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后新业态促高校转向培养更多实用型人才

新华财经哈尔滨7月1日电(记者范迎春)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新近发布的《关于对拟发布新职业信息进行公示的公告》中,社区网格员、信息安全测试员、核酸检测员、在线学习服务师等10个新职业引发各界关注。记者在黑龙江省调研了解到,部分高校从稳定和促进毕业生就业的目标出发,应对新业态及时调整专业方向和相应课程安排,同时为在校学生提供更多的实际操作演练机会,探索高等教育与培养实用型人才有机结合,受到师生的欢迎和积极响应。

“带货主播”课程走进大学课堂

在黑龙江省绥化学院,经济管理学院2017级电子商务专业学生李伟成了校园明星。李伟家在农村,2018年暑假期间他尝试开设网上“微店”帮助村民销售新鲜果蔬。由于做得不够专业,自己网络人气不高,当时效果很一般,但是李伟从中积累了不少经验。今年以来,看到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当地一些农产品销售,李伟就利用自己学习电子商务的专业优势和以往的实战经验,在抖音平台开了账号进行“直播带货”,帮助农民销售农副产品。

李伟还把自己的直播室设在老乡的大棚里,把镜头对准生长中的小葱、木耳、黄瓜等绿色食品和“笨鸡蛋”等特色农副产品,使人如临其境,增加了现场感和信任感。“为啥叫‘笨鸡蛋’呢?因为这些鸡吃的是草、昆虫、玉米等天然饲料,鸡蛋的蛋黄有暗红色泽,蛋清更清澈,口感更好。既可以直接水煮品尝原汁原味,也可以通过蒸、炒做成美味佳肴。”李伟细心地讲解和回答在线提问,第一天直播就拥有了400多位粉丝。李伟表示,他下一步的目标是创建一个新鲜农产品电商平台,汇集各地的农副产品,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帮助更多的农民脱贫致富。

受“李伟直播现象”的启发,绥化学院在电子商务专业增设了“直播与短视频应用”选修课程,受到学生们欢迎,电子商务专业2017级的57名学生全部选修了这门新课。据该学院电子商务专业教师蔡立鹏介绍,通过专业化和系统化教学,目前学生们已经基本掌握了视频制作等技能,很多学生开通了自己的电商平台直播号,尝试提高实战本领。

在课堂学习的基础上,绥化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在大学生创新创业产业园成立了电子商务创新创业人才培训中心工作室、“鱼与熊掌”电子商务工作室,把学生们的社会实践活动与电商扶贫工作结合,同时还对中小卖家、广大农户等群体提供电子商务专业培训。

鼓励“双创”培养大学生实干家

黑龙江省是农业大省和全国粮食生产第一大省。坐落在哈尔滨市的东北农业大学立足实际,推进大学生“双创”工作开展,在立德树人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实干精神,为当地经济振兴尤其是农业经济培育更多实用型人才。2013年,东北农业大学率先在省内高校中规划建设了大学生创业基地;2015年建成了集“教学、实训、孵化、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省内高校第一个学生创客空间;2017年成立了专职负责师生创新创业工作的“创新创业中心”。

在省教育厅的支持下,东北农业大学建成了面积6000平方米的大学生“双创”示范基地“梦想小镇”。该基地2019年投入运营以来,共招募遴选了56个团队入驻,近700名师生参与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其中创业企业18个、创业团队19个、创新实践团队19个。截至目前,创业团队累计营业额超过700万元,实施“产教融合”转化项目26个。

东北农业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中心主任吕嘉昌说,大学生双创基地成为学生们消化、吸收、应用专业知识的“第二课堂”,开展“双创”工作的目标是塑造价值观、提升素质和培养能力。他们在课程教学、实践训练、项目建设中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想法,强化学生的创业意识、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着力在“互联网+农业”、智能农业、绿色食品加工及营销等领域培养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人才。

近年来,东北农业大学引进并利用国内外高校前沿的创新创业课程、创新创业案例,把创业创新教育的理念和思想嵌入各学科专业,新开设了《创业基础》《农产品营销》等课程。同时积极推进参与互动式、启发讨论式、翻转课堂等教育教学方法,改变专业教育标准答案的考试管理和考试模式,探索过程评价、项目考核等方式,激发学生创新思维和创造潜能。

通过校企共建育人基地、校企合作转化科研成果、企业导师进课堂等方式,东北农业大学不但解决了学生实习实践场地不足、理论与实践脱节等问题,也针对企业实际需求提供了人才优化培养方案,通过产教融合把“教育链”与“产业链”衔接,为学生就业入职提供预先指导,为企业选人用人提供机会,大幅提高了毕业生就业比例。2013年以来,东北农业大学以“双创”示范基地为依托,开设创新创业类课程80门,师生共创项目获国家级奖项69项,连年获得黑龙江省政府毕业生留省就业创业专项奖励。

优化结构避免新的“同质化”

新冠肺炎疫情对生产生活带来了巨大影响,催生了一些新业态、新职业、新分工,对人才的需求发生了很多变化。相关人士分析认为,高等院校作为人才培养“生产线”上最重要的环节之一,一方面需要根据社会需求及时调整方向,另一方面也需要优化结构、合理布局,避免出现新一轮的“同质化”现象。

黑龙江省人社厅相关负责人表示,黑龙江省内相关院校将结合实际情况,按照一些新职业的要求,在教学课程上适当调整,让毕业生可以胜任新的职业需求,增加更多的就业机会。新业态的出现,为相关院校优化专业设置、毕业生就业、职业教育改革指出了新方向。

吕嘉昌说,东北农业大学下步将进一步重视培育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劳动精神和创业意识,完善“双创”孵化服务体系,鼓励师生把教学科研成果转化为创新创业资源,实现专业学习向产业实践的拓展和延伸,结合一些新业态,及时调整创新创业的方向,力求与社会需求链接更紧密。

黑龙江建筑职业技术学院教师郑云龙表示,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发布的一些新增职业主要集中在第三产业,与职业技术教育机构的关系更为紧密,为职业教育提出了许多新课题。从以往情况看,高等教育、包括高等职业教育在专业培养方向和课程内容等方面的设计上,都存在明显的同质化倾向,一些热门的专业受追捧、出现一哄而上现象,造成大量的供给过剩,而且没有根据人才市场需求做出及时快速反应,这是影响就业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关专家提出,针对疫情防控常态化的新形势,选择预防医学、应急管理、公共卫生管理、人工智能等专业的学生可能增多,部分院校也相应调整了专业设置和招生计划。需要注意的是,这些调整都需要各校立足各自的办学定位、办学条件,突出特色和差异化,有长远规划,切忌盲目跟风,以致造成新一轮同质化。

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服务民族企业,助力中国品牌

新华社品族品牌工程

[责任编辑:郭亚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