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财经研报】短期通缩风险较大,长期或将提防通胀

新华财经北京6月19日电 (经济分析师朱嘉林 鲁光远)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范围内蔓延,自2月份开始,各国相继采取“封城”措施限制人员流动,使得人流、物流陷入阶段性停滞的状态,对工业生产和居民消费产生直接影响。与此同时,各国纷纷采取大规模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对冲疫情对经济的冲击。在全球货币宽松之际,近期市场对于通胀风险的担忧越来越多。我们认为,短期内多数国家经济面尚未企稳,需求低迷,通胀的压力并不明显。长期来看,由于全球货币宽松力度空前,金融监管放松,产业链面临回流本土的问题,叠加原油的需求正逐渐恢复,全球通胀风险或将加剧。

一、全球主要经济体短期面临通缩风险

与以往的经济衰退不同,本次经济危机的诱因源于新冠肺炎疫情,由于其高传染性的特点使得企业部门被迫停工停产。与此同时,为了保持社交距离,人们减少了外出就餐、购物、旅游等休闲活动,居民消费需求骤降。从各国主要物价指数来看,中国5月CPI同比上涨2.4%,环比下降0.8%,非食品项初步止跌,需求有所恢复。欧美国家修复较慢,美国4月核心CPI录得金融危机以来单月最大跌幅,5月有所收窄但不及预期;欧元区5月通胀率降至近四年最低水平。值得注意的是,近期美国等国家和地区疫情出现反复,对于可能重来的疫情防控措施升级,居民的消费心态或将变得更加谨慎。因此,短期内全球主要经济体面临的问题是通缩风险,而非通胀。

1.中国疫情可控,需求逐步回暖

自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中国各行业均受到冲击。在各地全力抗疫,付出巨大代价后,控制住了国内疫情,企业陆续开始复工复产,生产端已经恢复到往年同期水平,需求正逐步跟进。5月CPI同比上涨2.4%,环比下降0.8 %,非食品项初步止跌,除居住和医疗保健外,其余非食品项跌幅较上月均有所收窄。其中,衣着和其他用品服务项增速已经回正,指向居民消费水平正在回暖。5月PPI跌幅虽进一步走阔,但6月以来大宗商品价格出现回升,国际油价,以及国内煤价、钢价均出现上涨。往后看,海外疫情高峰或已经过去,随着欧美国家重启经济,工业品价格有望回升。

2.美国疫情再度反复,美联储预计2020年PCE为0.8%

疫情对于美国的冲击是前所未有的,失业严重程度仅次于1929年大萧条时期。近期随着各州复产复工的推进,整体失业情况好于预期,但永久性失业人数不断上升。据美国劳工局数据,修正后的5月美国真实失业率为16.4%,前值14.7%,预期19.8%。指向“封锁”措施解除后,劳动者已开始返岗复工。但永久性失业上升38万人,说明部分企业可能无法度过此次危机。由于美国急于推进复产复工和反种族歧视的示威群聚活动,美国新增确诊病例数量在近期出现反弹。据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发布的疫情数据显示,截至北京时间6月18日6时30分,过去24个小时内美国新增确诊病例数量超过2.8万例,反弹趋势明显。如果美国无法保证一定的“社交隔离”,疫情的反复或将持续。为了纾解疫情对经济的冲击,美联储和财政部门虽然推出史无前例的救市计划,但美国4月核心CPI录得金融危机以来单月最大跌幅,5月有所收窄但不及预期。美联储预计2020年至2022年PCE(个人消费支出物价指数)分别为0.8%,1.6%和1.7%,2020年将处于较低通胀水平中。

1.PNG

二、全球货币宽松力度空前,长期或将催生通胀

短期内,通胀水平受到疫情反复、经济尚未企稳、消费者需求低迷等因素影响可能维持在一个紧张的状态。但长期而言,虽然货币扩张本身不足以引发通货膨胀,但在全球货币宽松力度空前,金融监管放松,产业链或面临回迁本土的大环境下,叠加原油的需求正逐渐恢复,全球通胀风险或将加剧。

1.“印钞”应对危机,放水幅度远超次贷危机时期

为了应对新冠肺炎疫情下全球经济低迷,各国央行正在进行前所未有的印钞行动,为债务扩张提供资金。自2月末以来,美联储资产规模迅速膨胀,截至6月10日增加了2.93万亿美元,增幅近70%。欧洲央行和日本央行的资产规模在近三个半月内增加0.94万亿欧元和60.09万亿日元,增幅分别为19.8%和10.27%。在资产负债表迅速扩张之际,与之对应的是货币总量的急剧膨胀。据美联储4月货币存量数据显示,美国4月M2较去年同期增长18.5 %,增速达到1981年以来的最高峰。传奇对冲基金经理Paul Tudor Jones指出,2020年美国的M2年增长率很可能会攀升到20%到40%之间。而为了稳定经济增长,我国实施了强有力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相比于欧美等国尚且留有余地。但从5月金融数据来看,M2同比增长11.1%,增速与上月持平,比上年同期高2.6个百分点。

2.PNG

2.金融监管放松,货币乘数大幅下降的可能性不大

虽然全球放水幅度远超次贷危机,但货币扩张本身并不足以导致通胀。2008年金融危机后,美联储的大规模放水并未引发通胀,日本央行常年货币宽松也没有推高通胀。因而,货币扩张的环境也十分重要。2008年金融危机引发了银行对流动性偏好的转变和强有力监管。即使美联储向市场注入流动性,但由于贷款给企业的风险加大,银行流动性偏好下降,实际借出的资金只有一小部分。与此同时,银行面临更加严格的监管,2010年通过的《多德—弗兰克法案》,为防止金融危机重演,对银行实行了更为严格的资本充足率规定,以此提高资本质量。数据显示,美国货币乘数自2008年4月出现断崖式下跌,最低降至2014年8月的2.8。新冠肺炎疫情下的经济环境和2008年有所不同。首先,美联储政策直接对准企业部分,通过PPPLF、MLF、MSLP等工具为中小企业提供2.3万亿美元信贷,缓解企业现金流问题,从而降低居民部门的资金压力。其次,特朗普上任之后,极力推行放松金融监管,从2018年《多德-弗兰克法案》的修订,减轻对中小银行的监管,到2019年10月美联储批准的银行监管新规则,放松对美国国内和外国银行资本、流动性要求,大幅削减银行的合规负担,特朗普政府的金融“去监管”正在进行中。因而,在监管放松的大环境下,货币乘数大幅下降的可能性并不高。

3.产业链或回流本土可能催生通胀预期

1980年以来,第三次全球经济化浪潮使得区域间经济关联度日益紧密,生产要素突破国界限制在全球范围内流动,世界经济成为紧密联系的整体。经济全球化加剧市场竞争,产业链深度融合使得人们可以享受最低廉的产品。然而,本次疫情加重了部分国家对全球化的质疑,突发的公共安全卫生事件暴露了国内供应链的脆弱性和安全问题,显示出对中国的过度依赖。美国、日本、欧盟等国家和地区呼吁将产业链撤回本土。在日本政府108万亿日元的经济刺激计划中,有2200亿日元用于帮助日本企业将生产线从中国撤回日本本土。美国虽没有实质性政策,但特朗普政府下的“去中国化”言论层出不穷,2020年3月31日,特朗普在白宫新冠疫情资讯会上就表示,要把美国建设成为一个全面独立的、繁荣的国家:能源独立,制造业独立,经济独立,国界主权独立。白宫国家经济委员会主任库德洛随后也表示,可以通过回流支出费用化的形式,鼓励美国企业回归本土。如果产业链回流本土成为趋势,生产端的产品成本势必上升,即使企业牺牲部分利润,消费品终端价格难免有所上涨,进而推高通胀风险。据国际清算银行估计,在疫情发生前,若非产业链提高了全球生产效率,全球通胀水平将高出近1个百分点。


短期通缩风险较大 长期或将提防通胀.pdf

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服务民族企业,助力中国品牌

新华社品族品牌工程

[责任编辑:张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