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库对话:以城市合作拓展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新空间

新华财经北京9月16日电(分析师刘梦瑶)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为新时代沿黄九省区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重大历史机遇和政策机遇。为探寻黄河流域城市合作共赢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路径,中国经济信息社日前在京举办“黄河流域城市发展合作”研讨会。中国经济信息社董事、副总裁匡乐成致辞表示,要充分发挥中经社承建的国家金融信息平台“新华财经”等多个国家平台作用和总分联动优势,汇聚沿黄九省区智库研究资源,联合国家层面智库机构,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智库协作,为国家战略做好服务。

与会嘉宾认为,加强沿黄九省区的交流协作,搭建合作共享共赢平台,将为黄河流域助推“双循环”、实现高质量发展增添新的动力。

城市群发展是黄河流域助推“双循环”的重要载体

黄河流域在国家“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一方面,沿黄九省区人口超过4.2亿,经济体量巨大,对拉动以国内循环为主的经济建设至关重要。另一方面,黄河流域贯穿“一带一路”建设的多个重要经济走廊,黄河流域的发展在中国对外高水平经济合作当中也发挥着关键作用。黄河流域的城市群发展是黄河流域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的重要载体。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综合研究室主任贾若祥认为,以黄河流域城市群点上的高质量发展来带动整个黄河流域面上的高水平保护,是黄河战略的重要举措。特别是山东半岛城市群,作为黄河入海的陆海衔接区域,在拉动整个黄河内陆区域的陆海双向内外联动方面发挥着独有的龙头作用。西安和郑州作为黄河流域的两个国家中心城市,在拉动关中城市群和中原城市群发展方面,也是重要的动力源系统。

与会嘉宾表示,保护、传承和弘扬黄河文化是黄河流域城市群助力“双循环”的重要抓手。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宋瑞认为,黄河流域需要明确全流域的旅游发展方向,进一步凝练和展示黄河文化,打造整体性旅游品牌。在这一过程中,要形成不同的圈层,发挥不同城市群和地区的作用,最终以黄河文化为基本线索,以黄河生态为基本着眼点,形成综合开发的发展格局。

陆海联动,用港口联结流域共商共建共享

海关总署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1-7月份黄河流域外贸进出口总值达2.22万亿元,占全国外贸总值的13%,增幅高出同期全国平均增幅5.3个百分点。可以看出,黄河流域的外向型经济发展潜力巨大,是外循环的重要支撑。山东港口作为枢纽性、基础性的设施,是沿黄流域经济外向发展的重要支撑,是黄河流域推动“双循环”的最直观载体,在推动东西双向互济、陆海内外联动方面有着重要作用。

“黄河流域合作联动是‘双循环’非常重要的战略举措,特别是海港可以与全国各地的沿海区域联系起来,作用突出。”山东省港口集团副书记李奉利认为,要支撑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港口关键是要发挥好接口、平台和枢纽三大功能。以港口为联结,黄河流域间才能真正做到同频共振,向同一方向协调发展,通过共商共建共享,把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循环起来,为发展新格局注入动力和活力。

作为黄河流域城市的出海口,山东港口一方面拓展海上航线,构筑黄河流域与全球供应链连接的接口。目前航线已达300条,其中外贸航线208条,总量居长江以北港口第一位。另一方面,在陆上开行大量班列,打造黄河流域畅通陆海联动的大通道。以河南和山西两省为例,山东港口建立了郑州和西安内陆港,把港口功能搬到了沿黄流域内陆城市的“家门口”。今年1-8月份,山东港口的郑州班列完成海铁联运1.52万标箱,同比增长11.4%。西安班列完成海铁联运2.32万标箱,同比增长18.73%。

构建流域合作新空间,沿黄地市正在动起来

沿黄流域各地市正在积极探索合作新空间。在晋陕蒙地区,忻州、榆林、鄂尔多斯三市签订了忻榆鄂黄河区域协同发展的框架协议,共同谋划推动雄安-忻州-榆林-鄂尔多斯的高铁项目以及府谷-保德县域合作示范项目等,打造黄河流域晋陕蒙合作金三角。

在呼包银榆经济区,13个成员城市签订了合作框架协议、基础设施建设协议、文化旅游框架协议、大气污染防治合作协议等多个协议。“在合作机制下,我们已连续召开七届呼包银榆经济区联席会议,成立了呼包银榆创新发展联盟,开展了青年经济论坛、校长论坛等活动,发挥了经济区的重要合作平台作用”,陕西省榆林市发改委副主任刘小波介绍说。

在兰西城市群,流域内城市正探索以空间规划作为黄河生态保护的突破点。甘肃兰州新区党工委办公室副主任李春介绍说,兰州新区依托区域环境的有效开发和整治,联合中科院寒旱所对5000多平方公里的国土空间进行了勘察和规划研究,为兰西生态群构建新的发展空间。

“黄河流域城市发展合作”研讨会是中国经济信息社《经济分析报告》正在打造的线上智库对话品牌——“多想圆桌会”的系列活动之一。通过这一系列活动,中国经济信息社将与政府经济主管部门、经济研究机构及各科研院所加大合作力度,聚合专业智库资源,持续输出研究成果,助力决策。

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服务民族企业,助力中国品牌

新华社品族品牌工程

[责任编辑:曹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