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兰河畔“不走的工作队”


新华财经哈尔滨8月12日电(记者程子龙、王建威大兴安岭南麓,呼兰河西岸,一个长期与贫困抗争的东北村落里,百人秧歌队正敲锣打鼓庆祝村里翻天覆地的变化。

由黑龙江省财政厅派驻到兰西县兰西镇林盛村的驻村工作队,经过1000多个日夜的奋战,让这个曾经“穷”字当头的地方,变成了产业兴旺、乡风文明的新农村。最初曾担心工作队“摆花架子”而今却不舍得他们离开的村民们,拥有了一支“不走的工作队”。

——扶持脱贫产业 筑牢富民之基

2017年5月,黑龙江省财政厅派驻的第一批工作队来到林盛村,以赵谦为队长的工作队,定下的目标就是在村民怀疑的眼光和风凉话中打造起村里的脱贫产业。

村里致富能人杨成业很快进入工作队视线。经过几番“游说”,杨成业带头成立了“呼兰河右岸谷物种植合作社”,在保底收入和二次分红的强劲带动下,15户带地入社的贫困户开始了命运转变。

贫困户王海峰擅长养鸡,工作队帮他贷款建起了养鸡场。曾被贫困击倒的王海峰重新焕发了生机,笨鸡蛋卖价1元1个,养鸡场升级为畜禽养殖基地。王海峰不仅自己脱了贫,还带动5户贫困户到基地入股和打工。

很快,十八湾豆腐坊、刘二虎卤水豆腐、呼兰河右岸果蔬种植基地等产业如雨后春笋般建立起来,林盛村的脱贫产业开始起步。

2019年,第一批工作队完成使命,队员那文国主动请缨留下来担任工作队队长和第一书记,首要目标就是打造“产业器官”。

那文国要把林盛村的产业做成品牌。那年夏天,他把冰箱搬进绿博会,让鑫意豆制品的冻豆腐成为反季热销产品。他到“小康龙江”网络销售平台上当网红,还帮助林盛村与国家级龙头企业签下产品订单。

为打造致富之源,那文国下了很大一盘棋。通过招商引资,北京上百年食品科技研究院在林盛村投资2200万元建了一家泡菜加工厂,这个加工厂将给村里的发展带来叠加效应:增加贫困户和村集体收入,收购当地全部白菜,提供80个就业岗位,促进产业结构调整。

哈尔滨绿色实业有限公司也被这里的产业所吸引,将于今年9月投资1850万元在林盛村开建工厂。

从农民合作社到大工厂,林盛村正在筑牢富民产业之基。

——培养党员干部 筑起战斗堡垒

林盛村原是远近闻名的软弱涣散村,2017年村集体负债150多万元。工作队刚入村时,村“两委”主要干部因担心“被夺权”,不仅说工作队的风凉话,还不配合工作。后来村主任被发现有放高利贷、侵吞集体资产、非法采沙获利等问题。

工作队在和县委及镇党委沟通后,打了一场强化基层战斗堡垒的关键之战。

2019年,经过换届选举,村“两委”班子实现“大换血”。优秀共产党员田树斌被选为村党总支书记兼村主任。致富带头人杨成业在脱贫攻坚中先锋模范作用突出,被选为党总支副书记。开办 “老王农庄畜禽养殖基地”的王海峰被发展为预备党员。

在工作队努力下,林盛村着力打造讲和谐、讲奉献、讲担当、讲服务、讲廉洁的“五讲”支部,认真规范组织生活,每月组织一次主题实践活动,组织全村50多名党员参观东北抗联博物馆和省廉政教育基地。

村里建成50平方米的农民书屋,开办农民夜校和惠农政策讲堂,成立了100人的秧歌队、50人的广场舞队和20人的篮球队,还开办用爱心换积分、用积分换商品的“爱心超市”。林盛村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文明乡风。

——完善基础设施 铺就振兴之路

林盛村有一条百姓出行的必经之路,因年久失修,成为发展的瓶颈。那文国积极争取专项资金,同时协调县政府部门,对这条5公里的通村主路重新翻修,破损严重的水泥路一下子升级为柏油路,路中间还划了黄色的交通标线。

目前,林盛村8个自然屯修建屯间水泥路4.2公里,实现了村屯主干道全部硬化。

为丰富村民业余文化生活,村里建设了3900平方米的文化活动广场。

贫困户于福才近来开着村里的垃圾清运车忙个不停。在村里建立了垃圾清运机制后,12位村民获得了清运队员“新岗位”。

工作队还组织村民在主要通村路两侧栽植树木花草,2019年春季以来,共栽下乔木3145棵、灌木81000棵,实现了“村在林中,路在绿中”。

几年来,林盛村驻村工作队两批共5名队员全都有了白发。他们用心血打造富民产业、党组织战斗堡垒和基础设施,为林盛村留下了一支“不走的工作队”。

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服务民族企业,助力中国品牌

新华社品族品牌工程

[责任编辑:曲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