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财经研报】新基建投融资模式变化及地方实践

新华财经北京7月30日电(经济分析师张威 王中净)当前,新基建的热度不断走高,从中央到地方的一系列政策规划相继出台,各地规划的新基建投融资计划不断加快,规模不断扩大。据不完全统计,各地公布的涉及新基建领域的投资计划已达数万亿元。专业研究机构预计,2020年我国新基建投资规模超万亿元,未来新基建投资将持续扩大,投资增速达到两位数,到2025年带动累计投资规模有望达到20万亿元。

新基建投资蓝图的实现,需要多元高效的融资支持,而新基建的新特征决定了其融资模式与传统基建有着极大差别。传统基建投资多以政府购买、财政支出为主体,以银行信贷为辅助渠道,融资结构单一,政府负债严重,效率较为低下。因此,新基建融资必须由单一政府财政投资向多元化融资模式转变,从以政府资金为主转向以社会资本为主。当前,政府投入引导、金融机构支持、社会资本为主体已成为新基建融资的基本模式。

在实践中,各地也出现了一些典型的新基建投融资案例,我们对此进行了调研。例如,天津通过专项债筹措新基建项目资本金,并发挥财政资金撬动作用,吸引社会资本投资新基建;河北、上海、山西等地通过建立政银企对接长效机制,提高新基建融资服务效率;浙江地区金融机构创新差异化金融服务,有效解决新基建企业融资问题。

一、各地新基建投融资计划不断加快,规模不断扩大

新基建因兼具拉动短期经济增长和促进长期经济动能转换的作用,近年来备受瞩目。早在2018年末,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就对未来创新驱动型发展所需要的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谋划布局,提出要“加快5G商用步伐,加强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今年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国经济造成了巨大的影响,而投资作为逆周期调节的重要抓手,在当前形势下,托底经济的作用更加突出。传统基建具有较大的副作用,且边际效应递减,投资规模不宜大幅度增加。与之相比,新基建虽然体量尚小,但代表着未来的投资方向和重点,具有鲜明的科技创新属性,未来发展空间巨大,进行适度超前布局是多方共识。

今年上半年,党中央、国务院多次要求加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新基建更是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地方政府也较往年更加重视新基建发展,纷纷出台相关领域的发展规划和扶持政策,加快新基建投融资计划和建设应用步伐。最近几个月,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吉林、浙江等多个省市出台了新基建专项发展规划,规划期三至五年,投资规模在数千亿元至1万亿元以上不等。其中,吉林省出台的“十四五”期间新基建“761”工程方案,预计完成投资1.1万亿元;浙江省启动的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三年行动NI10000计划,计划三年完成新基建投资近万亿元;成都市发布的《成都市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行动方案(2020-2022年)》,匡算总投资达1.13万亿元。据了解,其他省市也在积极酝酿新基建专项规划。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已有20多个省市公布了新基建投资计划,总投资规模达数万亿元。

赛迪研究预计,到2025年,5G基建、特高压、城际高速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七大领域新基建直接投资将达10万亿元左右,带动投资累积或超17万亿元。中国民生银行研究院根据国家发改委界定的新基建范围进行测算,保守估计2025年信息基础设施(5G、工业互联网、物联网、卫星互联网、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数据中心)、融合基础设施(智能交通基础设施、智慧能源基础设施)投资规模将达到6.5万-8.5万亿元,“十四五”期间累计投资规模超过23万亿元(鉴于创新基础设施可获取的信息资料不足,且与其他两类基础设施有部分交集,故未进行测算)。针对2020年投资规模,中国银行研究院估计,七大新基建重点领域投资规模约为1.2万亿元,占2019年基建投资总额的7%左右。未来,在政策继续将新基建重点领域作为主要发力点的情况下,新基建相关投资增速可能达到两位数,在基建投资中的占比将逐步提高至 15%-20%左右。

二、适配新基建新特征,建立多元化融资模式

与传统基建项目相比,新基建具有鲜明的新特征。一是,新的内涵。新基建是指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技术创新为驱动,以数据为核心,以信息网络为基础,面向高质量发展需要,提供数字转型、智能升级、融合创新等服务区的基础设施体系。二是,新的投资领域。当前,新基建主要包括信息基础建设、融合基础设施、创新基础设施三方面内容,主要涉及5G基站建设、特高压、城际高速铁路、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七大领域。三是,新的投资主体与机制。过去我国基建投资主要是地方政府主导,投资主体较为单一,投资效率较为低下。新基建以技术创新为驱动,更加注重效率,其投资建设、项目运营更需要依靠市场和企业,符合市场化原则。事实上,华为、阿里巴巴、腾讯、百度等企业已经广泛布局新基建。四是,新的投资区域。2019年末我国城镇化率首次突破60%,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提升空间。而未来城镇化的人口将更多地向各大城市群和都市圈聚集,这些地区拥有资金、人才、技术优势,基础更好,对新基建的需求也最为迫切,将是新基建投资的重点区域。

新基建的新特征,决定了其融资模式与传统基建投资有着极大差别。具体来讲,新基建融资将由单一政府财政投资向多元化融资渠道转化。传统基建投资多以政府购买、财政支出为主体,以银行信贷为辅助渠道,融资结构单一,政府负债严重,长期资金供给乏力,而且带来经济杠杆率上升、效率低下等问题。为解决这一弊端,新基建需要向多元化融资方式转型。例如资本市场直接融资、民间投资、混合融资工具、基础设施建设基金筹募、公私合营模式、融资租赁模式等,多元化融资方式成为新基建中吸纳资金的有效途径。多元化融资模式中,因为新基建自带科技基因,尤其应注重吸引有实力的高技术企业参与投资,积极探索高技术企业技术入股等投资模式。

值得注意的是,新基建融资需求需要多方面力量保障。当前,政府投入引导、金融机构支持、社会资本为主体已成为新基建融资的基本模式。首先,财政支持仍然不可或缺。对于具有较强公益性的新基建项目,存在周期长、难度大、资金回收慢、收益率低等特征,政府提供减免税收、增加补助、定向发债、降低资本金要求等政策支持。其次,积极引入社会资本。充分放开市场准入,在具有市场收益的新基建项目上,对民间资本一视同仁,以市场原则为主。第三,还需规范完善PPP项目,避免明股实债等漏洞,探索其他类似PPP的多元化融资模式,吸引更多社会资本参与项目建设。第四,充分发挥金融机构作用。鼓励金融机构通过机制和服务创新,加强对新基建融资支持和金融服务效率。

三、地方新基建投融资实践案例

1.发挥财政资金撬动作用,吸引社会资本投资新基建

天津充分发挥智能制造专项资金的撬动作用,对大数据产业重点研发项目、获批国家级大数据应用示范项目给予有力支持,进一步完善大数据产业链条。

记者从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智慧城市建设与运营平台单位——天津泰达智慧城市科技有限公司获悉,“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新型智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已获国家发展改革委审核通过,总投资12.59亿元,今年计划投资2.4亿元,拟通过发行政府专项债券融资。该项目主要分为七大板块,包括“智慧城市数字化底座”“和谐社会治理平台”“城市设施智能体”“智慧中关村”“青山绿水生态监管”“综合应急平台”“城市运营智慧中心”等平台,旨在实现新基建驱动的数字城市示范建设。

记者了解到,上述项目蕴含多元化投资和运营机会,吸引了一批企业积极参与。其中,华为、腾讯、汉王科技、海康威视已早期介入。“最近,联想、海尔海纳云、中国铁塔等多个大型企业主动上门,有意向参与天津开发区新基建投资,进行大数据运营管理。例如传感器、智慧停车场、工业物联网平台等建设内容,拥有可持续运营和盈利空间。”天津泰达智慧城市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陈松表示,智慧城市建设正在由政府投资为主向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转变。

2.建立政银企对接长效机制,提高新基建融资服务效率

3月份,中国银行河北省分行与河北省发展和改革委联合发布支持河北省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专项工作方案,在机制建设、政策支撑、产品支撑、审批绿色通道等多方面推出二十条具体金融举措。在此基础上,中国银行将提供600亿专项信贷资源保障,充分发挥金融支持省内新基建项目建设的积极作用,确保项目融资需求快速响应、金融支持新基建工作取得实效。中国银行将充分发挥全球化、综合化金融服务优势,充分运用“投、贷、债、股、保”等多元化渠道,全面融入河北新基建进程之中,为河北经济高质量发展贡献中行力量。政银企三方通过建立工作对接长效机制,常态化加强政策交流、项目对接、信息沟通,提高重大项目和重点企业的融资效率,为促进全省投资的稳步增长提供坚实的保障。

5月初,《上海市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行动方案(2020-2022年)》出台。方案明确,这次新基建的重大项目建设过程中,上海将支持政策性银行、开发性金融机构,以及商业银行建立总规模1000亿元以上的新基建信贷优惠专项,通过财政资金贴息等各种方式,使得社会资本、社会建设主体能够获得低成本的长期融资,从而鼓励和引导更多社会资本投入到新基建领域。

3.金融机构创新差异化金融服务,有效解决新基建企业融资问题

浙商银行运用平台化优势,为新基建企业提供差异化金融服务,帮助特高压上市企业盘活企业固定设备资产,降低企业融资成本,释放企业新动能。

苏州电器科学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下称“苏州电科院”)是国内唯一一家可从事高低压电器检测业务的独立第三方检测机构,同时也是我国长江以南地区唯一一家可以进行40.5KV/50KA直接试验的高压电器独立第三方检测机构。作为国家电网、南方电网的一次设备认可检测机构,苏州电科院建立的1200KV/150KA特高压试验系统项目基本完成并投入试运行,未来可更好地为国家特高压配套工程建设与改造、特高压工程建设、配电网建设改造中的检测需求服务,企业发展迎来新机遇。

然而,银行不愿意接受专业设备抵押,与融资租赁公司合作成本较高,如何盘活大量专业设备资产,同时有效降低融资成本,成了该公司发展中的一道难题。电器检测行业具有一次性投资较大、日常营运投入较少的特点,有盘活大批存量专业化设备资产的实际需求。在银行传统授信审批中,由于缺乏有效的设备管控能力,且无法准确估量专业设备价值,银行一般不愿意接受设备抵押,而企业与融资租赁公司直接合作成本较高,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企业经营发展。

为高效服务这类新基建产业链企业生产经营,浙商银行苏州分行成立了新基建平台化服务推进工作小组,各部门高效联动,积极对接工信部门,对当地相关行业和企业开展专项研究和排摸,建立了新基建平台化服务白名单。浙商银行在实际服务过程中发现,苏州电科院实际需求与浙商银行平台化服务“银租通”业务模式不谋而合,浙商银行苏州分行迅速为企业设计出一套个性化金融服务方案,融资近1亿元。与传统租赁业务相比,“银租通”业务模式对接银行资金,可大幅降低客户财务成本,有效解决企业融资问题,高效优质的金融服务也得到了企业的高度认可。

参与调研人员(天津分社记者王宁、李亭,浙江分社记者吕昂,河北分社记者刘桃熊,上海分社记者王淑娟)


新基建投融资模式变化及地方实践.pdf

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服务民族企业,助力中国品牌

新华社品族品牌工程

[责任编辑:张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