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财经研报】数字化浪潮中城商行如何乘风破浪

新华财经北京10月30日电(分析师邢博 王欣蕾)数字经济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随着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科技赋能的广泛渗透,金融业数字化转型步伐也不断提速,金融业态正发生着深刻变革。

城商行作为支持地方经济建设、促进普惠金融发展的主力军,为顺应数字化发展趋势,更有效应对复杂的经营发展环境,进一步提高服务实体经济和发展普惠金融的能力,也纷纷加速布局数字化转型。近年来,部分城商行在推进数字化转型、应用金融科技方面进行了很多有益探索,但要在数字化转型之路上取得长远发展,仍需破除一些阻碍。包括要用数字化思维进行数字化转型战略的定位和组织架构的搭建,以及进一步提升银行数据治理能力,打造专业的数据分析团队,进一步增强数据对决策的支撑能力,深化数据赋能业务的应用。

一、数字经济加速发展,科技赋能金融业态深刻变革

近年来,我国数字经济加速发展,规模不断扩张。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数字经济增加值规模已由2005年的2.6万亿元,扩张到2019年的35.8万亿元;数字经济占GDP比重也逐年提升,从2005年的14.2%,提升至2019年的36.2%。数字经济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最为核心的增长极之一。

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科技赋能的广泛渗透,也推动着金融业态的深刻变革,金融业数字化转型步伐不断提速。商业银行作为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数字化浪潮的来袭,以及日趋严峻的市场形势和竞争压力,更是加快制定和实施数字化转型战略,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和科技成果转化力度,银行发展业态更加丰富,逐渐呈现出服务智能化、业务场景化、渠道一体化、融合深度化的高质量发展趋势。

在近日召开的第二届外滩金融峰会上,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范一飞指出,数字化转型是提升金融服务质效、补齐传统业务短板的迫切需要。要全面加快金融数字化转型步伐,加快健全适应数字经济发展的现代金融体系,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金融支持。而日前召开的2020金融街论坛年会上,多位监管部门人士和专家也强调了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的必要性,肯定了金融科技在数字化转型中起到的重要作用。

二、城商行积极布局数字化转型,部分银行取得有益探索

城商行是支持地方经济建设、促进普惠金融发展的主力军,也是我国多层次金融体系中最具成长性的机构类型之一。为顺应数字化发展趋势,更有效应对复杂的经营发展环境,进一步提高服务实体经济和发展普惠金融的能力,数字化转型已成为城商行的必要选择。近两年,城商行纷纷加速布局数字化转型,部分城商行在推进数字化转型、应用金融科技方面进行了很多有益探索,通过对金融科技广泛而深入的应用,逐步实现了管理和运营智能化,提升了客户体验、扩展了盈利空间、降低了运营成本。

部分城商行积极探索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应用,强化经营决策的技术支撑,加速对前端和后台的数字化流程改造,加速数字化运营模式转型。例如,南京银行根据数字化转型战略发展规划,持续搭建各板块大数据应用,切实发挥新兴技术对业务及管理的推动作用。该行推出“鑫航标”大数据平台,致力于打造面向全行经营管理人员的数据查询、分析和应用的管理工作平台,并持续深化“鑫航标”大数据平台在各业务板块中的应用,升级移动鑫航标和管理驾驶舱。

部分城商行通过与金融科技公司积极开展合作,借助外力实现优势互补,提高数字化转型果效。例如,甘肃银行与华为持续深化合作,加快推进大数据平台建设。早在2016年,甘肃银行就运用华为Hadoop平台产品建设了属于自己的大数据平台。2019年,甘肃银行与华为又进一步合作开发了融合数据平台,实现了多种数据平台的融合,有效提升了甘肃银行的数据采集、存储、加工、管控和分析能力。随后,甘肃银行基于该数据平台又建立了“海川”采集平台、“镇海”大数据平台、“补天”数据仓库、“问道”数据分析平台等系统,广泛地应用于客户营销、风险控制、运营管理等多个业务领域,并实现了服务快速切入各类生产交易和消费场景,为全行发展智慧银行提供了坚实的数据支撑。

部分城商行积极推进传统网点的线上化、智慧化改造,通过布放智能机具、应用生物识别技术等,有效提升客户办理业务的效率、优化客户体验,升级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模式。例如,上海银行以客户为中心,持续深化网点转型,推进网点业态重塑和形象提升,力求打造“智慧、专业、温馨、高品质”的网点渠道形象,完善从总行到分行、支行、网点、销售队伍、专业团队,以及线上渠道的策略协同。截至2020年上半年,该行在306家网点布放了新型智能柜员机,提供大额现金存取、开卡激活、电子银行签约、账户查询、转账汇款、理财销售、定期存款、密码服务、公共事业缴费、信用卡面签激活等综合金融服务,网点渠道智能化水平和服务效率不断提升。

三、城商行数字化转型要行稳致远,仍需破除一些阻碍

尽管多家城商行在数字化转型方面取得了较明显的成效,但数字化转型对于资产规模相对较小、业务结构相对单一、治理能力相对较弱的城商行来说,依然存在一些现实困难,需要城商行找到正确的突破口和合理的发展路径,来真正实现科技赋能金融业务发展,促进银行转型升级。

1.用数字化思维进行战略定位和组织架构搭建

当前城商行在数字化转型方面普遍存在对数字化认识不够深刻全面,从而存在在战略定位和实施方面思路不明确、落实不到位的问题。部分城商行只是简单的将线下产品和服务直接转到线上,导致银行对数字化转型定位不清晰,牵头部门混乱,难以对传统的业务流程、管理体制和服务模式进行全面改造。埃森哲研究结果显示,当前多数中小银行不仅未对数字化有清晰的概念,而且也未深入把握数字化对银行的真正创新意义,缺乏差异性、精细化的战略定位,缺乏强有力的创新推动举措。

城商行需要认识到数字化转型是一个系统性、全局性的工程。首先在思维模式上,要将银行自身的经营发展与科技融合起来,用科技视角来审视银行的发展机遇,树立数据价值思维。在此基础上,根据银行自身发展特色,将数字化转型设计融入银行的治理结构和运行体系,使数字化转型成为全行发展战略。在推动战略实施的过程中,设计阶段性的发展目标,管理层、中层和基层员工协同推进、整体调整,实现从顶层设计到基层执行的全面落实。

西安银行早在2017年制定的五年战略规划(2017-2021)中,就把数字化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奠定了西安银行数字化发展的基础。近年来,该行始终将科学先进的战略管理作为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保持对战略管理的不断反思和动态优化。该行坚持把科技创新作为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自身业务进行数字化转型升级,加快构建全新数字银行架构及业务运营体系,聚焦可持续的数字化银行模式,持续推进数字化银行建设。此外,从组织架构上,该行也进行了高效整合,设立数字化转型领导工作小组,专门负责数字化转型战略的推动和落地,同时。从战略制定到架构调整,再到具体的项目落地,该行行让数字化思维和工具武装到每一个员工,数字化转型效果明显。

2.提升数据治理能力,深挖数据资源价值

数据已成为银行的重要战略资源,以大数据为驱动,推进业务模式转型,已成为商业银行的共识,对于城商行亦如此。但当前,多数城商行的数据治理还处于初始发展阶段,对于数据治理的意义还缺乏深度理解,因而仍存在多种问题。例如,数据资产管理意识淡薄,缺乏规范化、统一化的数据标准,以及有效的质量控制体系;“数据孤岛”现象普遍,存在数据分散管理、数据共享或传递仍依靠人工等低效率模式,缺乏高效的数据管理体系;数据分析和价值挖掘能力较弱,数据分析只停留在因果分析上,难以找到海量数据后的业务规律和深层次关联,较难实现数据赋能业务的深度应用。

城商行应从基础性、长期性和整体性的视角建设标准化、规范化、智能化的数据资产管理体系和数据安全管理体系,对数据的采集、使用等都进行规范化的管理,从而确保数据的质量和安全。此外,城商行还应把数据管理上升到公司治理的层面,努力实现业务部门的数据互通,从数据分散管理向归集化管理推进,构建统一数据资产视图。同时,要建立起专业的数据分析团队,使银行有能力通过数据模型和数据分析工具,把海量数据、多维数据、多类型数据进行清洗、整合和专业分析,培养更深层次的数据洞察力,实现数据分析从强调因果到重视关联,增强数据对决策的支撑能力,深化数据赋能业务的应用。

例如,重庆银行一直致力于深挖数据价值,提高银行的数据治理能力。该行研发上线的“风铃智评”系统能够在充分挖掘、整合行内外大数据的基础上,智能化分析各行业经济周期与特征,结合企业财务指标,对标评估企业历史与当前经营状况及发展前景,同时通过市场供需环境、企业经营上下游关系,勾勒不同行业的产业链图谱,还能通过股权、人事、担保、交易等信息,挖掘企业间的隐蔽关系,通过事件影响、风险传导,追踪企业间风险感染线索。通过以上这些强大的智能化评估分析能力,“风铃智评”系统在关联授信调查、集团客户管理、信贷资金流向监测、交叉违约预警、内部风险审计、招标风险排查、运营内控管理、员工行为管理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的辅助决策作用,有效提高了该行业务风控和内控管理水平。


数字化浪潮中城商行如何乘风破浪.pdf

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服务民族企业,助力中国品牌

新华社品族品牌工程

[责任编辑:张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