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新区探索低山土丘生态修复 多重效应初显

新华财经兰州8月3日电(马曹冉 王恒尚)“风吹沙土跑,地上少花草……”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在秦王川总能听到这样的顺口溜。而现在,昔日低山土丘、草木难寻的黄土高原生态脆弱区已转变为多湖水城、生态绿城。

兰州新区开发建设以来,新区人为改变这里的面貌进行了艰苦探索,让贫瘠的黄土地披上绿衣,让脆弱的生态环境得以修复。山、水、林、田、湖、草共生,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生态产业化体系已经形成。兰州新区系统性解决干旱、风沙、盐碱、水土流失的做法,为黄河中上游黄土高原地区生态治理、绿色发展探索出一条新路径。


山水林田湖草共生

兰州新区属黄河上游黄土高原西端梁峁台塬区,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和生态环境最脆弱的地区之一,修复这里的生态环境绝非易事。很长一段历史时期,在秦王川大地上植树造林的热潮经久不衰。然而,由于地质地貌限制,这种不修复地貌而直接种树的单一治理行为,因土壤干无地下水,树木难以成活。

为彻底解决新区山体存水难、造林成活率低等问题,兰州新区积极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坚持“穿透式”连片修复,加快推进国土绿化行动。特别是近几年来,当地以建设“黄河上游生态修复与未利用土地综合开发示范区”为目标开展生态综合修复治理工作,黄土丘壑生态脆弱区生态修复模式在新区初步成形。

兰州新区农林水务局局长张爱明介绍说,“在兰州新区做生态修复,推进国土绿化行动,不是简简单单地挖坑种树,我们先是对生态功能脆弱的黄土丘壑进行科学合理的修复,解决原本不能蓄水保墒的问题,让雨水渗入土壤,减灾趋利,创新林田湖草发展模式,目前看来,效果显著。”

如今,新区四周,低丘缓坡未利用地得以平整,整治为高标准农田和生态用地,国土绿化行动得以有效推进,一道道绿色的生态屏障蔚然成荫;新区东部和西部,泥麻沙沟和水阜河治理工程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中,修整一新的河道两侧进行了大量的景观提升改造,昔日泥沙、垃圾泛滥的场景已不复存在。新区的主要交通干线两侧已然形成生态优美的绿道,富有特色的观景小游园随处可见,按照“上蓄、中滞、下排”的雨洪水治理思路建成的一批雨水有效收集利用、洪水有序排放的水利工程与湿地、湖体东西相连、南北贯通,形成了城市的绿肺。

现在水土流失情况得到了有效治理,区域小气候也得到明显改善。满目的葱茏和持续向好的生态环境就是兰州新区成功打造生态修复新模式的最有力的证明和最喜人的成果。

通过生态修复试验,兰州新区区域年土壤侵蚀量、向黄河输沙量、扬尘量大幅下降,农田品质、水资源利用效率大幅提升,空气湿度增大、降雨量增多、生态环境改善、气候明显好转。


规划引领试点先行

规划引领是兰州新区实现生态修复体系规范化发展的重要保障。兰州新区制定了生态功能区规划、生态修复示范区规划等一系列具体规划,构建起层次清晰、体系完整、互相衔接的规划体系。按照向东向南与兰州市区相向发展的思路,兰州新区将重点生态修复区域全面纳入当地国土空间框架,合理布局、科学划定生态修复重点区域,严格执行项目程序。前期可研、设计阶段科学论证,确保各个环节、各个阶段实施规范。

新区率先在现代农业公园启动生态修复治理试点。现场可以看到,高标准农田平整连片,大量高标准大棚内已经开始种植中药材、花卉等,棚内棚外采取了喷灌、滴灌等多种精细化灌溉方式。

为弥补山体坡面造林存水难及成活率低等缺陷,兰州新区现代农业公园生态修复项目组对山体进行整形优化,采取生态林与经济林相结合的方式,大面积造林复绿,开展生态修复。在修复过程中,采取造林与园林景观相结合的模式,达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共赢。目前该项目已成为新区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的示范区和当地百姓脱贫致富的示范基地。

2019年11月,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西北调查规划设计院暨西北森林资源监测中心对现代农业公园生态修复项目进行了督查。督查组认为,兰州新区现代农业公园项目生态修复方式可明显减轻水土流失问题,提高植被成活率,对恢复生态、改善当地百姓人居环境和脱贫致富成效显著,此种经验做法在同类地区可复制推广。

此外,兰州新区已开工建设石门沟经济林生态修复示范区、段家川生态修复示范区等9个项目,规划景中高速绿轴生态修复示范项目、新区南部6.3万亩生态修复示范项目等12个项目。


打造“陇中河套平原”

“兰州新区在生态修复的道路上也许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我们有信心,打造黄河上游生态修复和水土流失治理示范区,最终建成黄河上游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兰州市委常委、新区党工委书记杨建忠对新区未来的生态修复和国土空间规划有过很多深入的思考和谋划。

杨建忠表示,在黄河流域甘肃兰白段以北、腾格里沙漠以南的一万多平方公里的区域内,原本是平原地带,经过千万年的风沙尘降形成垄丘缓坡。因此,有必要以更大力度、更快步伐推进该区域生态修复治理,最大限度释放引大入秦水资源生态效益,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防风固沙降尘,减少水土流失,创造与人民群众美好生活期待相匹配、同高质量发展要求相适宜的生态绿色宜居家园。

随着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和兰州—西宁城市群的建设,兰州等城市可供开发建设空间有限,已经制约了城市功能布局和联动发展。杨建忠表示,通过对甘肃中部低丘缓坡生态治理可建设数百万亩集中连片高标准农田和生态用地,为经济社会发展赋能。

目前,兰州新区已联合中科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规划研究“兰州—兰州新区—白银黄河中上游水土保持及生态修复示范区”工程,计划在该区域内打造“陇中河套平原”,推动兰州—兰州新区—白银乃至兰西城市群高质量区域协同发展,成为兰西城市群的第三极、甘肃未来发展的主拓展地、兰州发展的主战场。

据中科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测算,兰州—兰州新区—白银黄河段水土保持及生态修复工程如果顺利实施,通过对区域内土地进行生态修复,未来年土壤侵蚀量、扬尘量可大幅下降,雨洪资源利用潜力可大幅提升。生态治理后区域空气湿度增大、降雨量增多、气候将明显好转,流入黄河泥沙量大幅减少,可有效改善黄河中游兰州段的生态环境。

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研究员李宗省表示,这一区域的低丘缓坡多是相对海拔60米以下的土丘,地表植被多为干旱草原,区域年平均降水量在300毫米左右。目前开发利用程度低,土壤无污染,开发潜力大。在水资源稳定保障的前提下,经过系统的生态修复治理,可打造出高标准农田,对改善区域生态环境、减少水土流失、提高环境承载力均有益处。

今年的全国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张萍提交提案,建议在甘肃中部低丘缓坡区建设“兰州—兰州新区—白银黄河中上游生态修复示范区”,用较低成本整治出高标准的生态、农业和建设用地,打造“陇中河套平原”。张萍认为,生态治理后的土地可作为承接自然条件严酷的贫困地区人员易地安置、中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主承接地和向西开放的大平台,实现生态环境、农业发展、聚集产业、城市建设等多效应叠加。(完)


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服务民族企业,助力中国品牌

新华社品族品牌工程

[责任编辑:张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