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财经研报】用好“外脑”,加快中小险企数字化转型

新华财经北京7月3日电(经济分析师于春春 韩韬)世界经济数字化转型是大势所趋,对保险业而言,未来的竞争在于科技之争。新冠肺炎疫情给行业带来冲击的同时,也创造了新的机遇,倒逼保险公司加速线下业务向线上迁移,并将二者深度融合发展。与大型保险公司相比,中小险企在科技之争中不占优势。但也可以看到,在数字化转型的浪潮之中,随着专业化科技公司的崛起,同样能够为中小险企的数字化转型提供解决方案。在未来科技的“战场”上,中小险企依然可以借助“外脑”,错位竞争,获得长期向好发展。

一、政策推动行业数字化转型加速

新冠肺炎疫情短期对保险业造成了一定冲击,但随着疫情得到控制,复工复产有序推进,保险业逐步走出疫情影响。银保监会最新统计数据显示,1-5月,我国保险业原保费收入23064亿元,同比增长5.5%;其中健康险保费收入3927亿元,同比增长20.3%。

今年以来,监管部门陆续出台多项政策,涉及意外险、健康险及财产险等险种,其中更是频频提到了利用现代科技,提高数字化建设水平。在鼓励保险公司数字化转型的同时,更加强调对行业的监管约束,促进保险业长期健康发展。

5月21日,银保监会向各财险公司下发《关于推进财产保险业务线上化发展的指导意见》,其中提到,到2022年,车险、农险、意外险、短期健康险、家财险等业务领域线上化率达到80%以上,其他领域线上化水平显著提高。鼓励财险公司加快线下服务的数字化转型,推动线上线下融合发展。

6月16日,监管部门发布《加快财产保险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0-2022年)(征求意见稿)》。征求意见稿指出,到2022年,财险保费收入达到1.7万亿元,保险深度达到1.5%。在提升数字科技方面,支持财险公司制定数字化转型战略,鼓励财险公司利用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科技手段,对传统保险操作流程进行更新再造,提高数字化、线上化、智能化建设水平。

6月30日,银保监会印发了《关于规范互联网保险销售行为可回溯管理的通知》,针对投诉暴露出的互联网保险领域突出问题,银保监会结合保险销售可回溯管理经验,规范互联网保险销售行为。银保监会有关部门负责人表示,互联网与保险结合产生的互联网保险业务快速增长,碎片化、小额化的互联网保险广泛触达各类消费者,互联网保险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的问题也呈爆发式增长。实施互联网保险销售行为可回溯管理,有利于保护消费者知情权、自主选择权、公平交易权,是推进金融治理现代化的具体举措,也是维护市场秩序、防范操作风险的现实需要。

二、数字化转型已经成为险企的“必答题”

在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保险公司面临线下展业受阻、团队增员压力等多重困难,数字化转型显得更加迫切,尤其是对线下渠道依赖比较大的公司。但同时也可以看到挑战与机遇并存,长期来看,疫情加快了保险业数字化转型的步伐,促进消费和服务向线上迁移,线上线下融合发展。

中国保险行业协会互联网财险市场分析报告中指出,保险公司构建线上线下融合生态的机遇将开启,新技术在行业线上为线下赋能中扮演愈发重要的角色, 进而带来商业模式及管理模式的重构。

目前,各大保险公司加速业务从线下向线上迁移,推出了线上咨询、线上投保、线上理赔、线上问诊等服务,在满足客户需求的同时,很大程度对冲了疫情对公司经营产生的负面影响。一贯在线下开展的代理人招聘、早会、培训等工作纷纷转移至线上。保险公司高管参加直播增员、线上说明会、直播带货等也成为了新的思路。

泰康保险集团副总裁、泰康在线CEO刘大为表示,保险作为互联网化程度不高的传统金融服务业,疫情之下,保险行业的线上化和智能化进程加速。泰康在线的客服工作约80%左右是靠智能客服完成的。过去线上化和智能化是保险业共识,但优先级不高、迫切性不强,但突如其来的疫情倒逼传统业务走向全流程的线上化。

事实上,各大险企从2019年已经着力加强数字化能力建设。例如,中国人寿在其强大的分销和服务网络的基础上,深入践行“科技国寿”发展战略,运用科技手段为客户提供更加便捷的服务。中国人保全面推动“3411”工程,构建了“保险+科技+服务”新业态的变革思路,加快转型步伐。中国太保拥有“太保云”,形成了“千人千面”的智慧运营系统。

艾瑞咨询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保险机构的科技投入达319亿元,预计2022年将增长到534亿元。

科技创新应用层出不穷。中国大地保险凭借前瞻性的科技布局与创新性服务举措,成为财险公司线上化快速布局的典范与标杆,为保险科技市场在大数据、人工智能深度应用提供了积极探索。例如,从2019年起,大地保险引入18个RPA机器人,完成了78个业务流程的自动化,现在其每月可以为大地保险节省2500个人力小时。智能语音和图像技术应用成果显著,每天超过40万通电话都利用智能语音技术拨打,接通率超过90%,节省了外服坐席人数的80%。在理赔回访方面也节省了60%的坐席,每天超过1.5万件的回访100%都是利用该技术进行的。

三、中小险企可利用“外脑”跟上数字化转型步伐

当前,保险业市场集中度较高,寿险“老六家”和财险“老三家”占据着绝对优势,它们抗风险能力自然也比较强。但在疫情影响之下,中小保险的生存环境则更显恶劣,加快转型、适应发展新趋势必要而迫切。

为了进一步帮助更多中小微企业纾困脱困,推动产业数字化转型,5月13日,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多个部门及行业机构,启动“数字化转型伙伴行动”,构建“政府引导、平台赋能、龙头引领、机构支撑、多元服务”的联合推进机制,以带动中小微企业数字化转型为重点,构建数字化生态共同体。

保险公司的数字化转型一般有两种方式,一是自主研发,二是借助第三方科技公司,利用专业科技公司的力量完成自身的转型。

平安集团总经理兼联席CEO谢永林表示,科技助力金融业高质量发展有两条路径,一是“从0到1”,二是“从1到N”。对众多中小金融机构而言,路径二更实际可行。即以金融科技公司为主体,总结0到1成果,批量化赋能中小金融机构,帮助其分享科技发展红利,提高服务效率和效能,实现普惠金融。

他认为,从1到N赋能行业,产生‘质到量’的转变,不仅需要赋能企业自身具备专业性强、适用性强、稳定性强的科技金融技术,更需要具备可模块化、可批量化、可规模化对外赋能和孵化的能力,即有‘科技输出’的储量和高度。

业内认为,在保险数字化转型进入深水区的当下,唯有进一步加深保险科技的应用,才可实现行业在创新中稳健发展。抓住机遇,应对挑战,做好行业发展助推器,成为中国保险科技企业的发力点。

但是,自建科技能力需要持续且巨大的科技投入,同时,科技的研发和应用需要丰富的金融场景,不断试错、迭代、形成模式。对于中小保险公司而言,很难具备这样的条件。例如,中国平安过去10年科技投入累计超过1000亿元,未来5年还将继续投入1000亿元。中小企业不具备雄厚的资金优势,很难与之争锋。

即便如此,也并不意味着中小保险公司没有机会。正所谓“船小好调头”,中小险企依然可以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借助与专业的金融科技公司合作,将更多资源用于差异化的产品开发,避免与大型险企在产品方面同质化,实现错位竞争,赢得长期向好发展。

众安科技CEO刘海姣表示,众安科技已提早布局,在聚焦前沿技术革新保险全价值链的同时,持续向行业输出包含智能营销平台、数字化保险中台、视频可视化回溯系统等保险科技技术产品在内的综合解决方案,为保险数字化转型护航。“2020年保险行业迎来新的挑战和机遇,而众安科技借助前沿的研发体系以及成熟的解决方案,可以助力合作伙伴开展快速、高效、稳定、合规的线上保险业务。”

新华财经记者了解到,2019年,众安科技输出业务收入同步比增长140%,共实现国内外签约客户近260家,保险行业存续客户占2018年的73%。从2019年数据来看,无论是互联网人身保险还是财产保险,保费收入均实现了同比大幅增长,第三方渠道占据了主要地位。

今年5月份,银保监会起草了《关于规范保险公司健康管理服务的通知(征求意见稿)》,对保险公司提供健康管理服务做出规范,以促进商业健康险的发展。中小险企可以补足长期以来以线下服务为主的短板,延伸服务范围,深入探索与互联网医疗机构的合作,提供健康管理服务。尤其是在新冠疫情的影响下,人们的健康意识空前高涨,健康险产品及健康管理等领域空间巨大。

(参与调研记者包括采编中心吴丛司、王虎云,上海分社王淑娟)


用好“外脑”,加快中小险企数字化转型.pdf

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服务民族企业,助力中国品牌

新华社品族品牌工程

[责任编辑:杜少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