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库观点】徐林:城市化动力仍强劲 相应制度改革需与时俱进

新华财经北京6月30日电(记者王岩波)中美绿色基金董事长、国家发改委原发展规划司司长徐林近期表示,中国城市化的动力依然强劲,城市化、非农产业化有利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未来宜从多方面深化制度改革,以适应城市化进程。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率由不到20%升至目前的约60%。谈及当前城市化发展动力,徐林认为,国内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差距为2.7倍左右,考虑到城市居民享受的福利和公共服务,差距会更大。他认为,城乡收入差距、农业与非农产业之间的劳动生产率差距,决定了中国城市化的动力依然强劲。

徐林表示,从要素配置的情况看,城市化、非农产业化有利于提高整体资源配置效率,符合高质量发展要求。但他特别提出,城市化必然会带来社会结构的诸多方面的变化,需要进一步深化相关制度改革,来适应这一进程。

第一,加快推进农民工等城市流动就业人口市民化。部分流动就业群体尚未在就业城市获得户口,无法和当地户籍居民享受均等化的公共服务,造成这部分人群对未来置业、择业的不确定性,进而影响其消费、投资等行为。

第二,强化统一市场的建设功能。以城市群为主体,都市圈的建设为重点,构建一种突破行政边界限制、基于市场的要素配置体制,来推进城市空间的改善。

第三,进一步深化土地制度改革。可探索在用途管制法制化的基础上推进土地制度改革,明确对进城农民在农村建设用地、承包地的权利,以市场化的方式建立有偿配置、高效配置和有效退出的渠道和机制。

第四,完善城市社会治理功能,让城市居民有更多的自主权、责任感和参与权。当前一些大城市社会治理体制相对僵化,不利于发挥城市的空间创新和创业载体作用,而开放包容的社会治理制度有利于构建城市充满活力和创新的环境,进一步提升城市竞争力。

第五,做好城市建设融资可持续性的制度安排。徐林表示,城市建设涉及大量基础设施建设,近年来相应的融资品种和渠道在不断的扩展,但也带来了城市债务不断的累积,因此应从融资可持续性的角度进一步完善制度,提供真正有效合理的城市建设的融资体系。

第六,探索更符合市场化需求的城市住房调控制度。为了抑制房价过快增长,一些城市不得不采取行政式的限购限价方式,临时性措施降温市场是有效的,但长期化不利于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发展,需尽快完善房地产长效调控机制。

第七,为智慧城市建设破除体制障碍奠定法制基础。城市化带来城市规模的扩大,对社会治理以及城市可持续发展带来挑战,而智慧技术可以提供解决之道。尽管在这方面我国具有一定技术和产业优势,但从部分地区的智慧城市的探索看,由于各种原因,相关管理部门的数据资源并不能很好地统一到智慧管理平台。因此,在智慧城市建设中,需通过法律和制度性的规定,明确哪些数据必须共享,哪些应作为隐私被保护起来。

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服务民族企业,助力中国品牌

新华社品族品牌工程

[责任编辑:李军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