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晋中“五地一产”入市改革打造“创新试验田”

新华财经太原9月24日电(记者张磊 王劲玉)山西省晋中市为进一步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积极推进农村集体非承包耕地、林地、四荒地、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宅基地和集体经营性资产(以下简称“五地一产”)入市改革。当地以这把“金钥匙”为抓手,激活农村资源资产,吸引工商资本、科技、人才“上山下乡”,推进农业农村市场化、现代化,实现“地增值、企增效、村增财、人增收”,为打赢脱贫攻坚、推动乡村振兴打造了“创新试验田”。

盘活农村闲置资源 筑巢引凤

晋中市“五地一产”入市改革,就是通过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把闲置的、低效的农村集体资源资产挖掘出来、统筹起来,实现市场化流动,吸引工商资本、科技和人才“上山下乡”,推动各类要素向农村聚集,使资源变资产、农民变股东,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

晋中市采取试点先行、分类实施、压茬推进的办法,对农村集体资源资产进行核准、确权、规范、入市、分配,最大限度释放农村资源资产活力。

晋中市榆次区乌金山镇后沟村三面环山,地理禀赋较差,发展基础薄弱。三年前,在这沟壑纵横的山沟沟里,只能看到土坯房、破窑洞和漫山的旱玉米,荒凉的山坡地是村里唯一资源。

近年来,后沟村集体对当地“五地一产”精确摸底确权,分别建立管理台账,并将要素配置规模化,将零星分散的300多块旱地整理成了15块良田,通过填沟造地,其面积也由452亩增加到907亩。

后沟村集体将农户承包地集中流转、统一管理集约使用,积极联络乌金山森林公园、天地祥和蓝莓园等周边企业,为村民拓宽就业增收渠道的同时,还充分利用闲置工矿用地,实现腾笼换鸟,壮大集体经济,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

“村里现在基本实现全年焕彩。曾经的荒山坡蜕变成了‘花果山’。”后沟村党支部书记陈占杰介绍说,目前后沟村利用703亩耕地、林地、四荒地,建成了宏艺康乐田园综合体等现代化农企,种植结构也从单一的旱地玉米,发展到蓝莓、樱桃、百香果等近十余个新特优品种。村集体闲置的“五地一产”都成为“用武之地”。

2019年,后沟村通过盘活“五地一产”,村集体共增收59.7万元;村民的收入也明显增加,既有稳定的土地租金、就近务工的薪金,还有新增土地的股金。陈占杰说,下一步,后沟村将进一步盘点资源资产家底,在增加单位土地的收益上下功夫,加快康养文旅小镇、希尔斯双语学校等项目落地见效,带领更多村民致富。

打破要素壁垒 资本、技术、人才“上山下乡”

晋中市委书记赵建平介绍说:“农村有资源,城市有资本、有技术,‘五地一产’入市能进一步打通城乡要素流动梗阻壁垒,推进更多工商资本、科技、人才等‘上山下乡’,促进城乡要素双向流动、均衡配置,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和乡村振兴。”

在晋中市太谷县范村,7000平方米的荷兰现代化温室和1000平方米的以色列现代化玻璃温室吸引了众人前来学习、观摩。通过“五地一产”入市改革,范村整理出了1187亩集体土地并成功引入了一家农业科技公司,目前,这个建设在荒坡上的农业科技示范园已经成为农业新品种的示范区,成功试种了37个新品种,并试验出了10项新技术。

目前,范村正在全面实施“农业+”战略,以文旅融合方式,规划建设明清风格的文创实体“专家村”。通过现代产业园的示范试验,发展观光农业和体验休闲农业,吸引高科技专家开发运用先进农业装备、先进农业技术,建设互联网集成系统,进行大疆“T16”无人农业植保体系统的购置、配套开发,开展“互联网+农业”“订单农业+保险”的现代农业经营模式研发等,以此推动山西农谷成为创新高地、人才高地、产业高地、开放高地。

“过去农民零散种地靠天吃饭,解决温饱可以,但实现富裕很困难。现在大片的新型种植养殖园区建起来,顶尖的专家进驻,大学生和土农民一起种地,每个村都有几个规模化的产业基地,农民成了股东、工人,有了稳定的致富路径。”晋中市榆社县县长韩军说。

不仅如此,通过盘活农村资产资源,吸引社会资本、科技、人才“上山下乡”,当地还实现了农业生产规模化、现代化,带动一批科技含量高的农业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落地见效。

今年,晋中市先后两次举办“五地一产”集中入市推介会,23个优质“五地”项目吸引了136亿元的投资,过去远离农村的资本、技术、人才正在加速流向农村。

提升基层治理效能 破题乡村全面振兴

目前,晋中市“五地一产”入市改革初步形成以整体开发型、资源入股型、合作经营型、大户带动型、多元发展型为主的一批可复制、可借鉴、可推广的改革模式,并从农民收入、集体收入、乡村治理效能等方面显现出改革红利。

一是农民收入显著提高。晋中市各行政村集体经济实力明显增强,一批潜力村集体经济较改革前实现翻番,以此带动全市村集体经济由“破零”迈向发展壮大阶段。

截至目前,全市引进社会资本几百亿元,引入企业1745个,培育新型职业农民7.2万人,带动集体增收9.1亿元、农民增收8.2亿元;部分正在进行改革的农村,农民也已经取得了工资性收入,农民收入有了显著提高,并且农村专业大户、农创客、家庭农场等经营主体正在形成。

二是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进一步夯实。改革促进了集体经济发展壮大,促进农民收入大幅提升,“村集体”成了新的战斗堡垒。这有效解决了基层组织“无钱办事”的难题,利于全面加强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功能、管理功能、服务功能,不断强化基层党组织的领导力,是完善基层治理体系,提升基层治理能力的有效手段。

清底、规范、确权作为“五地一产”入市的重要前提,在集中推进中把附着其上的农村绝大多数矛盾纠纷和历史遗留问题一并解决了。农村更加和谐,一大批上访村变为“三零”创建村,文明新风渐成风尚。“现在在村里说话有人听、办事有人跟,村集体成了农民与市场对接的桥梁,党组织的凝聚力、向心力前所未有的高涨。”陈占杰说。

三是农业农村基础有效夯实。晋中市在改革的过程中着力打造绿色生态村庄,把提升农业农村基础作为改革先决条件,实现美丽多村由“一处美”向“处处美”,“一时美”向“持久美”的转变。

用“五地一产”的方式,将散布在晋中大地的近百个古村、古院、古堡串联起来,一个一个地激活,一个一个地保护,打造了特色旅游和全域旅游的样板。如今,“绿化”成为晋中大地的底色,“彩化”成为晋商故里的特色,“财化”成为晋中农民的亮色。

规模化、现代化等可持续农业发展模式逐渐形成。通过集中连片开发利用,目前晋中市已经形成了大量的规模化、现代化农业项目,农业综合开发、农业科技示范等项目相继落地,有利于实现集体资源资产效益最大化。

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服务民族企业,助力中国品牌

新华社品族品牌工程

[责任编辑:郭亚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