,这有可能是未来数字政府的转型方向。

——成本更低。以“大数据国企风控预警能力体”为例,记者了解到,为推进国企混改,天津开发区审计局拟对250余家企业进行审计,原计划购买一个专业审计软件,但功能不理想。在了解到天津开发区大数据平台后,决定购买大数据服务,不仅审计、风控、决策等各项功能一应俱全,还大大节省了政府开支。

——效率更高。“过去政府部门对软件公司提出一项需求,从软件开发、测试到应用往往需要2个月以上的时间,而现在可以根据需求第一时间抓取数据,再找数据工程师进行建模分析,便可实现目的。而且,相比过去的信息化系统,大数据平台更加开放、透明。”陈松说,在南港工业区,每天有大量的车辆、人员和化工产品流动,安全生产至关重要。通过大数据改造升级,工业区内将实现人车货数据、点位传感数据、视频数据等重要信息全面可监控、可呈现。

——扎根本地。据了解,过去各个政府部门每年投入大笔资金购买信息化软件,产值和税收均流向了外地。如今,数字政府建设正在从注重产品转为注重服务。利用大数据平台,政府无须购买外地软件,转而在当地寻找服务,不仅节省了成本,同时有助于解决就业和推动产业聚集。

大数据应用推广仍有三大难题待解

据了解,以天津泰达智慧城市科技有限公司为建设主体申报的“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新型智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已获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准,总投资12.59亿元,今年计划投资2.4亿元。

“最近,有多个大型企业主动上门,有意向参与天津开发区新基建投资,进行大数据运营管理。例如水电气热传感器、智慧停车场、工业物联网平台等建设内容,拥有可持续运营机遇。”陈松说。

不过,专家指出,大数据产业快速发展是疫情“危中有机”的重要体现,但在数据推广应用过程中仍需破解若干难题。

一是大数据基础设施待提升。南开大学滨海开发研究院副院长薄文广表示,当前,大数据应用场景和机遇逐渐显现,但是各地大数据基础设施参差不齐。以天津为例,滨海新区几大功能区的城市基础设施相对领先,但多数行政区较为落后,无法形成整体协同效应,对社会资本的吸引力有待增强。

二是数据标准化问题待解决。目前多数政府部门的数据类型不统一,给数据抓取和分析带来一定难度,这也是政务大数据无法打通的原因之一。陈松说,“大数据国企风控预警能力体”之所以有望短时间内投用,在于企业财务数据相对规范,容易建立数据模型,但很多跨部门的数据类型不统一,使用前需要进行大量的数据处理工作,制约了智慧城市建设中大数据作用的发挥。

三是数据使用权限及安全待明确。天津财经大学人文学院院长丛屹认为,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共建智慧城市,需要明确数据运营权限问题。此前各地已经进行了相关探索,但仍需国家从立法层面界定,明确开放范围,并对数据的使用方法进行规范。在确保安全之前,建议分段、碎片化谨慎开放,避免造成不可逆转的信息安全风险。

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服务民族企业,助力中国品牌

新华社品族品牌工程

[责任编辑:郭亚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