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风险图册助力农业保险高质量发展

新华财经北京6月29日电(记者田春)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农业保险对于稳住农业基本盘、发挥“三农”压舱石作用至关重要。然而,农业生产风险评估与区划工作严重滞后而引发的道德风险、高赔付、高费用等问题也异常突出。为此,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风险管理研究中心张峭团队6月28日在“第十期中国农业保险论坛(CAIF)”上发布我国第一部全面反映各省(区市)市县主要农作物生产风险空间差异的大型图册——《中国农业生产风险区划地图册》,旨在助力有针对性地开展农业生产的防灾减损工作、加快农业保险高质量发展。

当前,面对国内外风险挑战明显上升、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复杂局面,加之新冠肺炎疫情等因素影响,稳住农业基本盘、发挥“三农”压舱石作用至关重要,必须采取有效措施,防范化解农业生产经营面临的自然灾害和市场价格波动等多重风险。作为分散农业生产经营风险的重要手段,农业保险在推进现代农业发展、促进乡村产业振兴、改进农村社会治理、保障农民收益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是“三农”发展的“助推器”。

目前,我国农业保险稳中有进,高质量发展实现良好开局,农业保险服务能力不断增强,保障作用有效发挥。据中国银保监会数据,2019年我国农业保险聚集保费资金672.48亿元,市场规模稳居亚洲第一。今年1-4月,全国农业保险保费收入同比增长21.83%。

但我国农业保险发展仍面临一些困难和问题,与服务“三农”的实际需求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其中,政策性农业保险虽然2007年以来发展迅速,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特别是农业生产风险评估与区划工作严重滞后而引发的道德风险、逆选择、高赔付、高费用等问题异常突出,严重影响农业保险持续健康发展。”首都经贸大学庹国柱教授说。

为此,2019年财政部等四部门发布的《关于加快农业保险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加强农业保险风险区划研究,构建农业生产风险地图,发布农业保险纯风险损失费率”“实现基于地区风险的差异化定价,真实反映农业生产风险状况”。

可见,开展农业生产风险评估、区划和构建农业生产风险地图是加快农业保险高质量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研究员、农业风险管理研究中心主任和首席科学家张峭团队编制的《中国农业生产风险区划地图册》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社会价值。

《中国农业生产风险区划地图册》是我国第一部全面反映各省(区市)市县主要农作物生产风险空间差异的大型图册,是在取得农业生产风险评估与区划理论及方法的创新性成果后,运用农情、灾情、险情大数据对我国农业生产风险现状进行评估与区划的基础上编制而成。其展示了全国省级和31个省县级两种尺度下农业保险中央补贴的十一种作物品种(水稻、玉米、小麦、棉花、大豆、马铃薯、油菜、花生、芝麻、甜菜和甘蔗)生产风险评估、区划和地图,共编制了288张地图,充分展示了我国主要农作物生产风险的区域分布特点。

图册编制依据的数据全面可靠、理论方法科学、结果精度较高,可作为各级政府和保险机构制定农业生产风险管理策略、科学厘定农业保险费率、优化农业保险财政补贴的参考标准,也将对提高我国农业相关主体风险和保险认知水平、有针对性地开展农业生产的防灾减损工作、加快我国农业保险高质量发展发挥重大积极作用。

“开展农业保险风险区划很重要,是农业保险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石。”农业农村部计财司金融保险处处长王胜认为,《中国农业生产风险区划地图册》为农业保险风险区划研究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庹国柱表示,《中国农业生产风险区划地图册》等相关成果,都是经过科学研究和根据合理的精算技术计算和编制出来的,均为落实《关于加快农业保险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的重要步骤,其发布将对农业保险高质量发展产生重要的积极影响,将逐步引导我国农业保险经营向科学化、合理化、精细化、效率化前进一大步。

“第十期中国农业保险论坛(CAIF)”由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主办。(完)

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服务民族企业,助力中国品牌

新华社品族品牌工程

[责任编辑:李倩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