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财经研报】疫情冲击下就业锚经济地位凸显

新华财经北京7月9日电(经济分析师黎轲 郭桢 张威)2020年一季度GDP同比下降6.8%,为1992年有GDP季度数据公布以来的首次负增长。通过对一季度经济数据采用模型建模分析后发现,潜在经济增长率尚未出现显著变化,周期对经济的拉动断崖式下降。根据政策隐含单位经济增速拉动的新增就业量测算,2020年实际经济增速或可达到2%-3%的水平。

现阶段,就业供需两端出现了一些结构性的变化。一是主力就业人群从农民工转变为大学生,而后者更倾向于选择在第三产业就业;二是第三产业对就业的带动显著强于第二产业。因此,应在可充分吸纳大学生就业的区域及行业中多创造就业机会,以吸纳更多就业人口。

一、经济下行压力加大

2020年一季度GDP同比下降6.8%,为1992年有GDP季度数据公布以来的首次负增长,一季度名义GDP同比下降5.3%。从贡献率来看,一季度第一、二、三产业贡献率分别为2.0%、53.9%、44.1%。与2019年同期相比,第二产业贡献率增加了17.6个百分点,而第一与第二产业贡献率均出现了下降。其中,第三产业下降了17.7个百分点。从行业来看,一季度工业、批发零售、建筑业等行业贡献率较大,分别为40.1%、26.0%、16.0%。与此相对的是,金融业、信息服务业的贡献率为负,分别为-7.8%、-7.4%。

1.jpg

通过对一季度经济数据采用模型建模分析后发现,潜在经济增长率尚未出现显著变化,周期对经济的拉动断崖式下降。从经济增长的长期趋势来看,当前潜在经济增长率呈现较好的止跌企稳态势,从2019年三季度起潜在经济增长率已连续多季度维持6.0%左右的水平。

从基钦周期来看,2019年四季度已经出现了周期回升的倾向,工业生产、PPI、利润等经济数据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好转,基钦周期现见底迹象。数据显示,2019年11月库存增速下探至0.3%,进一步靠近经验底部。从历史经验来看,2016年的周期底部是-1.9%,2009年的底部是-0.8%,由此可见,彼时周期点位已相当接近历史低点。但周期复苏态势被2020年一季度的疫情暴发所打断,经济基本面遭遇较大冲击,进入了被动补库存阶段,产成品库存迅速上升。疫情同时导致供给端和需求端的收缩,一季度供给侧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下降8.4%,全口径工业增加值同比下降9.6%;需求侧社零同比下降19%,固定资产投资同比下降16.1%。整体看,需求相比供给收缩更多,导致产成品库存被动回补,呈现为“需求下、库存上”的被动补库存阶段。二季度开始国内生产和需求逐步恢复,但生产的回升相比需求更有弹性,导致周期在二季度可能主要处于被动补库存阶段,生产相比需求更有弹性、恢复更快,导致产成品库存被动回升。

从朱格拉周期看,疫情冲击下的朱格拉周期呈现断崖式下跌,投资和生产的大幅回落使周期加速向下,进入主动去产能阶段。我们认为,未来周期的运行可能难言乐观。随着复工复产的落实,工业产能利用率有望较一季度低点有所回升,但难以达到或超过2019年同期的水平。工业投资有望因宽信用、稳增长、复工复产等因素修复,但其中占主要成分的制造业投资可能受制于通缩和盈利预期的低位运行与回升不确定性。因此,我们认为,朱格拉周期可能在未来的疫后经济爬坡进程中表现出相对滞后的修复。

2.jpg

二、就业锚经济地位凸显

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给完成既定目标任务带来挑战。党中央和政府从疫情防控和经济形势出发,明确提出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工作要求: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

现阶段,就业为政策制定和实施的重中之重,无论是在“六稳”,还是在“六保”中,就业均是放在首位。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就业”一词共出现39次,为近年来频次最高。今年两会就业目标确定为城镇新增就业900万人,考虑到疫情冲击下的定向政策扶持,实现就业目标的经济增速或具有更大弹性和包容性。一季度,全国城镇新增就业人员229万人,而一季度的城镇就业人数通常占全年规模的24%左右,由此测算得到全年城镇新增就业人数有望达到950万。根据近年政策隐含的单位经济增速拉动的新增就业量,结合一季度的就业数据,测算显示全年2%左右的经济增速就可基本实现全年城镇新增就业目标。考虑到政府实际执行中通常需要留出空间,叠加下半年经济增长有望较上半年提速,则实际经济增速预计将高于理论增速1-2个百分点。我们认为,全年实际经济增速或可达到2%-3%的水平。

稳就业,主要在于解决新增工作人员的就业问题。而与过去相比,当前就业的供需两端出现了若干结构性的变化。

供给端的结构变化在于,主力就业人群从农民工转变为大学生,而后者更倾向于选择在第三产业就业。在2012年以前,新增就业的主力人群为农民工,年度新增农民工数量可达千万。而在农民工的行业分布上,约有一半分布在以制造业、建筑业为代表的第二产业。2012年以后,新增就业的主力人群逐步变成学生群体。对于大学生而言,更倾向于在第三产业就业。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院课题组的调查结果显示,2015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在第三产业就业比重达62.98%,2011年是57.60%,高校毕业生在第三产业就业比重具有快速上升趋势。

需求端的结构变化在于,经济结构中第三产业的比重已经超过了第二产业,且第三产业就业规模持续扩大中,而第二产业就业规模则在不断收缩。自2013年起,我国第二产业就业人员逐年下行,第三产业就业人口则呈上升态势。当前经济阶段,第三产业对就业的带动显著强于第二产业。从大学生就业率的分布看,就业率较高的专业也集中第三产业。根据麦可思研究院《2016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2015年大学生就业率最高的十大专业分别是,财务管理、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土木工程、会计学、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汉语言文学、英语、艺术设计、国际经济与贸易、法学。其中,仅两个专业与第二产业相关较大。

因此,若现阶段政策的发力点依然集中在基建、投资等领域,则就业拉动效果或有下降,应在可充分吸纳大学生就业的区域及行业中多创造就业机会,以吸纳更多就业人口。

从行业看,服务业中的金融、商务服务(法律、审计、咨询等)、信息产业、教育、科研、公共管理、国际组织等行业中大学生占比较高,而制造业中大学生占比整体较低,但部分行业如烟草、燃料加工、医药、电子设备、交运设备等相对较高。政策的着力点在行业上应更加集中在这些行业中。

从地区看,吸纳就业较多的省份主要集中在江浙沪等长三角、广东,以及河南、湖北、湖南等中部区域。政策的着力点应继续引导就业人群在这些区域就业,以城市圈、都市圈的发展思路看待城市发展。

三、稳就业的政策举措

从落地的举措看,中央层面的稳就业举措主要涵盖以下三类重点人群的取向。

一是大学生就业重在“缓”。根据教育部文件《关于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做好2020届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精神,以及教育部副部长翁铁慧的介绍,2020年大学生群体的就业工作重在“缓”字,侧重延缓大学生就业。第一,扩大研究生及专升本招生规模。2020年教育部计划扩大硕士研究生招生的规模18.9万人,同时扩大普通高校专升本的规模32.2万人。第二,适当延长毕业生择业时间。对离校时未落实工作单位的高校毕业生,可按规定将户口、档案在学校保留两年,并为落实单位的毕业生按应届毕业生省份及时办理就业手续。第三,扩大见习规模。今明两年将组织百万毕业生见习,提升他们的就业能力,增强他们的市场竞争能力。对企业开放见习岗位的,给予3-12个月的政策补贴。第四,积极引导大学毕业生参军入伍。配合兵役机关落实好国务院、中央军委关于今年征兵工作部署,针对毕业群体开展精准宣传动员和重点征集,每年参军数量在40万-50万人左右。第五,促进毕业生多渠道就业。组织好“特岗计划”“大学生村官”“三支一扶”“西部计划”等基层项目,以及事业单位、国有企业招聘。加大高校毕业生补充教师队伍力度。每年四大基层项目+事业单位招聘约可解决120万人的就业需要。

二是农民工就业重在“活”。人社部副部长游钧表示,做好农民工就业工作,重在一个“活”字,要灵活解决农民工就业问题。第一,支持返岗复工。建立点对点、一站式的服务通道,成规模、成批次组织低风险地区的农民工返岗复工。第二,帮助招聘录用。持续开展线上的招聘活动,大力推行网上面试、视频招聘,组织开展定向的劳务协作。做好重点企业用工保障工作。深入县乡做动员,通过协助返岗、本地挖潜、余缺调剂、定向招聘、跨区域有组织劳务输出、劳务协作等方式,最大限度地满足重点企业阶段性用工需求。第三,动员投身农业解决。引导返乡农民工就地参加春耕备耕,参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就业。第四,鼓励重大项目吸纳。深入挖掘当地重大工程、重大项目的用工潜力,鼓励优先吸纳本地农民工和贫困劳动力。第五,扶持创业带动。为懂技术、懂市场的农民工提供线上的创业培训、创业服务和资金支持,鼓励农民工创业就业。第六,开发公益岗位安置。对暂时无法外出、生活困难的农民工,开发环卫保洁、防疫消杀等临时性公益岗位托底安置,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

三是中小企业就业重在“保”。对于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而言,重要的是不让企业破产,通过多种举措使其活下去。自1月20日疫情扩散以来,针对小微企业出台的支持政策较多,集中在减税降费、融资支持、落实稳岗返还政策、对特定行业给予特殊帮助等方面。

疫情冲击下就业锚经济地位凸显.pdf

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服务民族企业,助力中国品牌

新华社品族品牌工程

[责任编辑:张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