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业景气度持续回升背后仍存隐忧

新华财经北京8月3日电(记者安娜)国家统计局服务业调查中心、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7月31日发布的数据显示,7月份,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51.1%,比6月上升0.2个百分点,连续5个月位于临界点以上,制造业景气度持续回升,折射经济保持向好态势。

从分项指数来看,我国经济景气范围有所扩大,需求回暖但持续复苏态势仍待巩固,小企业供需两端承压状况亟待改善。专家建议,下一步还要在扩大内需,保护和激活中小企业活力方面进一步着力。

经济景气范围有所扩大

“随着统筹防疫和发展政策显效发力,我国经济持续恢复,企业运营状况不断改善。”国家统计局服务业调查中心高级统计师赵庆河说。

数据显示,7月份,中国采购经理指数继续保持平稳运行,其中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为51.1%,比上月上升0.2个百分点,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和综合PMI产出指数分别为54.2%和54.1%,略低于6月0.2和0.1个百分点。

分行业来看,7月,在调查的21个行业中,有17个行业PMI高于临界点,较上月增加3个,13个行业较上月上升,总体景气范围有所扩大。

据赵庆河介绍,7月,除化学纤维及橡胶塑料制品以外,其他20个行业的生产指数均高于临界点,其中纺织服装服饰、木材加工等制造业,自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首次升至临界点以上;造纸印刷、电气机械器材、计算机通信电子设备等制造业新订单指数在临界点以上连续上升,行业复苏动能继续增强;医药、电气机械器材等制造业生产经营活动预期指数均高于60.0%,且上述行业劳动力需求环比有所增加,从业人员指数均位于51.0%以上。

“其他指数回落相对明显的行业,主要是在前期较快上升基础上有所放缓。”中国物流信息中心专家文韬说。

此外,南方洪灾给我国制造业和经济复苏带来一定困扰,不容忽视。赵庆河介绍,安徽、湖北、湖南、江西等地部分企业反映,洪涝灾害导致物流运输不畅,出现厂房、设备、存货浸水等问题,生产经营受到一定影响。

需求向好但复苏态势仍待巩固

从供需两侧来看,7月PMI分项指数中的生产指数继续保持高位,达54.0%,高于6月0.1个百分点;反映需求的新订单指数也较6月回升0.3个百分点,达51.7%,连续3个月回升。

“生产端和供给端指标均保持回升态势,表明制造业的恢复、回升是全面的,生产运行循环是畅通和趋向加快的。”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研究员张立群说。

专家认为,7月需求端有几个“向好”值得关注:

——进出口继续保持恢复势头,这在外部环境复杂严峻的背景下尤为难得。数据显示,7月新出口订单指数和进口指数分别为48.4%和49.1%,高于6月5.8和2.1个百分点。

对此,赵庆河解释说,随着全球主要经济体逐渐放松隔离封锁措施,恢复经济活动,以及我国出台的一系列稳外贸政策落地生效,制造业进出口有所回暖。

——主要原材料购进价格指数升至近期高点。数据显示,7月主要原材料购进价格指数达58.1%,与6月相比有所上升。

“价格变化是反映需求的风向标。”中国政策科学研究会经济政策委员会副主任徐洪才表示。

“受下游行业需求回暖影响,上游产品价格涨幅明显,石油加工、钢铁、有色等制造业主要原材料购进价格指数均高于63.0%,出厂价格指数均高于58.0%。”赵庆河说。

——消费品和新动能行业较快增长。数据显示,7月份,消费品行业PMI为51.6%,较6月上升0.6个百分点,且连续4个月高于制造业整体;高技术产业PMI较6月上升0.2个百分点至51.3%,其中新订单指数上升0.5个百分点至52.5%。装备制造业PMI为51.8%,高于制造业整体。

“国内消费需求上升,我国科技快速发展,有利于促进内循环主体格局加快形成。”文韬说。

但文韬也提醒,7月新订单指数仍然低于生产指数2.3个百分点,显示需求恢复情况弱于供给。当月内反映市场需求不足的企业比重仍高于53%。当月新出口订单指数和进口指数依然低于临界点,同时,由于国外在重启经济时出现疫情复发问题,加上美国即将对我国部分出口产品加征关税,后期进出口恢复情况仍有待观察。

小企业供需两端承压状况亟待改善

从企业层面来看,据赵庆河介绍,7月小型企业PMI为48.6%,比上月下降0.3个百分点,继续位于临界点以下,其中生产指数和新订单指数分别为49.8%和46.8%,小型企业供需两端继续承压。

据统计,我国现有大约3000万个中小企业,7000万个个体工商户,这些市场主体大部分属于民营经济,它们解决了80%以上的就业。专家认为,下一步如何保护和激活中小企业活力,对于下半年经济能否持续复苏至关重要。

据了解,目前国家正多方着手帮助中小企业纾困。

工信部发布的数据显示,上半年已累计清偿拖欠民营和中小企业款项956亿元。为切实保护中小企业合法权益、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国务院日前还公布了《保障中小企业款项支付条例》,自9月1日起施行。7月30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也指出,要确保新增融资重点流向制造业、中小微企业。

下一步,“无论是财政政策还是货币政策,都要侧重于定向支持中小微企业和实体经济,更加倾向于往消费、保民生的方向转。同时,要加强与企业、市场的沟通,这有利于帮助企业渡过难关。”国泰君安证券研究所全球首席经济学家花长春认为。

中泰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迅雷则认为,应更多给居民部门、中低收入阶层“输血”。如果只是通过给企业“输血”来救助企业,众多市场主体恐无法兼顾。中低收入群体是我国的消费主体,向这部分群体提供更多的援助和保障,可以拉动消费,企业发展就更有基础,更加长远。

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服务民族企业,助力中国品牌

新华社品族品牌工程

[责任编辑:李冬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