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财经研报】“双循环”下中小企业需紧抓数字贸易发展契机

      新华财经北京8月10日电(经济分析师 刘竹波)在全球贸易和价值链遭受巨大冲击背景下,我国加速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体现了对外开放的主动性,为探寻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与国际贸易发展新动能相互联动,保市场主体、稳外贸外资提供思路借鉴。

一、疫后全球贸易受冲击 数字贸易成稳外贸重要支撑

疫情蔓延严重冲击全球供应链和价值链,全球贸易也受到巨大影响。世贸组织最新统计数据显示,今年第一季度商品贸易量同比下降3%,二季度全球贸易初步估计将下降约18.5%。这一下降幅度是创纪录的。疫情冲击叠加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发达国家制造业回流等多重因素影响,逆全球化趋势进一步升级,稳外贸形势依然严峻。

相比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受到疫情冲击更为显著。值得注意的是,疫情倒逼企业数字化转型提速,服务产品数字化趋势显现。特殊时期,在线医疗、在线办公、在线采购等数字化服务需求井喷,数字贸易成为稳外贸重要支撑,数字化手段的应用贯穿交易整个流程。中国贸促会原副会长、中国服务贸易协会首席专家张伟认为,供应链将运用新技术构建大数据平台,通过数字化手段,采购商与供应商、用户的在线协同,实现采购全过程(包括寻源、订单、收货、结算、付款的)全面数字化。另外,随着无接触式配送新模式的兴起,包括区域选址、设备选型、消毒、防控、货物安全、恒温、冷藏、包装、垃圾处理等新服务类商机都将面临业态变化。

商务部最新数据显示,上半年我国服务贸易总额2.2万亿元,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14.7%。剔除旅行服务,上半年我国服务进出口增长2.1%,其中出口增长3.7%,进口增长0.5%。其中,知识密集型服务进出口9744.3亿元,增长9.2%,占服务进出口总额的比重达到43.7%,提升9.6个百分点。以知识产权使用费、电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等为代表的知识密集型服务逆势上扬。在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及广大中小企业上云用数赋智进程推动下,数字贸易成为新的发展亮点。

数字贸易体现了贸易方式的数字化和贸易产品的数字化。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发布的《数字贸易发展与影响白皮书(2019年)》认为,数字贸易是商贸活动发展的一个新阶段,数字贸易是信息通信技术发挥重要作用的贸易形式,其不仅包括基于信息通信技术开展的线上宣传、交易、结算等促成的实物商品贸易,还包括通过信息通信网络(语音和数据网络等) 传输的数字服务贸易,如数据、数字产品、数字化服务等贸易。作为数字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字贸易将带动全产业、全要素的经济效能提升及新兴业态发展。

近期,围绕数字资产和数据流通的国际贸易争端频现,也从另一个侧面证明以数字贸易为代表的贸易领域及信息科技领域竞争趋于白热化。

图表1.jpg

二、 “双循环”战略下突出对外开放主动性 加速培育竞争新优势

在当前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世界经济低迷、全球市场萎缩的外部环境下,国家做出重大战略抉择: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新发展格局下,打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等各个环节,利用好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强调以内循环为主体是要集中力量解决国内制约经济发展的体制性、结构性、周期性问题,绝不是关起门来搞建设,相反,我国对外开放的步伐仍在加快,对外开放的深度和广度均得到了大幅度提升。

“双循环”战略背景下,我们要以打持久战的决心和勇气,增强对外开放的主动性。在数字贸易领域,我国起步较早,但在数据资产流通等国际规则制定方面话语权长期缺失。随着我国经济增长从高速增长阶段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转变,我国加快发展数字贸易,在国际贸易格局和全球产业价值链调整之际,加速形成新的比较优势。

国家层面大力支持数字贸易发展,加快构建政策支撑体系。2019 年 11 月,《关于推进贸易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发布,正式提出要加快数字贸易发展,提升贸易数字化水平,推进文化、数字服务、中医药服务等领域特色服务出口基地建设,这体现出我国加快培育外贸竞争新优势的发展要求。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等13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支持新业态新模式健康发展 激活消费市场带动扩大就业的意见》,数字贸易被赋予壮大实体经济新动能重任。

4月召开的商务部网上新闻例行发布会上,中关村软件园、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大连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上海浦东软件园等12个数字服务出口基础良好、有较强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园区为首批国家数字服务出口基地。同时,国务院宣布新设46个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加上之前已经批准的59个,全国形成了105个综试区,覆盖30个省区市,形成了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发展格局。商务部发布《2020年上半年网络零售市场发展报告》数据显示,上半年,在增设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支持海外仓布局等新举措的持续推动下,跨境电商取得较快发展,成为疫情时期外贸业态的重要支撑。今年1-5月,通过海关跨境电子商务管理平台零售进出口商品总额达717.3亿元,同比增长22.4%。其中进口441.7亿元,同比增长23.0%;出口更是逆势增长,达275.6亿元,同比增长21.6%。外贸企业在特殊时期利用跨境电商、网上交易等外贸新模式实现生存发展。

7月29日国常会提出,在我国17个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的基础上,结合区域发展战略,将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扩大到全国21个省份部分地区,同时明确提出发展发展跨境商业医疗保险等数字贸易领域。有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知识密集型服务进出口占比达34.7%,比2016年启动试点时提升了7.3个百分点;数字化服务出口占出口总额的比重接近50%。试点对于我国稳外贸稳外资、促进国内产业数字化提升等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系列制度和体制设计旨在加快我国数字贸易发展和数字技术应用,培育对外贸易新业态新模式,加快形成国际竞争新优势。产业数字化进程加快,“双循环”战略下国内国际市场双向联动、资源互补、科技资源优势集中的格局加速形成。我国数字技术企业“走出去”能力也大幅提升,信息通讯(ICT)产业的迅速发展就是典型代表。

三、中小企业需牢牢抓住数字贸易发展契机

大量研究表明,信息技术应用对中小企业贸易的促进作用要远大于大型企业。数字贸易的发展有利于降低贸易门槛,提升便利化水平,因此,广大中小企业需牢牢抓住数字贸易发展契机。与大型企业发展规模经济优势不同,中小企业更多地依靠环境改善、贸易金融、物流及电商平台等提供的综合支持融入全球价值链,加强企业创新和研发,构筑核心竞争力。中小企业参与数字贸易发展具有以下优势条件:

一是个性化、小规模“零单贸易”崛起,当前,数字贸易环节高度扁平化,国际贸易各个环节信息大规模、高频度信息流动使得贸易中间环节不断压缩。B2B2C(企业对平台对消费者)等复合贸易模式兴起,加之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在数字物流、数字仓储等领域的广泛应用,碎片化、个性化的小规模“零单贸易”崛起,中小企业开展业务具有灵活度高、高转向性等特点,可充分利用数字贸易所带来的“尾部效应”,融入全球价值链和产业链。

二是数字媒体、知识产权等产品数字化交付程度较高,数据显示,2008-2018年,全球数字交付贸易出口规模从18379.9亿美元增长到29314.0亿美元,年平均增长率约为5.83%,在服务贸易出口中的占比从45.66%增长到 50.15%。 当前我国大力支持数字经济发展,数字内容出海成为增强我国文化影响力和国际软实力的重要手段,一大批网络超级“IP”漂洋过海,“粉丝经济”持续发酵,反过来又带动了国内周边商品出口。

三跨境电商等综合性贸易平台助力中小企业降低贸易成本,贸易便利化水平提升。我国通过政府支持、大型平台牵头、企业参与的方式支持广大中小企业加入跨境电商平台。跨境电商平台为中小企业提供海外推广、报关通关、物流仓储、支付结算、跨境纠纷法律服务等综合性支撑。随着交易数据的不断沉淀,供应链金融服务也不断完善,跨境金融服务如网商流水贷等为中小企业提供资金支持,大大提升了中小企业贸易便利化水平。根据阿里巴巴国际站数据,2015-2018年间,跨境B2B交易额年均复合增速高达200%,订单数年均复合增速高达308%,每年助力1000余亿美元出口额达成。跨境电商平台成为中小企业抱团出海,开辟海外市场主要路径之一。

四是企业数字化转型进程加快,工业互联网和消费互联网有效连接助力精准生产。随着中小企业上云用数赋智行动的发展,“数据”作为一种生产要素赋能中小企业生产、营销的能力不断提升。疫情期间,很多中小企业利用工业互联网平台抓订单、抓资源。在外贸领域,“C2M反向定制”等模式的兴起也加速工业互联网和消费互联网有效连接,主要电商平台利用自身在消费互联网领域的数据积累,除了为中小企业提供引流、推广等销售服务外,还将消费数据反馈给外贸企业助力其精准生产,实现了生产、销售数据双向、闭环循环。我们认为,在“双循环”战略引领下,加强工业互联网和消费互联网的连接有利于高效、集约的国际国内消费生产大循环的实现,将会成为未来重要的发展方向。

“双循环”下中小企业需紧抓数字贸易发展契机.pdf

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服务民族企业,助力中国品牌

新华社品族品牌工程

[责任编辑:杜少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