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新区新兴产业生长带动人才生根

近日,黑龙江新媒体产业园在哈尔滨新区平房片区举行揭牌仪式。根据发展规划,国内优质直播电商机构、平台进驻园区后,将孵化一批具有龙江特点的“爆款”网红品牌,3年拉动就业人数可达到3万人以上。

产业新高地,人才磁力场。哈尔滨新区平房片区作为政策协同区,在哈尔滨新区版图上与江北一体发展区南北呼应,现已形成了以高端装备制造、绿色食品、新一代信息技术三大产业为主导的产业格局,在哈尔滨新区一系列政策利好的推动下,产业集聚、企业成长的同时,吸引众多人才扎根创业。

80余家“哈工大基因”企业落户

日前,由哈尔滨腾迈通用航空科技有限公司研发的500~1000公斤级超大载重无人机已通过验证准备全面批量生产。目前,企业已收到50多架该机型订单。

哈尔滨腾迈通用航空科技有限公司落户平房片区后,经过4年的发展,企业已从最初的5个人发展到现在的180多人,其中,博士生、硕士生以及博士生导师占到总人数的30%;企业年销售收入也从最初的几十万元增长到现在的近亿元。

“作为科技型创新企业,我们在微型航空动力发动机同类专业领域科技含量一直处于领先地位,成功吸引了大批人才来企业发展。”哈尔滨腾迈通用航空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李伟说。

同样有着“哈工大基因”的哈工大机器人集团(HRG)成立以来,通过与政府共建“科创产教”共同体,为地方吸引科技人才、孵化科创成果提供支撑。目前,HRG拥有一支由院士、长江学者、万人计划等专家领衔、规模逾1200人的创新创业人才队伍,建成了涵盖全链条、全要素的技术创新体系延伸到全国多个城市。依托自主建设运营的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和产业培育的业务体系,HRG已培育机器人及新兴产业领域的科创企业100余家,成为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重要平台。

目前,在平房片区,仅具有“哈工大基因”的企业就有80余家,哈尔滨工大信通科技、哈工大机器人集团、焊接集团、哈工大大数据集团等企业落户后,平房片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像磁石般吸引着科技人才纷纷回流“筑巢”。

产业高地赋能 创新平台壮大

老客户订单量持续增加,新项目紧锣密鼓上马。哈尔滨艾瑞汽车排气系统有限公司今年2月复工复产以来,销售收入逐月上升,预计全年实现销售收入将比去年提升30%以上。该公司上半年新进员工20余人,其中高端专业人才7人。

疫情期间,哈尔滨新区平房片区许多企业不仅没有减产裁人,相反却因产业链完备的优势,为留住人才、招引人才赢得了机遇。

“这得益于平房片区聚焦产业发展,创新推出的‘产业链协同复工’举措。作为汽车配套上下游关连企业,快速复工达产,并不是一家企业复工就能实现的,必须要产业链企业联动。”哈尔滨艾瑞公司人力资源相关负责人说,作为哈尔滨东安汽车发动机制造有限公司的配套企业,他们和区内的几家核心配套企业第一时间实现了同步复工,为企业快速恢复市场抢得先机。

如今,平房片区围绕哈尔滨市“4+4”现代产业体系,加快推进新材料、大健康、文化旅游、生产性服务业为核心的产业集群稳步增长。产业高度聚集的优势,让平房片区成为创新创业热土,BAT(百度、阿里巴巴、腾讯)等重点孵化器先后进入。目前,腾讯众创空间(哈尔滨)正立足区域内的绿色食品产业,与多家龙头食品企业合作筹备电商直播带货项目。腾讯众创空间(哈尔滨)入驻3年多来,已累计孵化高科技企业114家,吸引培育各类人才1000余人。

目前,平房片区拥有市级以上孵化器及众创空间18个,孵化器建筑面积达10万平方米,在孵企业近千余户,吸引各类人才5300余人。

成长空间大 政策环境好 人才干劲足

“来这里,我就是看中了企业的发展空间和个人的晋升通道。”虽然刚入职不到两个月,哈尔滨艾瑞公司质量管理经理林海军已经在企业内全面开展质量管理体系建设。此前曾任职世界排汽行业龙头企业,有着丰富的质量管理经验,所以林海军一来,就开始在企业大展拳脚。

“以前公司的质量管理体系是现成的,我只需照章管理即可。现在不一样,入职艾瑞后,我是标准制定的参与者,那种与企业一同成长的成就感,是任何物质奖励无法代替的。”林海军说,他现在同时负责公司多个分厂的质量管理工作,觉得自己动力十足。

让人才找到与企业共同成长的归属感,还要让人才解除生活上的后顾之忧。日前,引进的博士林航孩子入学问题轻松得到解决。“向区政府递交子女就近上学的申请,不到半个月,孩子的入学问题就解决了,几乎没用我操心。”林航说,他从吉林大学博士毕业后就来到鑫达集团发展,享受哈尔滨市人才政策,来了没多久就搬进宽敞舒适的人才公寓,让他顿时感到十分暖心,有了回到家的感觉。如今,七年过去了,林航在这里娶妻生子,又从老家接来了父母,彻底“扎根”在了哈尔滨。

“我们最初招人多数为本科生,研究生、博士生凤毛麟角,随着企业逐渐壮大,在业界的名声越来越响,人才也愿意来。”入职11年的鑫达集团人力资源部经理王文良,见证了公司人才招引的变迁。2012年底,公司开始走出去对接外地高校的硕博专场招聘会,人才引进向高端迈进。多年来公司从未出现过人才流失的问题,现在每年都会引进二三十名硕士、一两名博士。

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服务民族企业,助力中国品牌

新华社品族品牌工程

[责任编辑:卫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