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财经研报】稳外贸推动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


新华财经北京9月17日电 (分析师朱嘉林 黎轲)“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近期市场关注的焦点。从宏观环境看,双循环发展格局提出更多的是考虑“安全”问题,一则立足于内部,防范人口老龄化加速、人口红利逐渐消失带来的“灰犀牛”事件;二则立足于外部,警惕贸易保护主义强化,中美关系日益严峻引发的“黑天鹅”事件。一些学者认为,以内循环为主的新格局是中国经济“破茧重生”的新契机;但也有部分悲观者将之与封闭性经济划等。我们认为,以内循环为主的发展格局是强国之路下的必然选择,但与全球化并不矛盾,中国需要在经济外循环中不断提升在全球供应链中的竞争优势,改变核心领域受制于人的局面。同时,从“一带一路”到“稳外贸”,再到自贸区设定,中国始终在为“外循环”畅通和扩大而努力。面对外部环境严峻挑战,我国政府及时制定并出台一系列稳外贸政策措施,打出政策“组合拳”,全力以赴稳住外贸基本盘,推动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

一、“双循环”提出背景:针对“十四五”时期的 “安全”问题

2020年5月14日召开的政治局常委会首次提出了“两个循环”概念。5月23日,两会强调要“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6月18日,刘鹤副总理在陆家嘴论坛上表示“一个以国内循环为主、国际国内互促的双循环发展的新格局正在形成”。在7月21日召开的企业家座谈会上,再次强调以国内大循环为主的双循环发展格局。7月30日,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要“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提出-逐步形成-正在形成-强调补充-加快形成”构成了双循环战略形成的时间线。

“双循环”构想的提出,针对的是“十四五”时期的“安全”问题。7月30日召开的政治局会议多次提到“安全”,在对“十四五”指导思想和发展理念的表述中,明确提出“统筹安全和发展”。国内宏观环境方面:2020年是“十三五”规划的收官之年,站在“十四五”时期的起点上,中国面临一些结构性问题,如产能过剩、新兴产业发展、制造业的创新与产业链、服务业结构的优化等问题。而随着人口老龄化加速,也需防范人口红利逐渐消失带来的“灰犀牛”事件。国际宏观环境: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贸易保护主义不断强化,中美关系日益严峻,美国从加征关税、贸易战等方面挑起经贸摩擦,到以国家安全为由打击华为、中兴、字节跳动等中国科技企业,冻结中国海外资产、对金融机构进行无端制裁,在香港、新疆、南海、台湾问题上单边挑起争端,我们需要警惕“黑天鹅”事件的发生。

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中央充分结合当前国内国际背景变化中的新变化,针对性提出的重要战略部署,将助力当前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护航中国经济稳中求进。

二、 “双循环”的内涵:平衡而非取舍

内循环自提出以来就引发市场热议。一些学者认为,以内循环为主的新格局是中国经济“破茧重生”的新契机,一则可以充分发挥中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挖掘潜在内需动能,二则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通过补短板和锻长板,提高中国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性和竞争力。但也有一些学者较为悲观,将经济内循环看做封闭型经济,在实践中并不现实。我们认为,双循环发展的内涵重在“平衡而非取舍”,从发达国家经验看,强国之路上中国经济内循环的比例必须扩大,但是内循环为主与全球化并不矛盾,在全球产业链的分工中,中国仍处于中下游,上游核心技术高度依赖进口,一旦断供,中国的内外循环都难以维系。因此,无论是“一带一路”、自由港建设、自贸区试点、“稳外贸”提出、还是举办进口博览会,无不表明中国一直在为“外循环”畅通和扩大而努力。

1、 “双循环”新格局下的内循环:强国之路的必然选择

2008年以前,对外贸易为中国经济增长做出了巨大贡献,外贸依存度从2003年的51.29%越过到2005年的62.42%,2006年更是一度站上64.24%的历史高位,这个时期的中国以经济外循环为主。

金融危机后,受中国经济转型、内外需结构调整、以及国际金融危机等多因素影响,中国逐渐从以对外贸易为主的国家转向以内需为主,外贸依存度进入下降区间,内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比例持续提升。2014年,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改变过去以出口拉动经济增长的模式,中国从外循环为主逐渐变为内外双循环。

2019年,中国外贸依存度已经从2006年的64.24%降到31.85%,但相比其他发达国家,中国国内大循环经济占GDP的比重仍旧较低。同期,美国的贸易依存度仅为19.32%,即使与欧盟(28.87%)、日本(28.07%)相比,中国经济外向度仍然较高。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主任黄奇帆指出,外向型经济支撑不起强国战略,当今发达国家没有一个靠外向型经济成为强国,而是把内需作为一个磁铁,吸引天下的各个国家与其产生联系,由此奠定强国基础。


1.PNG

2、 “双循环”新格局下的外循环:提升中国在全球供应链中的竞争优势

内循环为主与全球化并不矛盾,在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过程中,必须提升中国在全球供应链中的竞争优势。目前,我国虽然拥有全球最完备的工业体系,但是技术水平大部分处于中低端,高端产品供应能力不足。如在半导体、飞机制造等领域,我国高度依赖技术进口,中国企业在国内和国际市场只占据较小份额,一旦断供,我国的内外循环都难以维系。以最近华为芯片断供为例,据韩媒TheElec报道,2021年华为手机出货量预计仅为2020年的26%。

从进口产品结构看,2019年中国进口产品主要集中在中高端机械和能源领域。其中,2019年中国电气机械、器具及其电气零件进口额为2.95万亿元,占进口总额21.19%,进口规模最大,远超其他各个行业。能源品位居第二,2019年石油、石油产品及有关原料进口额为1.86万亿元,占比13.38%,过去三年原油、天然气的进口规模增速保持在40%左右,对国外能源品的依赖程度较深。其他进口金额较高的商品还包括金属矿砂及金属废料、陆路车辆(包括气垫式)、专业、科学及控制用仪器和装置等,占进口总额比例分别为8.77%、3.71%、3.70%。

2.PNG


3.PNG

据麦肯锡全球研究院调查,我国技术市场近年来呈现出本土化趋势,但不同行业程度各异。中国在高铁、电动汽车、光伏面板等领域占据国际领先地位,中国企业在本土市场占据的份额超过90%,而在半导体、飞机制造等行业仍旧依赖进口。从核心原料和设备进口依赖度看,制造芯片、半导体所使用的硅片、SOI、光刻胶95%依赖于进口,而CMP材料、靶材、集成电路芯片制造装备进口依赖度也都高于80%。能源方面,石油和天气是重要的战备储存能源,且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炼油国和石油消费国,第三大天然气消费国,原油对外依存度却接近70%,天然气对外依存度超过40%。

出口方面,部分省市出口依存度偏高,出口转内销存在较大压力。一方面,我们测算了国内各省份的出口依存度(地区出口依存度=地区出口总额/地区GDP),发现2019年我国各省份出口依存度高于中国整体水平(17.39%)的共有六个,分别是广东、浙江、上海、江苏、天津和福建,其出口依存度分别为40.29%、37.00%、35.96%、27.31%、21.40%和19.53%。2019年,上述六省的出口总额为11.87万亿元,占全国出口总额的68.89%。另一方面,我们发现出口依存度较高的省份普遍是以第二产业为主导型的地区,其过剩的生产力须通过对外贸易输出和消化。虽然,现阶段我国已经出台政策大力支持“出口转内销”,但国内市场需求端恢复缓慢,难以消化现有的出口规模。

4.PNG

综合来看,内循环为主发展格局与全球化并不矛盾,既要充分发挥国内超大规模市场优势,也要拓宽外贸“朋友圈”,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加快关键技术攻破,打造未来发展新优势。这也正是7月21日企业家座谈会上所强调的:“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绝不是关起门来封闭运行,而是通过发挥内需潜力,使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更好联通,更好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实现更加强劲可持续的发展。” 8月9日,商务部党组书记、部长钟山再次表态“下半年的主要任务是稳住外贸外资基本盘,促进国内消费发展,推动国内国际双循环”。

三、 稳住外贸基本盘,推动国内国际双循环

需要看到的是,虽然近几个月外贸有所恢复,但展望未来,世界经济下滑对需求的影响将进一步显现,保护主义和逆全球化思潮不断升温,外贸企业生存压力仍然很大。面对中国外贸发展的严峻挑战,中国政府及时制定并出台一系列稳外贸政策措施,打出政策“组合拳”,全力以赴稳住外贸基本盘,推动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

一是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推动出台和落实出口退税、外贸信贷、出口信保、出口转内销等系列稳企纾困政策,让政策惠及更多外贸企业,鼓励企业创新发展,激发企业活力。根据形势变化,加强政策储备,推动出台新的政策措施。

二是优化国际市场布局。巩固传统市场,开拓新兴市场,深化“一带一路”经贸合作。创新办展模式,线上线下结合,办好广交会等展会,支持企业建设海外国际营销网络、海外仓。积极扩大进口,办好第三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满足国内生产生活需要,提振全球市场信心。

三是发展新业态新模式。加快推进跨境电商、市场采购贸易方式等试点,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从原来的59个扩大到105个。大力支持这些贸易新业态新模式发展,加快推动新设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落地,做好市场采购贸易方式扩围工作,培育外贸新动能。

四是稳定加工贸易发展。暂停征收加工贸易企业内销缓税利息,暂免征收至年底。扩大内销选择性征税试点,范围扩大至全国所有综合保税区。优化加工贸易结构,加快修订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调减禁止类商品目录,将已不属于“两高一资”的产品从目录中剔除。

五是稳定畅通国际物流供应链。利用中欧班列帮助疫情影响较大的外贸企业恢复进出口业务;发挥中欧班列出口通道作用,保障中欧产业链、供应链畅通;指导企业用足用好中欧班列运输通关便利化政策。搭建信息化平台,实现国际物流供需高效对接,持续优化提高国际航空货运能力。


稳外贸推动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pdf

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服务民族企业,助力中国品牌

新华社品族品牌工程

[责任编辑:范珊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