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新区:丝路寒旱农业抢新机 “生态”“经济”得双赢

新华财经兰州8月3日电(马曹冉 王恒尚)盛夏时节,兰州新区昔日的低山土丘已满眼绿色、瓜果飘香。在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整体保护、系统修复和综合治理的基础上,兰州新区提出以黄河中上游水土保持及生态修复示范区建设和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为契机,以设施化、机械化、智能化提升现代农业生产水平,以规模化、集约化、品牌化提高农业经营综合效益,科学统筹发展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共赢。


发展全域现代农业

兰州新区现代农业示范园花香四溢,百合、蝴蝶兰、玫瑰等200余种鲜花、绿植争艳绽放、生机盎然,前来观赏、订购的游客络绎不绝。记者在园内看到,工作人员正抓紧时间将刚采摘的圣女果、上海青等果蔬装箱,确保48小时内送达客户。

据兰州新区现代农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焦堂国介绍,当前万亩现代农业示范园项目、连栋日光温室花卉产业基地项目已经完成。其中花卉产业基地预计年产鲜切花1亿支、盆栽花120万盆,将成为西北地区重要的花卉生产交易中心;现代农业双创基地已建成冬暖式日光温室2000座,将打造成为中药材工厂化育苗新高地;现代丝路寒旱农业博览园、农业公园田园综合体项目将成为农业休闲的新标杆。

兰州新区以种养加全产业链生态循环的模式,推进全域现代农业发展。规划建设段家川、赖家坡、大斜沟、平岘沟等4个“种养加、产供销、康养游”一体化全产业链生态种养循环养殖园,着力构建“规模化饲草种植加工—发展现代养殖业—粪肥无害化处理—开展有机肥加工—发展现代设施农业”循环农业体系,形成企业内小循环、企业间中循环、全社会大循环的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新模式。

此外,新区还结合生态修复规划现代农业公园和4个生态种养循环园,全面发展集饲草种植、规模养殖、屠宰深加工、肉食制品、冷链物流、有机肥加工于一体的产业链,搭建了生态产业发展平台。

在林业发展方面,兰州新区种植了适合地域特色的经济林果与生态防护林带,全面打破新区生态先天不足、沙暴频发的窘境,系统性解决了沙尘、水土流失等生态问题。同时,全面推进林药、林草、林菌、林花、林果、林菜、林禽、林畜、林蜂相结合的生态发展模式,实现了从传统小面积、轻管护、低效益的单一植树造林向以现代林业、全域绿化为主导的生态林业转变。


土地统一规划经营

兰州新区积极推进土地流转,成立“土储银行”,统一流转价格,建设高标准农田。对此前的撂荒地、已征收暂未落项目土地、平整土地,进行集中整治。将新区现有耕地及整理土地33.5万亩,交由新区现代农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兰州新区水务管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等国有企业统一谋划项目、统一经营。

兰州新区农林水务局局长张爱明介绍说,碎片化土地、荒漠化林地整理出来的农田大部分曾是相对海拔30至50米的低丘,植被差,水土流失严重。新区现代农业投资集团等相关国有企业在对土地进行生态治理后,打造出成片高标准农田。

目前,新区保留耕地改造主要围绕土地平整、土壤改良、高效节水以及信息化智能化升级等进行。对现有灌区进行“革命”,对传统大水漫灌模式改造为“微喷雾喷+智能控制+统一运营”的信息化高效节水生态灌溉模式,打造现代化灌区样板。

产业经营方面,现代丝路寒旱农业全产业链在新区高质量快速崛起、示范作用显现。以现代丝路寒旱农业发展为引领,利用昼夜温差大、农产品品质高等优势做大做强种植业,培育软儿梨、大接杏、山楂等万亩特色林果园,玫瑰、百合、牡丹等万亩花卉,黄芪、甘草等万亩中药材,和尚头小麦、油葵等万亩特色农作物,2万亩高原夏菜,5万亩紫花苜蓿优质牧草,实现规模种植、景观打造、经济增收“叠加效应”。


推动城乡融合发展

以建设全域美丽乡村为载体,兰州新区积极推动农村人居环境由基础治理向精细治理转变。按照全域美丽乡村建设目标,全面展开美丽乡村建设。

据介绍,当前兰州新区内25个永久保留村已全面实施人居环境整治、基础设施配套、服务设施配套、村庄风貌改造等工作。榆川、新园、炮台、华家井、陈家井、岘子等过去面貌破旧、下雨出不了门的村子,现已全面实现净化、美化、绿化、亮化、硬化目标。通村道路和村社巷道硬化100%,村社主道路全部亮化,与城区市政路网形成一体化交通格局,生产生活与城区发展联系更为紧密。

兰州新区深入实施垃圾、风貌、厕所“三大革命”,实施美丽乡村风貌改造全覆盖。开展火墙保温式、卫浴一体化、独立式三格化粪池节水厕所试点示范,完成厕所改造7675户。农村环境卫生、公益性设施及农村公路实现公司化运营管护,农村治理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

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也是兰州新区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一项重点工作。引导农民以土地、劳务、资金等入股国有企业和村领办合作社,建立“国有企业+村集体领办合作社+农户”利益联结机制,参与现代农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提升等。目前已带动就业1.5万人、转为产业工人近万人。

此外,兰州新区还积极探索农业农村改革,率先在甘肃探索农业生产设施所有权颁证。此举打破了农业企业融资担保的瓶颈,争取特色产业工程贷款34亿元。加快盘活农村土地经营权、使用权,将20万亩流转及整治土地、15万亩整治荒山荒坡纳入国有企业,做大做优资产。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推动农业规模化、集约化、机械化、设施化种植基地全面建设。(完)


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服务民族企业,助力中国品牌

新华社品族品牌工程

[责任编辑:张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