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财经研报】金融支持实体“精准”直达 供应链金融有望站上“新风口”

新华财经北京6月28日电(经济分析师 刘竹波)新冠疫情发生后,维护供应链完整性、促进大中小企业协同复工复产成为业内关注的焦点,核心企业也愈发意识到维护上下游等中小企业经营性现金流供应的重要性,供应链金融有望加速发展,站上新的风口。

一、维护供应链稳定   供应链金融“精准滴灌”实体经济

一场冠状病毒大流行让供应链完整性和大中小企业协同能力受到史无前例的关注,我国出台多项政策加强产业链协同复工复产。各主要经济体也积极抢抓全球产业链重构机遇,资本加速相关领域布局。

为有效应对疫情对中小企业及供应链产生的冲击,落实”六保”、“六稳”各项工作要求,我国鼓励创新直达中小企业的融资方式。传统货币政策工具具有滞后性、间接性等特征,加之银行等金融机构具有顺周期性的经营特点,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情况下,对实体经济的精准滴灌十分必要。“创新直达实体经济的货币政策工具”这一新的表述也被写入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体现出我国通过改革手段提升货币政策传导有效性,加大对实体经济扶持力度的决心。此外,我国金融监管层也频繁发声,大力支持发展供应链金融。

实体经济中一个完整的供应链,包括供应商、生产商、分销商、零售商等,既有核心的大企业,也有无数分布在上下游的中小企业。供应链上企业物流和资金流之间的时差错位产生了各种债权和物权关系。资金是供应链的“润滑剂”,利用这种因为货物和资金交割时差所产生的供应链上的债权、存货等资产进行融资的方式就是供应链金融。

图表1.jpg

核心企业与下游中小企业间议价能力越是悬殊,中小企业弱势地位就越明显,生产运营中运营资金被挤占、回款滞后、资金融通等问题就愈发急迫。尤其是受到疫情冲击、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情况下,大量应收账款和存货对中小企业现金流产生影响,进一步加剧了供应链稳定的风险。

供应链金融成为维护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支持产业链协同复工复产的重要手段。根据银保监会数据,一季度末,银行业通过应收账款、订单、仓单质押等方式,对21.8万户产业链核心企业提供日常资金周转支持,余额21.4万亿元;对29.7万户产业链上游企业提供融资支持,余额5.8万亿元;对35.3万户产业链下游企业提供融资支持,余额9.3万亿元,助力保障产业链资金畅通。

除传统的应收账款、仓单质押等融资方式外,我国围绕供应链生态的金融创新实践频出。6月,银行间市场又迎来新的投资品种,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发布公告称,在人民银行的指导下,依托广大市场成员,积极研究推出资产支持类融资直达创新产品——资产支持商业票据(Asset-Backed Commercial Paper,ABCP),并推动试点项目落地。ABCP是指发起机构把自身拥有的、能够产生稳定现金流的应收账款、票据等资产按照“破产隔离、真实出售”的原则出售给特定目的载体(SPV),并由特定目的载体以资产为支持进行滚动发行的短期证券化类货币市场工具,具有期限短、流动性高、安全性强等特点,为企业提供了兼具流动性和资产负债管理的新型工具。当月,首批5单试点项目落地,合计发行规模为33.24亿元,支持和服务供应链上游约270家小微企业,帮助其实现融资14.11亿元,畅通实体经济融资“最后一公里”。

二、我国供应链金融市场规模大、市场主体不断扩展

我国供应链金融市场规模大,增长趋势明显。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9年末,我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应收票据及应收账款17.40万亿元,比上年末增长4.5%;产成品存货43283.8亿元,增长2.0%,且应收账款和存货总量呈逐年增长趋势。《清华大学区块链与供应链金融报告2019版》数据显示,2017年,中国的供应链金融市场规模达到14.42万亿元,到2020年,这个数字预计将增至27.01万亿。

图表2.jpg

在金融开放领域改革不断加深背景之下,依托我国自贸区优惠政策,我国加速引进、培植一批跨境供应链金融服务企业,围绕进出口相关产业链条,开展外贸应收账款融资及相关业务创新。中国银保监会、商务部、国家外汇管理局发布的《关于完善外贸金融服务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鼓励银行在有效把控供应链信息流、物流、资金流和完善交易结构的基础上,围绕核心企业开展面向上下游的境内外供应链金融服务。当前,由于海外疫情对中国外贸出口等行业造成沉重打击,我国积极鼓励通过供应链金融手段支持出口产品转内销。6月22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支持出口产品转内销的实施意见》,意见明确提出加强供应链金融服务,结合实际开展内销保险项下的保单融资业务,加大流动性资金贷款等经营周转类信贷支持,积极开展应收账款、存货、机器设备、仓单、订单等质押融资。我国供应链金融市场规模有望进一步扩大,相关产品进入加速落地期,有效驰援外贸行业。

随着线上化、平台化、智能化等发展趋势的演进,参与主体也从商业银行拓展至核心企业、电商平台、科技平台公司、仓储物流公司等等。据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供应链战略管理研究中心和万联供应链金融研究院联合调研显示,供应链金融的发展催生出多种不同类型的参与主体,其中供应链管理企业、B2B 平台和外贸综合服务平台凭借其整合和连接能力异军突起,占比达到51.66%;银行、保理、基金、担保、小贷、信托等持牌经营的金融机构作为流动性提供者,扮演着直接提供金融资源的主体角色,占比25.12%;大数据+AI类、区块链类、物联网类服务商借助于金融科技的优势,为供应链金融生态的拓展和增值提供赋能,占比为9.6%。

不同的供应链金融主体对应不同的业务模式。其中,最常见的是以核心企业为主导,核心企业自身对产业链上下游具有较强的控制力度,金融机构围绕核心企业对上下游进行综合授信和资金支持,汽车、重工机械等重资产行业往往采用这一业务模式。供应链金融服务平台模式是通过对供应链信息流的整合,为企业提供结汇、物流、退税、资金融通等业务。在这一模式下,部分物流、贸易企业凭借其业务整合能力扮演多种角色。电商平台作为供应链金融主体成为一个新的趋势,金融机构依据中小微企业的在电商平台的采购信息、资金流信息等综合分析,提供资金支持,这一模式淡化了核心企业和货物质押等作用,更多依赖平台监督实现资金的自偿性和业务闭环,确保交易背景真实性和资金流确定性。

三、破解融资难题   需加速构建科技+产业+金融生态圈

在供应链金融业务实际运行中,供应链条上中小企业融资渠道受限,融资难成本高问题突出;核心企业供应商链条管理难度加大,账期压力大;金融机构作为资金提供方难以证实交易数据和贸易背景真实性,风控成本高等痛点持续。同时,由于商业环境和金融科技应用等方面还不够成熟,供应链金融服务商需要在服务范围和风险把控方面持续平衡,根据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供应链战略管理研究中心和万联供应链金融研究院发布的《2019年中国供应链金融调研报告》从市场各主体的客户数量分布情况看,2019年被调研企业中,客户数量在100家以内的占比42%,100-500家的分布数量占23%,表明有超过65% 的供应链金融企业服务的客户范围相对有限。

调研结果显示,目前大多数业务目前仍高度依赖核心企业的信用传递和动产监控,而非企业自身信息不对称的降低或事件本身透明度的提升。因此,需加速构建科技+产业+金融生态圈,降低供应链条信息不对称壁垒,多重机制保障贸易背景真实性,有效降低业务风险。

科技+是指充分运用大数据、区块链、物联网、人工智能等金融科技手段,搭建服务平台,将金融服务嵌入供应链管理的各个环节,同步获取上下游企业的交易信息,解决线下供应链存在的贸易背景难以核实、服务成本高等问题。当前,区块链技术成为与供应链场景结合的最佳技术手段,区块链具有可溯源、共识和去中心化等特征,可以有效解决交易信息真实性甄别等风控难题。同时,区块链上发行的数字票据可以提高票据的流转效率和灵活性,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支持。

产业+是指通过在某一行业建立起的产业数据信息图谱,利用供应链体系帮助信用层级较低的中小企业获得资金。以小米金融为例,依托与国内智能硬件的制造企业的合作关系,搭建产业金融平台,打造产业信息数据库,基于小米集团全产业链条上下游之间真实交易开展供应链金融服务。

与此同时,构建科技+产业+金融生态圈,需要提升各类公共数据整合运用能力。以浙江省为例,疫情期间创新推出的在线供应链金融产品“云电贷”就是将银行与电力公司数据直接交互,无需核心企业的信用(担保),而是以电网供应链自身的数据信息,实现小微企业贷款全流程线上办理。

四、区域产业协同加速  金融资源整合破局

当前,随着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供应链金融与产业各个环节深度整合,金融领域打破条块分割,加速资源整合成为大势所趋。早在2018,商务部等八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开展供应链创新与应用试点的通知》,明确支持发展供应链金融,创新一批适合我国国情的供应链技术和模式,构建一批整合能力强、协同效率高的供应链平台,培育一批行业带动能力强的供应链领先企业,形成一批供应链体系完整、国际竞争力强的产业集群,以供应链金融协同促进区域产业协同步伐加快。

以长江经济带为例,长江经济带制造业链条较为完整,城市群之间、城市群各圈层经济带之间、城市与城市之间产业协同效应明显。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内部,依托沪杭横轴布局的高端通讯产品制造、汽车研发和关键零部件制造等主导产业优势明显;武汉都市圈以武汉为中心,周边环绕着孝感、黄冈、黄石、咸宁等诸多中小城市,已形成完整的汽车制造和信息产品零部件制造产业链。环长株潭城市群主导产业则以高端装备制造为主,主要以长沙为中心,带动周边株洲、岳阳、衡阳、湘潭、娄底等地。环鄱阳湖城市群则聚焦汽车零部件制造与组装、电气机械制造、通用设备制造等优势产业,与武汉都市圈的汽车制造等行业相得益彰,产业协同效应明显。成渝城市群则以成渝横轴为产业发展轴,在消费工业品制造等领域持续发力,带动范围更广。

除了产业链条完整外,长江经济带信息技术产业发达,金融科技有效支撑银行智能化平台,服务中小企业。以杭州、上海、成都等中心城市为代表的信息技术产业集中度较高,有利支撑区域内金融企业智能化改造,提升风险防控水平,基于真实交易背景为中小企业提供应收账款融资、存货/仓单质押融资、订单融资、预付款融资、纯信用贷款等综合性的金融服务。

我们认为,未来银行等传统金融机构需打破条块分割模式,促进城市群内部金融服务同城化,加强金融要素统筹,探索异地联动模式在优势产业集聚区域大力发展供应链金融。与此同时,金融机构还需转变自身定位,由资金供给方转变为产业管理与服务,加强与行业内部核心企业合作,以资金流汇聚技术流、物流等要素。

金融支持实体“精准”直达  供应链金融有望站上“新风口”.pdf

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服务民族企业,助力中国品牌

新华社品族品牌工程

[责任编辑:杜少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