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财经研报】稳投资举措促固定资产投资较快修复

稳投资举措促固定资产投资较快修复.pdf

新华财经北京8月11日电(经济分析师黎轲 朱嘉林)近阶段,稳投资相关举措促固定资产投资在疫情冲击下较快修复。上半年,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增速回升至-3.1%,跌幅较一季度大幅收窄13.0个百分点。其中,基建投资、房地产投资、制造业投资累计同比增速分别为-2.7%、1.9%和-11.7%,分别较一季度回升3.6、2.2和3.1个百分点。

一、稳投资举措促固定资产投资较快修复

上半年,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增速继续回升至-3.1%。其中,基建投资、房地产投资、制造业投资累计同比增速分别为-2.7%、1.9%、-11.7%,分别较一季度回升3.6、2.2、3.1个百分点。从单月看,6月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速继续回升至5.6%。整体来看,6月房地产和制造业投资的增速上升,而全口径基建投资增速有所回落。

1.jpg

1-6月份,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累计增速由负转正至1.9%。从单月看,6月房地产投资增速8.54%,环比提升0.54个百分点。6月新开工面积同比增速为8.86%,大幅好于5月的2.52%,新开工面积增速高于销售面积增速。6月竣工面积同比增速为-6.58%,低于前值的6.23%。3月份以来房地产投资持续走强,与融资支持的改善息息相关,6月房地产开发企业到位资金增速降幅继续收窄至-1.9%。从结构上看,建筑工程降幅明显收窄,而其他费用增速已经转正,土地购置费高增是主要支撑。

2.jpg

1-6月份,基础设施投资累计增速继续收窄至-2.7%,据此估算6月全口径下的基建投资月度增速回落至8.4%。全口径下基建投资增速虽小幅回落,但仍处高位。作为基建融资的重要来源,6月地方专项债发行有所放缓,但上半年专项债发行额同比增速仍然达到了53.0%。

3.jpg

1-6月份,制造业投资降幅继续收窄至-11.7%,据此估算6月份制造业投资当月增速为-3.5%,较5月份的-5.3%继续缓慢修复。6月份制造业投资增速继续回升,但仍然处于负值区间,显示对未来预期仍不乐观,制造业企业对资本开支较为谨慎。

4.jpg

二、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下我国投资形势严峻

新冠肺炎疫情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的冲击也体现在经济数据中。2020年上半年,中国GDP增速同比下降1.6%,其中,一季度与二季度的GDP增速分别为-6.8%、3.2%。具体看,上半年固定资产投资同比下降3.1%,跌幅较一季度大幅收窄13个百分点。当前,我国疫情防控已进入“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新阶段。在疫情全球肆虐的背景下,未来我国投资形势依然较为严峻。

房地产投资方面,房地产于销售、施工等环节均受疫情影响明显,对房地产投资造成冲击。在疫情影响下,房地产行业销售活动、施工活动“停滞”,对房地产投资造成了明显负面冲击。第一,企业复产复工延后拖累房企施工进度,进而影响建安工程增速。第二,疫情期间房地产销售活动暂停,对土地购置费增长造成较大制约。

制造业投资方面,疫情严重削弱了企业的投资意愿与能力。从企业投资决策角度看,制造业投资主要取决于企业的意愿与能力两个方面。受疫情冲击叠加经济本身下行压力较大等多重因素影响,企业投资意愿与能力均表现疲弱。第一,疫情冲击下需求走弱,对制造业企业投资意愿形成制约。需求是决定制造业投资走势的重要因素,从制造业的31个子行业来看,制造业投资的抑制因素主要是消费、房地产、出口等行业的需求低迷。第二,企业资金压力大、融资可得性不佳,导致制造业企业投资能力不足。在疫情导致需求萎缩、国际油价低迷等因素的共振影响下,企业利润出现明显下滑,而房租、工资等支出仍为刚性,企业面临较大资金压力。

基建投资方面,基建投资也受疫情冲击,但程度相对较轻。由于疫情期间建设项目复工时间推迟、施工强度下降,基建投资也受到冲击。疫情期间,基建投资增速出现短期明显下滑。横向看,在制造业、地产、基建三大固定资产投资项目中,基建投资受到疫情的影响相对较小。究其原因,基建投资历来作为稳增长的重要抓手,在政策、资金的积极支持下,容易形成逆周期调节效用。

三、循道而行,功成事遂

一直以来,投资作为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要确保经济在疫情冲击性下稳定转好,就必须保持投资稳定增长。稳投资作为“六稳”之一,对于国民经济既具短期的正面效应,更有长期的重要意义和全局性的支持作用。

尽管现阶段我国固定资产投资面临的风险挑战异常复杂严峻,但随着国内疫情影响逐步缓解,经济生产活动逐步恢复正常,稳住全年投资形势,实现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仍然具有坚实基础和有力支撑。面对国内固定资产投资的严峻形势,党和政府及时制定并出台一系列稳投资政策措施,打出政策“组合拳”。

一是精准筹资。按照政府工作报告,中央预算内投资6000亿元,比去年多224亿元;地方政府专项债券37500亿元,比去年增加16000亿元;国家铁路建设资本金1000亿元,支持沿海干线高铁、城际铁路和沿江高铁项目的建设力度;此外,新增抗疫特别国债10000亿元。加总来看,整个中央层面筹集的资金超过5万亿元,其中新增2万多亿元。通过政府作为,带动和激发社会资本跟进,从而形成市场配置资源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有机融合。

二是精准项目。针对这次疫情暴露出来的公共卫生、医疗应急物资等领域短板,尽快给予弥补、建设;推进“两新一重”建设,包括新型基础设施、新型城镇化,交通、水利等重大工程建设;进一步加强大中城市和县城补短板、强弱项的行动力度,尽快弥补基础设施建设、公共卫生,以及医疗应急物资储备等领域的短板弱项;进一步加大5G网络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抓紧建设跨行政区、跨流域的重大项目,包括川藏铁路、大江大河治理等。

三是精准施策。重点包括几个方面:首先,切实抓紧落实前期工作,包括前期准备工作;其次,“资金跟着项目走”,确保项目资金及时到位;最后,“要素跟着项目走”,主动、积极和及时地对项目配套服务如土地、环评等,提供项目支撑。

四、新基建成为稳投资的“重要利器”

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两新一重”建设,即实施新型基础设施、新型城镇化,交通、水利等重大工程建设。其中,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在诸项安排中位列首位。

作为稳投资的利器,“新基建”是稳投资、扩内需、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途径。经过连续多年的大规模投资,交通、能源、水利等传统基建领域的存量基数已经较高,长期高速增长难以持续。与之相对的是,面向未来的“新基建”刚刚起步、空间巨大。眼下,尽管“新基建”的投资规模现阶段尚难企及传统基建投资,但在政府和市场高度关注下和积极参与下,未来可期。3月份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特别指出,“加快5G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进度”。可以预期,“新基建”发力将逐步带动数字经济的繁荣,持续孕育新建设需求,撬动更大规模投资、形成正向循环。

“新基建”主要指以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为代表的新型基础设施,本质上是信息数字化的基础设施。2020年上半年举行的中央高层会议多次聚焦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将5G基建及应用、光伏电网及特高压、工业互联网、城际高速铁路和城际轨道交通、新能源车及充电桩、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中心等7大领域归类,并冠以“新基建”这一概念。

5.jpg

今年上半年,党中央、国务院多次要求加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新基建更是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地方政府也较往年更加重视新基建发展,纷纷出台相关领域的发展规划和扶持政策,加快新基建投融资计划和建设应用步伐。近阶段,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吉林、浙江等多个省市出台了新基建专项发展规划,规划期三至五年,投资规模在数千亿元至1万亿元以上不等。其中,吉林省出台的“十四五”期间新基建“761”工程方案,计划完成投资1.1万亿元;浙江省启动的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三年行动NI10000计划,计划三年完成新基建投资近万亿元;成都市发布的《成都市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行动方案(2020-2022年)》,计划总投资达1.13万亿元。据了解,其他省市也在积极酝酿新基建专项规划。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已有20多个省市公布了新基建投资计划,总投资规模达数万亿元。

赛迪研究预计,到2025年,5G基建、特高压、城际高速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七大领域新基建直接投资将达10万亿元左右,带动投资累积或超17万亿元。中国民生银行研究院根据国家发改委界定的新基建范围进行测算,保守估计2025年信息基础设施(5G、工业互联网、物联网、卫星互联网、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数据中心)、融合基础设施(智能交通基础设施、智慧能源基础设施)投资规模将达到6.5万-8.5万亿元,“十四五”期间累计投资规模超过23万亿元(鉴于创新基础设施可获取的信息资料不足,且与其他两类基础设施有部分交集,故未进行测算)。针对2020年投资规模,中国银行研究院估计,七大新基建重点领域投资规模约为1.2万亿元,占2019年基建投资总额的7%左右。未来,在政策继续将新基建重点领域作为主要发力点的情况下,新基建相关投资增速可能达到两位数,在基建投资中的占比将逐步提高至15%-20%左右。

稳投资举措促固定资产投资较快修复.pdf

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服务民族企业,助力中国品牌

新华社品族品牌工程

[责任编辑:杜少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