滔滔湘水逐新波——湖南湘江新区的5年探索

湘江奔流,滔滔不息。

湖南湘江新区获批5年来,长沙湘江西岸1200平方公里土地,在变革中新生,在奋进中发展。

地区生产总值从2015年1602.5亿元增长至2019年2467.96亿元;合同引资过万亿元,投资50亿元以上项目67个;高端制造业、高技术服务业发展成果显著,人工智能和智能网联汽车等产业链蜚声业界……

巨变从何而来?从其发展理念的变革和一系列改革创新举措的推进,我们不难找到答案。

作别土地财政,迎接产业驱动

2015年5月24日,肩负改革创新和驱动发展重大使命的中部地区首个国家级新区——湖南湘江新区正式授牌。彼时,站在“十三五”起点上,以“一带一部”为发展战略坐标的湖南,正孕育着新的憧憬和希望。

随着部分城市过度依赖土地财政造成的后遗症逐步凸显,地方政府即使眼看房地产经济的泡沫越吹越大,仍欲罢不能。

坐拥湘江西岸最优质的江岸地段,如果开发房地产,“一锤子买卖”就能有几十亿元进账。但新区决策层显然看到了历史沉疴,第一层“新”就在于由土地财政向产业驱动的发展理念的转变。

2017年7月,新区以1.0低容积率规划建设的湘江基金小镇横卧江畔。目前,已入驻基金机构313家,基金管理规模2123亿元,投资产业基金项目189个48.72亿元,成功实现了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浇灌和撬动。

这样的案例在新区处处可见。为抢占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先机,2018年,新区划出南部1200亩城区高净值土地,投资18亿元建设智能系统测试区。短短两年发展,新区以国家智能网联汽车(长沙)测试区为支点,先后吸引了包括百度、腾讯、华为、舍弗勒、京东、中车、希迪智驾、地平线等产业链上下游头部企业落户,快速构建起欣欣向荣的智能汽车产业生态圈。今年5月,长沙成功“逆袭”,位居“全国智能网联汽车产业投资潜力城市百强榜”第三位,比肩北京、深圳。

理念变革对发展格局的影响,于此可见一斑。

5年来,新区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3.2%,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年均增长22.9%,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占GDP比例逐年上升。

相比林立的房地产,新区用自己的实绩证明,只有为湖南、为中部贡献一个新的经济增长极,才是国家级新区该有的发展姿态。

剑指主特精深,发展动能澎湃

产业新区的建设,离不开对产业项目的追逐。而湖南湘江新区的“新”,在于摒弃大开发中粗放式发展与同质化竞争,以改革创新的昂扬姿态,推进推动产业和开发向差异化、特色化转变。

新区覆盖岳麓区、望城区、宁乡市3个行政区和长沙高新区、宁乡经开区、望城经开区、宁乡高新区、岳麓高新区5个园区。如何激发五大园区发展活力,引导产业园区产业培育向“主特精深”迈进,实现真正的区域经济多点支撑?

立足经济功能区定位,新区大力推进全域统筹融合,特别是对标长沙市22条产业链,培育壮大特色优势产业。

以产业链思维为牵引,以资本和基金为纽带,新区与各区(市)、园区结成了更加紧密的发展共同体、利益共同体,搭建了灵活高效的“湘江开发模式”,有效实现了产业的基地化布局、集群化招商和资源的垂直化整合。

具体说来,国家级园区围绕“两主一特”、省级园区围绕“一主一特”战略精耕细作,新区本级则着力抓好抢占未来产业发展制高点的产业链建设。

如今,新区已经构建了包括智能汽车与人工智能、健康医疗、现代金融、文化旅游、高技术服务业(含总部经济)在内的“2+3”产业发展体系;长沙高新区紧扣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医药、节能环保、智能制造等业态,宁乡经开区主打食品、家电产业,望城经开区聚焦有色金属、电子信息产业,宁乡高新区形成储能新材料、先进装备制造产业格局,岳麓区高新区初步形成检验检测产业特色……群雄奋起,高扬特色,为高质量发展的中部样本蓄积了无穷的发展潜力。

面向产城融合,创造品质新区

什么才是一座产业新城应有的质量?单一经济功能区显然不是答案。

湖南湘江新区“新”的另一层意义在于,并非传统的经济功能区开发模式,一股脑地将优惠政策、资金、人才、土地和项目等产业资源注入,而是通过探索一条传统开发向产城融合型新城区转型的发展模式,打造一座品质新区。

这里是经济发展高地——经济总量稳中有进,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速较全省、全市分别高2.7个和1.7个百分点,在国家级新区中排名升至第七;经济结构持续优化,三大产业结构由3:67.6:29.4调整为2.3:45.6:52.1;产业质量不断提升,单位土地平均投资强度和产出强度分别提高19.05%和53.73%;以先进制造业为主体、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现代农业为基础的现代产业体系初步构建。

这里是两型社会标杆——环境友好近在眼前,全域蓝绿空间比例不低于50%;资源节约成效显著,158家智能制造示范企业能源利用率提升4%,新建建筑绿色建筑覆盖率达100%;两型新城建设加速,梅溪湖崛起高水准的文化艺术、国际商务、研发创新集中区,洋湖华丽转身为总部经济聚集的宝地,大王山下百米矿坑中“长”出的湘江欢乐城创造“变废为宝”的奇迹,滨江新城蝶变成以金融、现代商务、商业为核心驱动的长沙“陆家嘴”。

这里是品质生活新城——空间布局更加优化,以岳麓中心城区为“一主”,北部高星副中心、西部宁乡副中心、南部坪浦副中心为“三副”,雨敞坪、莲花、乌山等“多点”的城镇空间布局逐步构建;生活品质不断提升,梅溪湖国际文化艺术中心、李自健美术馆、谢子龙影像馆等品质生活丰富而精彩;智慧城市加快推进,教育、医疗、交通、文体配套量质齐升,真正实现了“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

5年来,新区城镇化率从84.58%提高到92.48%,推动长沙城市格局实现从沿五一路向沿湘江发展的时代跨越。

如今,当我们谈及梅溪湖、洋湖、大王山、滨江,它们的载体是湖泊、湿地、山体、江岸,它们的延伸内涵却不止于此。一座产城融合、宜居宜业的现代城市工业经济综合体已在湘江西岸崛起,山清水秀、产兴人旺、现代繁华,山水洲城的幸福密码在这里一览无余。

“不慕古、不留今、与时变”,是湖南湘江新区过去5年发展的写照。按照“三年出形象、五年成规模、十年树标杆”目标,面向未来,“新区故事”“新区探索”将催生更多“新区样板”“新区方案”,在中部崛起战略中树立起高质量发展的新标杆。

原载《湖南日报》(2020年6月27日01版)

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服务民族企业,助力中国品牌

新华社品族品牌工程

[责任编辑:卫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