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江北新区:紧抓“双区”叠加新机遇 五周年高质量发展谱新篇

南京江北新区(以下简称“江北新区”),2015年6月27日由国务院批复设立,位于“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建设的战略交汇点,是全国第13个,也是江苏省首个国家级新区,肩负着打造“三区一平台”的重要使命。新机遇赋予新挑战,新作为呼唤新动能,2019年8月30日,中国(江苏)自由贸易试验区南京片区揭牌,江北新区再次扛起国家赋予的重任,开启了“双区”叠加的发展新征程。5年来,从设立之初的“4+2”现代产业体系到高质量建设“两城一中心”新产业方向,江北新区聚力创新发展,不断擘画发展蓝图,演绎南京新主城之美。

立足南京特色 优势叠加跑出经济发展新速度

自2015年6月获批以来,江北新区直管区地区生产总值从2015年的1465.8亿元跃升至2019年的2780亿元,增速连续9个季度高于全市5个百分点,增速居全省全市之首。江北新区累计脱贫低收入人口达到1220户、2271人,至2018年底农村低收入人口100%脱贫,在全市率先提前完成脱贫任务。2015年7月1日—2020年3月31日,新增注册企业40042家(不含注销企业)。2019年,新增总部企业11家,占全市1/5。今年一季度,在南京市“云签约”、江北新区线上线下签约仪式两场活动中,江北新区共签订22个协议,均为亿元以上重大项目,投资总额303.3亿元。

自2019年8月中国(江苏)自由贸易试验区南京片区(以下简称南京片区)获批设立以来,坚持以制度创新为核心,按照“没有特色就没有优势”的工作要求,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累计落户企业6504家,日均落户企业超30家。紧扣“两城一中心”产业发展定位和“两区一平台”定位要求,把建设国际重要创新策源地作为南京片区的首要任务,并在创新驱动、知识产权保护、招才引智等方面形成独具南京特色、彰显南京禀赋的“个性化”任务。

招商引资不断突破、重大项目接连落地的背后,是江北新区不断解放思想、寻求突破,营商环境软实力与核心竞争力的不断优化提升。江北新区以打造“管理效率最高、服务水平最优、运营成本最低”的国家级新区为目标,坚持创新突破,不断优化营商环境服务。

产业创新 新区催生经济发展新动能

5年来,依托行业龙头企业,江北新区围绕“芯片之城”建设,打造“芯”环境、汇聚“芯”人才、凝聚“芯”动力。目前已集聚360多家集成电路产业链企业(全域概念),涵盖芯片设计、晶圆制造、封装测试、终端制造等产业全部环节,并形成了一套成熟的集成电路产业服务体系。国家级集成电路设计服务产业创新中心也在积极申报中。以此为契机,江北新区瞄准“全球智能设计中心”,将在芯片设计等高端领域持续发力,加快打造集成电路千亿级产业集群,推动集成电路产业迈向更高层次。

江北新区以国家健康医疗大数据中心建设为契机,生物医药谷、江北新区国际健康城为平台依托,积极打造长三角精准医学“三中心一高地”,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基因细胞城、生物医药创新资源汇集平台与生命健康创新名城先导区。5年来,江北新区一方面着手培养园区企业,推进建设和发展新型研发机构,促进医教研一体化融合发展;另一方面全面深化拓展与本地知名医学教育与研究机构的合作,围绕前沿热点和重大技术公关领域开展研究,推动落实新型研发机构建设,完善从研发向产业延伸的供应链,生命健康产业链从180余家企业增长到900多家,涵盖医药研发、生物制药、诊断试剂、基因检测、医疗器械、医药销售、健康服务等上下游环节。

江北新区结合自身的产业布局,摸索着适合自己的“新金融中心”建设路径,加快建设扬子江新金融集聚区,大力发展资产管理、基金保险、股权投资、绿色金融等新金融业态,着力推动创新、金融、产业深度融合,实现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相互支撑、相互促进,打造具有强大资本吸纳能力、产融结合能力和创新转化能力的一流新金融中心。目前,江北新区已集聚各类金融企业500余家,2019年新增基金企业72家、基金管理企业33家,新增基金管理规模达1082亿元。

今年3月8日,江北新区2020年一季度重大项目集中开工仪式举行。项目涵盖5G智能装备基地、TJ科技、龙华智谷、能源科技国际研创基地、人工智能等11个新基建领域关联项目。今年,江北新区计划实施各类重大项目254个,总投资预期3916.4亿元,年度计划投资预期826.5亿元。江北新区正加快打造的“两城一中心”和前瞻布局的“新基建”产业集群,将成为南京未来产业发展至关重要的增长极。

坚持生态先行 聚焦绿色高质量发展

江北新区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的基本原则,深入贯彻长江经济带建设“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要求,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把保护和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重要位置,让良好的生态环境成为核心竞争力。严格治理各类污染,率先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和生活方式,构建蓝绿交织、清新明亮、水城共融的生态城市。

从2018年起,江北新区对新材料科技园102家化工企业的364个排气筒和生物医药谷43家医药企业的117个排气筒的排放情况进行系统摸排分析及采样监测,建立气态污染物特征因子库,为提高大气污染防治精细化管理水平、实施精准治气打下坚实基础。结合长江大保护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以及国家两部委黑臭水体整治巡查契机,连续实施消灭黑臭水体、入江支流整治及农村污水治理3大治水歼灭战,按照“查、测、溯、治”4个步骤,对长江入河排污口进行全面勘查整治,分类推进规范整治。启动重点水环境治理工程,从治标与治本相结合层面形成了河道排口治理、雨污分流工况追溯、管网智慧化监测等技术路径,提升了治水的科学性、系统性、精准性、高效性,全面实现水环境质量提升。

健全生态监管监测体系,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8座大气站,并设立14个降尘监测点位,完善环境空气监测网络。开发智慧水务系统,实现电子管控。水源地监管人员、第三方管养单位、水源地管护专职机构及市民均可及时在线上掌握水源地情况,强化“互联网+水源地”管理模式。

建设宜居宜业新主城 创建城市管理新样板

江北新区始终贯彻“多规合一”要求,在全省率先启动“多规合一”改革试点。集成先进理念,借鉴国内外先进规划经验,在江北新区中心区内创新地集成运用地下空间、海绵城市、小街区密路网、绿色能源等理念,推进职住平衡、产城融合规划实施,引领江北新区更科学、更集约、更高效地发展。

江北新区着力提升城市品质和人居环境质量,建设宜居宜业新主城。2018年3月,启动江北大道“C”字形环境综合整治项目,历时2年多,江北大道沿线环境面貌全面提升,区域人居环境全面改善,呈现“四季有景、三季开花”的景观效果,将原本的快速公路转变为江北新区重要的城市发展轴以及重要的市政门户道路,助力新型城镇化示范区的建设。深入推进农村环境提升,对公共空间内的杂草、陈年垃圾、乱堆乱放进行了多轮清理整治,疏浚河道、改造公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

江北新区着力构建现代综合交通体系,助力区域协同发展。综合运输方式齐全,已初步形成“一环七射”的高速公路网布局,长江五桥、建宁西路等5条过江通道建设有序推进,拥江发展战略稳步落实,桥北微循环工程全面完工,一批“断头路”顺利打通,路网密度稳步提升至0.85公里/平方公里。2019年实施“四好农路”71条,共224.7公里,新建智能化公交站台390余座,构建起互联互通、内联外畅的交通体系。

展望未来,江北新区将继续紧抓“双区”叠加的新机遇,围绕新起点寻找新突破,迈入新阶段开创新局面,建成全省乃至全国“现代产业新高地、智慧人文新都市、绿色发展新示范、民生幸福新标杆、开放合作新门户”,扎实当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创新发展的先行者。

数据来源:南京江北新区管理委员会

《人民日报》(2020年06月24日 08 版)

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服务民族企业,助力中国品牌

新华社品族品牌工程

[责任编辑:卫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