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财经研报】疏通“双循环”堵点淤点,改善市场环境是关键

新华财经北京9月22日电(分析师王欣蕾 邢博)“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是国家应对百年变局的主动调整。经济全球化退潮,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收缩,“近岸化”特征明显。出于“效率”与“安全”平衡考虑,供应链产业链区域化收缩,生产资源就近配置,消费市场大者为王,国内经济仍有回旋余地。这是“双循环”构思的根本原因。“双循环”的实质关注点不在国内外市场,而在于如何实现循环流通。实现途径之一是要素市场化改革,推动创新创业、提高财产性收入,从生产端和消费端疏通促进国民经济血液循环。

一、“双循环”是应对百年变局的主动调整,原因分三方面来看

根本原因:经济全球化退潮,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收缩,“近岸化”特征明显,区域生产网络内循环功能加强。出于“效率”与“安全”平衡考虑,供应链产业链区域化收缩,生产资源就近配置,消费市场大者为王,国内经济仍有回旋余地,“内循环”早有征兆。鉴于中国地缘中心地位以及在区域合作中融合引领作用,“以国内大循环为主、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自然之举。

即时因素:疫情影响下国际贸易从自由流畅暂时变为困局,与此同时,数字经济驱动下的内需和投资成为新亮点,国民经济被迫走向“内循环”。在疫情发生之前,国内工业企业利润已经下降,成本上升,出口优势被削弱。突发的疫情迫使工业企业延期开工,资金链压力大。这对于产业链供应链全球化的企业来说,其支付进口预付定金的能力下降,从而影响复工复产的原材料采购和正常生产。贸易双向流通出现暂时性困难。疫情期间线上消费成为经济增长的新亮点,出于经营灵活性、参与门槛等因素的考虑,数字化从消费端延伸至生产端。数字技术本身以及传统产业数字化都是投资亮点,数字经济占GDP三成之多,占比有可能再提升。简而言之,疫情使得外贸出现暂时性困难,经济增长点由外转内。

直接原因:外部摩擦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变数,“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现“经济发展重心由外转内”的理念。外部摩擦主要包括三方面:经贸摩擦此起彼伏,科技脱钩已经开始,金融施压或有可能。外部环境的深刻变化是国内经济增长不得不寻求“内循环”的直接原因。国内早已走出“没资金、没市场”必须依赖出口的局面。外部不确定性难以预测、不受控制、无法被根除,“以内循环为主体”的战略是必然。“双循环”开局必定困难,质疑声虽多,但经贸摩擦此起彼伏,科技脱钩已经开始,未来金融施压也有可能,“双循环”信心必须坚定。

二、“双循环”重点在于流通循环,关键是市场环境改善

“双循环”战略的实质关注点不在国内外市场,而在于如何实现循环流通。对于消费和投资来说,改善市场环境是循环流通的根本,但这是长期的政策性和实践性难题,需要不断探索。疏通要素市场化流通的体制机制障碍是改善市场环境的第一步。随后是以问题导向分类推进要素市场化改革。

国内社会尚未实现“橄榄型”收入结构,这是制约消费潜力释放的根本原因。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比例、提高可支配收入是提升消费能力、消费意愿、消费预期的根本方法,实现路径之一是要素市场化改革推动创新创业、提高财产性收入。

此前,据国家统计局保守测算,我国中等收入人群超过3亿人,占比约30%,收入结构呈“宝塔型”,即中低收入人群占比偏高。而发达国家收入结构多为“橄榄型”,中等收入人群占比超过60%,中等收入人群是拉动消费的主要群体。国内社会尚未实现“橄榄型”收入结构,是制约消费潜力释放的根本原因,这也是为什么社会上有一些声音质疑“消费内循环”的可行性。

收入来源无非是就业和创业,本质上都是市场环境改善的问题。只有当市场活力被唤醒,企业生存环境得以改善,企业经营才能实现良性发展,具备良好职业素养的从业人员才能实现收入增长。而市场环境改善的一个中长期政策支撑面就是要素市场化改革,五要素分别是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数据。疏通要素市场化流通的体制机制障碍是改善市场环境的第一步。高层就扩大要素市场化配置范围、促进要素自主有序流动、加快要素价格市场化改革、健全要素市场运行机制等方面进行部署。

改善就业环境与改善企业生存环境并重。打破劳动力市场分割、适度放宽就业限制,推动劳动力流向最能发挥他们价值的经济部门,使有创新潜力的劳动者和企业家转向更活跃的生产部门,这是改善就业市场环境的原则。激发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社会组织和自由职业者的积极性对于改善市场环境具有积极意义。至于改善企业生存环境,常用措施包括:政府采购对各类所有制企业同等对待;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创新活动和产学研合作项目,联合建立研发机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科技型企业发展。

在大国科技较量的当下,改善企业生存环境离不开技术要素市场化配置,通过产权激励制度鼓励创新,推动科技成果价值转化。以知识产权激励为切入点,探索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改革,使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处置权和收益权尽量向科研人员倾斜,打消科研人员的顾虑,主动将科研成果进行转化,而不是“沉睡”在论文里。毕竟大国之间的较量终究是科技实力的较量,以知识产权激励为切入点,疏通科技创新体制机制,精简价值转化链条,加快“科技内循环”。

数据要素的经济倍增效应是改善企业自身经营、驱动行业整体向上的力量,行业的利益相关方均受益于此,产业链得以循环流通,从业者个体收入增长也能带动一部分消费。数据作为第五大生产要素,其重要性在数字经济时代被提上新高度,掌握数据资源并将其应用得当的企业能抢占市场机遇,改善自身经营,同时,驱动行业的整体性创新,行业整体向好,并与其他行业相互渗透,诞生出新的数据。数据量增长、数据价值提升、数据复用带来的经济倍增效应是驱动产业链循环流通的新生力量,数字经济时代的生产、消费才能支撑“国内大循环”。

要素市场化改革是疏通“双循环”机制的关键,当市场环境得以改善,创新创业才能有立足之地,市场活力释放能带动国内经济循环流动。区域发展靠人才,智力资源是创新创业的根本,广州、杭州等地以开放包容的城市格局吸引了大批国内外人才。这些城市本身就是国内大循环的重要生产、物流、消费平台,并凭借营商环境优势、人才政策优势、高校资源、产业平台载体资源,成为创新创业高地。创新创业氛围高涨,是城市群经济发展的内生增长力。


疏通“双循环”堵点淤点,改善市场环境是关键.pdf

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服务民族企业,助力中国品牌

新华社品族品牌工程

[责任编辑:张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