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新区国资国企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

近年来,兰州新区国资国企聚焦新区战略使命,深化改革,砥砺前行,改革发展取得积极成效,成为新区高质量快速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和排头兵。

做大做强

国企资产总额大幅增长

10月12日上午,兰州新区专精特新化工科技产业园A区举行集中投产仪式,首批10家企业正式投产,不仅意味着专精特新化工科技产业园开始运营,也代表着新区绿色化工园区发展迈入了新阶段。

新区绿色化工园区的快速发展建设,新区八大国有集团公司之一的石化产业投资有限公司发挥着“排头兵”和“尖刀连”的作用,也是新区国资国企服务大局、发挥引领支撑作用的集中体现。新区城投集团承建的G341线主线贯通,G109线项目已经达到通车条件。科文旅集团大力推进大数据信息产业项目建设,大数据产业园一期项目1号IDC已运营,二期项目正在建设中,入驻大数据产业园的华为云计算中心具备1600T存储能力和1000台虚拟机服务能力,已为新区各部门和企业31个系统提供云计算服务。

在新区基础建设和改革发展中,新区国资国企同样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引领支撑作用。固定资产投资方面,新区监管企业2017年、2018年、2019年分别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73.66亿元、176.95亿元、186.24亿元,占新区固定资产投资的64%、57.34%、53.36%,2020年1月至9月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15.68亿元,占新区1月至9月固定资产投资的40.19%。

伴随着兰州新区的快速发展,新区国资国企获得了长足发展。从新区成立之初的不足100亿元,如今,新区国有企业资产总额已大幅增长到1700亿元,增幅近19倍。特别是党的十九大以来,新区国资国企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9月末,新区监管企业资产总额1700.34亿元,较2016年末612.09亿元增长2.78倍;累计实现营业收入831.24亿元,较2016年当年13.37亿元增长62.17倍;利润总额5.61亿元,较2016年当年1.07亿元增长5.24倍。

今年以来,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新区国资国企克服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推动实现了国有经济平稳运行。据兰州新区财政局(国资局)主要负责人介绍,1至9月,新区监管企业实现营业收入831.24亿元,同比增长114.36%;融资总额187.47亿元,同比增长14.99%;上缴税金6.48亿元,同比增长38.17%。

改革创新

孕育经济发展新动能

近年来,兰州新区各监管企业以各类科技、人才计划项目开发带动人才引进培育,采取多种举措,完善激励措施,创新工作机制,开展科研攻关与科技创新,助力新区创新发展。

新区农投集团从荷兰整体引进建造4座“Venlo型”智能温室,占地360000平方米,现为亚洲单体规模最大、种植技术最先进、节能环保及智能化程度最高的温室产业集群。同时与德国、荷兰、美国等多家国际一流设施农业科技企业就智能温室运营及建设、温室作物栽培、悬挂式岩棉栽培系统、智能化控制平台、三维立体加热系统、营养液精确灌溉、机械化育苗及播种采摘系统等现代农业产业相关业务达成合作,引进荷兰企业的自动植物补光系统等技术设施,实现了农作物全季节、全天候生产供应。

与此同时,兰州新区深钻实研国资国企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抓重点、破难点,纵深推进国资国企监管体制改革、混合所有制改革等各项举措,国有经济布局不断优化。

今年3月,新区财政局加挂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局牌子,进一步明确了财政局(国资局)履行新区监管企业出资人职责和国有资产监管职责,理顺了监管体制。

围绕新区产业布局规划,新区各监管企业深入挖掘区域优势资源,引入产业链上下游民营企业,通过资本对接、产业协同、优势互补实现共同发展,积极稳妥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

据新区财政局(国资局)主要负责人介绍,在薪酬制度改革上,新区制定了监管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办法和薪酬管理办法,建立完善了考核结果与奖惩相挂钩的市场化薪酬分配机制。此外,新区深入推进国企改革专项工程,新区商投集团入选省国资委“综合改革示范工程”企业,开展了全方位综合性改革。健全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建立市场化用工机制和薪酬分配机制;强化内部管控,形成了96项16类内控制度,企业市场竞争力显著增强。

通过改革,企业内生动力更加澎湃。如今,新区商投集团、城投集团主营业务收入率先突破百亿元,进入全省国有企业前10强,商投集团更是跻身中国服务业企业500强,荣登榜单第206位。(张建平 霍鸿宇)

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服务民族企业,助力中国品牌

新华社品族品牌工程

[责任编辑:陈雨涵]