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财经研报】疫情之下粮食安全重要性进一步凸显

新华财经北京7月20日电(经济分析师王中净 张威)今年新冠疫情全球肆虐,对全球的粮食安全构成了很大威胁。我国在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六保”,粮食安全也为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当前,受全球疫情冲击,全球粮食市场供求充满不确定性,必须采取有效措施,确保重要农产品特别是粮食供给,保障我国粮食安全。

一、新冠肺炎疫情敲响全球粮食安全警钟

今年4月联合国发布的《全球粮食危机报告》估计,2019年有1.35亿人存在粮食不安全问题,这是该报告4年以来的最高数字,显示出日益加剧的粮食短缺问题令人担忧的前景。而国际冲突被认为是粮食危机的主要原因,极端天气和经济冲击也加剧了粮食系统的不稳定。

世界粮食计划署近日表示,除非采取紧急措施,否则到2020年底,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将有2.65亿人面临严重的粮食安全问题。这意味着,新冠肺炎疫情可能在短短一年内使严重饥饿的人数翻一番。

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及其防控措施将从许多方面影响粮食系统。首先,劳动力流动受限以及进入市场机会减少,可能会在减少粮食供应的同时增加粮食浪费。需要指出的是,更大的影响在于粮食的分配,遏制病毒传播的限制措施正在破坏食品的加工和运输,增加运送时间,减少供应量;而粮食的分销不畅,可能会让一些地方的粮食变得稀缺从而更加昂贵,导致人们负担不起。

世界粮食计划署报告呼吁,尽快采取措施来减缓疫情对社会经济造成的影响,呼吁各国政府与相关组织紧密合作,扩大粮食安全实时监测、为弱势群体保留紧急的人道主义粮食和营养援助,向弱势国家提供社会保障体系,加大对食品加工和运输的支持力度,并保持贸易走廊开放。

2020年全球性新冠肺炎疫情大暴发,粮食更加凸显出其战略物资的本质,俄罗斯、越南、印度、哈萨克斯坦、乌克兰等多国陆续发布粮食出口限制措施,致使全球粮价上涨,再次加剧全球粮食危机恐慌。从整体上看,目前实施粮食出口限制的国家,与我国贸易关联程度相对较小,对我国短期的粮食安全影响不大,但是也必须保持警惕,注意防范对我国玉米、大豆等饲料粮可能带来的冲击。

二、客观准确认识我国粮食安全形势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粮食安全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粮食连年丰收、库存充裕,供应充足、市场稳定,粮食安全形势持续向好。中国人民不仅养活了自己,也为世界粮食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目前,新冠肺炎疫情仍在全球肆虐,加之沙漠蝗、东南亚旱灾等因素影响,不可避免地冲击国际粮食供应链,影响全球粮食供需平衡,加大国际粮价波动幅度。

从供需总量看,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不断增强,取得历史性的“十六连丰”,连续5年总产量稳定在6.5亿吨以上,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基础更加稳固。2019年,全国稻谷和小麦产量共计3.4亿吨,按14亿人口计算,平均每人每天0.67公斤,比当年人均实际食用消费量高出0.12公斤。目前,我国人均粮食占有量超过470公斤,远高于人均400公斤的国际粮食安全标准线。

1.png

      从库存看,我国粮食仓储设施规模不断增加、功能显著提升、仓储能力明显增强,总体达到了世界较先进水平。粮食库存总量持续高位运行,粮食库存消费比远高于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的安全警戒线水平,稻谷、小麦均能满足1年以上消费需求。政府储备是守底线、稳预期、保安全的压舱石。近年来,中央储备规模保持稳定,地方储备严格执行“产区保持3个月、销区保持6个月、产销平衡区保持4个半月”要求。

从市场流通看,我国以“粮头食尾”和“农头工尾”为抓手,延伸粮食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打造供应链,加快推动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积极构建现代化粮食产业体系和粮食“产购储加销”体系,成效明显。目前,全国小麦、稻谷、玉米、大豆年加工处理能力分别达到2.2亿吨、3.9亿吨、3.2亿吨、1.2亿吨;全国粮食商流、物流市场达到500多家,粮食期货交易品种涵盖小麦、玉米、稻谷和大豆等主要粮食品种;建成一大批综合性粮食物流园区,搭建了规范统一的国家粮食电子交易平台;一些区域性粮食展洽活动特色鲜明,产销合作组织化程度和粮食流通效率不断提高。

从应急能力看,针对突发公共事件、自然灾害等引起粮食市场异常波动的风险,我国已建立起了符合国情的粮食应急保障体系。目前,全国有粮食应急加工企业5388家,成品粮日加工能力在百万吨以上;粮食应急供应网点44601家,应急配送中心3170个,应急储运企业3454个,依托健全的粮油配送供应网络,能够迅速将米面油投放到终端消费市场;国家级粮食市场信息直报点1072个,地方粮食市场信息监测点9206个,基本覆盖了重点地区、重点品种,能够密切跟踪粮食供求变化和价格动态。

总体来看,我国作为人口大国和粮食消费大国,粮食生产、储备、流通能力持续增强,库存充实、储备充足、供给充裕,端好中国人饭碗的物质基础坚实,粮食安全形势持续向好。同时必须清醒看到,我国粮食中长期供求仍呈紧平衡状态,当前结构性矛盾仍较突出,影响粮食安全的潜在风险隐患也在增多。国际粮食形势复杂多变,而我国粮食竞争能力有待提高:耕地质量呈不断下降趋势,水资源约束突出;粮食生产成本偏高,效益低下;小生产与大市场对接矛盾突出,抗风险能力不强。

三、疫情发生以来我国粮食供应保障有力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按照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生活物资保障组要求,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会同各地各有关部门抓紧抓实粮油保供稳价,助力打赢疫情防控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

共下“一盘棋”,加强统筹,协同联动。粮食和物资储备部门迅速行动,强化央地协同、区域协同、产销协同、企业协同,建立健全四项制度机制,全力保供应和稳市场。建立湖北与湖南、河南、安徽、江西等周边五省粮油供应联动保障机制,全力支援保障湖北省和武汉市等疫情严重地区粮油供应。坚持全国粮油市场日监测日报告机制,常态化调度运行情况,及时监测、分析和预警。建立重点粮油市场快速调度机制,对市场异常波动情况即知即报,确保快速应对、妥善处置。健全重点加工企业保供协作机制,将全国540多家重点粮油加工企业纳入机制,随时调度企业生产、销售和库存等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协调解决,确保粮油加工、流通、供应有力有序。

四、着力提升我国粮食安全保障能力 

坚持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深入落实藏粮于地。进一步加大耕地保护力度,确保全国18亿亩耕地“红线”不可逾越。加大高标准粮田建设力度,确保2022年全国建成10亿亩高标准农田,夯实粮田高产稳产基础。持续开展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通过深耕深松、秸秆还田、测土配方施肥等措施,保护提升耕地地力,实现藏粮于地。

健全农业科技创新和服务体系,推动藏粮于技。提升农业科技创新水平并加快推广使用,增强粮食生产能力和防灾减灾能力。尤其是在今年全国粮食生产的自然风险高于往年的情况下,要立足抗灾夺丰收,制定有力的应急预案,发挥科技创新的支撑和引领作用,促进粮食集成技术推广,以优质品种及其配套技术、农机转型升级为两翼推进“藏粮于技”。

更好地保障粮食安全,需要保护主产区和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加大粮食生产政策支持力度,加大对13个粮食主产区的一般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提高产粮大县财政奖补金额。提高粮食生产者补贴标准。坚持实施和完善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制度,健全粮食收购价格应急预案。在突发事件背景下,适度提高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实施优质优价政策,促使农民收入持续稳升。扩大农业保险险种和覆盖范围,让更多粮食生产者享受到保险的兜底作用。

充分发挥储备调节作用,创新完善粮食宏观调控。在现代粮食宏观调控中,政府储备是必要的物质基础。实行政府储备规模动态调整,优化储备粮品种结构和区域布局,引导有条件的地方根据需要增加小包装成品粮油储备。

围绕稳定粮食供给,突出稳政策、稳面积、稳产量导向,落实落细粮食安全责任制。严格执行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统筹抓好政策性收购和市场化收购,鼓励支持大中型粮食贸易、加工企业直接入市,协调做好信贷、运力、库容等保障,推动形成主体多元、渠道多样、优粮优价的市场化收购新格局,确保不发生“卖粮难”,保护和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

搞好搞活粮食市场流通,着力增强粮食供应链韧性。我国粮食生产向优势区域集中,对跨区域粮食流通提出了新要求。随着粮食收储制度改革深入推进,各类市场主体、多种经营业态蓬勃发展,粮食流通领域正在发生深刻变化。要因势利导,加快推进粮食流通现代化,着力建设链条优化、衔接顺畅、运转高效、保障有力的粮食“产购储加销”体系,增强粮食系统抗击各类风险冲击的能力。

创新强化粮食执法监管,鼓励支持企业依法经营。加快推动粮食安全保障立法修规进程,支持各地出台粮食安全保障地方性法规和规章,为加强常态监管和应对突发事件提供法律支撑。建立健全与中央储备垂直管理相适应的监管体制,加强粮食监管执法力量。大力推进以信用监管为基础的新型监管,建立粮食企业信用监管平台,对失信行为实施联合惩戒。强化信息技术手段应用,建设中央储备粮库存动态监管系统,实行在线监控、远程监管。

五、推动粮食安全保障法早日出台

全国政协委员、福建省人大常委会法工委主任李明蓉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建议有关部门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战略高度出发,加快立法进程,共同推动粮食安全保障法早日出台。同时,全面梳理与粮食安全保障相关的法律法规,在总结实践经验基础上,对法律规定之间相冲突的及不合时宜的内容进行修正,对涉及粮食安全的一些立法空白进行补充和完善。

她认为,目前有关粮食安全的法条分散在国家安全法、农业法、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等法律中,没有形成完整的法律体系。此外,还存在一些立法“空白”,如外资并购国内粮食企业,已影响到国家粮食主权安全。

全国人大代表、北京信利律师事务所首席合伙人阎建国建议,完善粮食安全保障法律法规,将粮食管理纳入市场经济体系建设和依法治国的范围,加快推进粮食安全保障立法,强化依法管理,合规经营。

六、增强储备发展替代产业  保障粮油安全

全国人大代表、林达集团董事局主席李晓林向全国两会建议,强化农村粮食生产力度,增加产量,逐年以自产粮食替代进口量;扩充仓储设施,用2至3年的时间大幅度地扩充粮食的战略性储备量;在既有的扶贫和赈灾预算中,安排针对粮食生产和仓储量的份额,依托以“储(粮)代赈”的机制进行循环操作等。

全国人大代表、中粮集团党组副书记、总裁于旭波近日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疫情是一次大考。从抗击疫情的经验来看,粮油食品等重要民生物资供应得到了有效保障,同时也给今后工作带来一些启示。他建议,优化民生物资保障的应急管理体系及联动机制,保障特殊时期的粮食安全。

全国人大代表郭成宇近日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我国作为食用植物油的消费大国,目前超过60%的食用植物油原料需要进口。在东北农牧交错区发展油莎豆产业替代进口大豆,以保障我国食用油供给安全。

疫情之下粮食安全重要性进一步凸显.pdf

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服务民族企业,助力中国品牌

新华社品族品牌工程

[责任编辑:杜少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