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洋房里的“网红民宿”如何管?

新华财经上海6月8日电(记者杨有宗)“很多年轻人来上海,不喜欢住酒店,就喜欢住民宿,但由此也带来很多居民投诉,最多的就是夜间扰民。”近期在上海市徐汇区天平街道举行的一场由上海人民广播电台发起的社区治理大讨论上,社工陆倩提出这样一个问题。

近年来,在乡村民宿走红的同时,城市民宿也逐渐受到游客欢迎。位于上海市衡复风貌保护区的天平街道,面积2.69平方公里,梧桐树下藏着许多精致的老洋房,民宿文化也在这儿生根发芽。近期,电视剧《安家》再次带火了上海的老洋房,许多游客慕名而来,只为感受风貌区里的“烟火气”。

讨论中,民宿爱好者韩羿洁说,相比商务酒店,民宿更有特色,更可以感受一座城市的文化底蕴。“和住酒店相比,因为个人信息在民宿平台已有登记,可以省去很多办理入住和退房的手续。”

从携程、爱彼迎、途家三大平台得到的数据看,上海市在携程纳入民宿业务板块进行营销的有1.9万家,爱彼迎民宿数量基本保持着73%的年增长率,途家在线短租民宿房源已超过4万家。

民宿平台小猪短租数据显示,年轻人是租住民宿的主力军,四成房客为“95后”。其中“安全”和“真实性”是他们反映最集中的问题。

不过,也有一些“网红民宿”成了附近居民的“吐槽焦点”,野蛮改造、噪音扰民、消防、卫生等问题接踵而来。老洋房的改造往往需要大刀阔斧地整修,有的房屋经营者还会擅自改变建筑结构,造成一定安全隐患。

天平街道平安办主任陈立明举例称,在上海永康路附近,有一处面积较小的亭子间被改造为民宿,租户进出和其他居民相互影响,附近居民意见很大。天平街道平安办工作人员童裴庆说,民宿人员流动性比较大,生活垃圾和人员进出不规律,会造成与周边邻居的矛盾。

尽管此前上海出台了《关于促进本市乡村民宿发展的指导意见》,但都市民宿和乡村民宿的性质不同。如何解决这一问题?上海市政协常委、上海社科院思想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马驰说:“我一直在思考关于都市民宿准入条件问题,不是有一间房就可以开展民宿,必须要有一定门槛。”

民宿作为“共享经济”“共享空间”商业模式出现,和传统的面对面租赁情况不同。一方面政府监管要跟上,另一方面互联网平台企业也应自律,对平台上相关日租、短租信息担负起审核责任。

民宿平台途家相关负责人朱建刚说,以他所在的平台为例,已经试点有一套门锁系统,可直接利用猫眼上的摄像头,通过人脸识别技术实现身份认证,加强管理。天平街道党工委副书记张华说,街道开发了一款小程序应用,通过人声核验等技术,实现人员身份信息的比对,加强民宿租户的人员管理。

张华说,总结天平街道在民宿管理方面的经验,主要体现在:一是坚持源头治理。携手多家主流互联网平台企业,加强重点区域民宿管理,要求在疫情结束重新出租前到街道综治中心登记备案,凭备案回执向互联网平台申请网上出租。同时通过与国有企业签约等方式,引导符合标准的短租房转为长租。

二是坚持分类治理。街道平安办牵头,会同城管、派出所、居民区等,每天开展巡查排摸,掌握工作底数。对违规租赁、严重扰民、破坏房屋结构、擅自违章搭建等行为,开展联合执法和集中整治。

三是坚持长效治理。将医院周边等重点区域短租房信息下发到各居委会,及时上门核查;对屡教不改、情节严重的,由公安部门依法处置。将民宿全周期管理与街道网格化平台、公安平台对接,探索线上线下双重监管的数据场景应用,逐步形成动态管理机制,做到“新增的及时发现、违规的及时整治、转租的及时核销”。

上海市人大代表许丽萍建议:依托互联网平台系统和基层自治,实施精细化管理。同时制定本市城区民宿管理的相关文件,明确定义、适用范围;进一步明晰政府相关部门的管理边界与协同机制,明晰管理责任主体。

2个多小时的讨论中,大家各抒己见,为实现疫情后都市民宿更好治理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现场讨论主持人、上海人民广播电台首席主持人秦畅说,和疫情发生前相比,社区格局、人与人的关系都发生很多变化,面对新形势下防控常态化工作,社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都需要进一步提升。通过这样一场大讨论,我们把疫情中有一定突破性、创造性的经验梳理提炼,为形成未来社区治理的新方法、新机制助力。(完)

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服务民族企业,助力中国品牌

新华社品族品牌工程

[责任编辑:王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